袁元


陽春三月,春回大地。放眼望去,田野上一抹抹的綠色,小區花園里正在吐蕊的新芽,無不向人們輕聲地說著:春來了,春來了。
進入2014年以后,國內股市依然是“乍暖還寒”。馬年春節過后,創業板指的一路高歌向天涯,令創業板指的歷史新高不斷被刷新。而被機構投資者重倉持有的具備“打不死的小強”價值投資理念的藍籌股,剛剛準備借“油改”的春風,將中石化拉出第一個漲停板時,卻被市場投資者依照慣性的“中石化一漲,大盤就下跌”的思路,紛紛拋出手中的籌碼,令剛剛收復的210 0點關口再度被拋棄,滬指再度跌破2000點,一直強勢的創業板指也是連續暴跌,頂部嫌疑畢現。
藍籌股的反彈低迷乏力,創業板指的暴漲暴跌,股市這一切表象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投資信息?我們又該去做什么樣的解讀?
經濟轉入中高速
2014年1月,中央政治局就今后幾年國內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判,在科學預判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經濟將轉入中高速發展”的新觀點。這個觀點剛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國內外經濟界的高度關注,很多人都在關注著中國經濟轉入中高速發展之后,其對全球經濟和各國經濟的發展程度影響有多深。
如此眾多的人們之所以高度關注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主要是因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打個噴嚏,全球經濟就會得上重感冒。從2002年到2012年,中國經濟基本上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尤其是20 08年之后,為了應對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拉動全球經濟平穩增長的重任,通過實施4萬億元的刺激經濟計劃,挽全球經濟狂瀾于既倒。中國經濟如果從高速發展降至中高速發展,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不可回避的是,連續十年中國經濟的迅猛奔跑,把中國經濟總量提升到全球第二位的同時,其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最明顯的就是如今盤踞在七分之一國土上揮之不去的霧霾,環境污染、結構性供求失衡、通脹、房價高企等諸多問題在嚴重地威脅著國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對中國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形成了阻滯作用,迫使中國經濟逐步減速。
對于股市投資者而言,單單從字面上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逐步減速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知道,中國股市最大的牛市發生在2006年到2007年,其主因一是股改帶來的政策紅利,二是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讓上市公司的業績同步呈現出爆發性增長,投資者記憶猶新的“煤飛色舞”行情,完全是拜經濟高速增長所賜。因此,受制于經濟增長的放緩,股市基本面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投資者對于這種微妙變化的反應靈敏度,顯然還未提到應有的高度。
其實,很多投資者從近來各家財經媒體的報道中,已經對經濟降溫有所感覺。例如“上海最大鋼貿商被銀行告上法庭”的報道,讓我們活生生地觸摸到了鋼貿商無以言表的無奈和鋼鐵產業噸鋼利潤相當于一根冰棍的寒冷。“杭州樓盤降價”的報道,讓我們看到十多年一直支撐國內經濟高速增長的樓市,已經顯現出力不從心的疲態。“環渤海動力煤價格連續7周下跌”的報道,讓我們發現原本風光無限的煤炭產業也是會虧損的。這些財經報道的背后,告訴了我們一個實實在在的信息,中國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已經不是預判,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股市基本面承壓
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增長減速,股市也不是一點反應也沒有,近期股市的弱勢盤整,就是對此最為直接的反應。但是,對于常年鏖戰在股市一線、博取短差的投資者而言,還需要做出更為迅捷的轉變。比如說,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周期性產業像鋼鐵、煤炭、建材、玻璃、有色等行業的投資價值明顯縮水,如果手中持有這些創投周期性產業的上市公司股票,還是先拋了再說。
嚴格意義上來說,自打中國股市誕生那天起,其一直處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盡管其中很多上市公司由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業績出現巨幅虧損,被劃入“ST”板塊,但其并不能掩蓋整體經濟高速增長的事實。這種狀況使得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的投資策略,都是建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型之下。然而,隨著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這種傳統的投資策略是否適用,真是要打個問號。
不適應經濟增速放緩的,不僅僅是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作為股市穩定發展的基石,上市公司更加不適應經濟增速的每一分減緩。整體經濟的中高速增長,細分到各行業上市公司,那就可能是中速增長、低速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像傳統的餐飲業和百貨業,面對的嚴峻形勢就是負增長。而且,如何在經濟中高速增長中,尋找到企業生存所需的新奶酪,如何應對經濟的中高速增長,都是上市公司急待解決的新問題。
由此可見,面對中國經濟即將轉入中高速增長,從投資者到上市公司,顯然都未做好準備,似乎還是抱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態度。可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大家都不知道去哪里才能摸著過河的石頭,這不能不讓我們對今年股市走勢感到無助般擔憂。
今年2月,央行連續2周實施了大規模正回購,從市場回籠資金2 6 8 0億元。應該引起投資者特別注意的是,央行新聞發言人在宣布此事時,在最后一段特意加上了這么一段話:資金面的寬松程度不能決定股市的漲跌。
這是央行以往進行貨幣市場操作時從未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含義不光是撇清了央行正回購與股市漲跌的相關性,也表明目前市場各方爭奪資金的戰爭,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互聯網金融不斷沖擊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1月份有9400億元資金從銀行分流出去,這些資金大多數流向了互聯網金融領域。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余額寶為例,從去年6月成立至今,余額寶資金規模超過4000億元,完全成為“屌絲階層”投資理財的“利器”。在余額寶的示范作用下,一夜之間,國人身邊多出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理財寶”,這些“理財寶”的年化收益率相當于活期儲蓄的10倍以上,對國人零用錢的理財誘惑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如今“80后”最為喜歡的P2P網貸理財平臺,盡管投資風險頗高,但是動輒2 0%的年化收益率,還是讓“8 0后”趨之若鶩。
正因如此,央視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鈕文新近來撰文,指責余額寶是吸附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其實,余額寶不僅吸走了銀行的資金,也吸走了股市的資金。更為要命的是,余額寶不僅吸走了股市的資金,還讓股市的投資者面臨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
最新的數據統計顯示,余額寶的用戶規模達到了8300萬戶,已經超過了6700萬戶的股市投資者開戶數。更為要命的是,從余額寶的用戶年齡和地域分布來看,余額寶的用戶年齡以25歲至35歲為主,這表明余額寶已經成功地俘獲了“80后”和“90后”的理財之心。“80后”和“9 0后”已經初步養成了通過互聯網理財的習慣,余額寶用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這意味著最具股市投資資金實力的地域人群已經拋棄了股市。
而且,隨著今后互聯網金融更為突飛猛進的發展,潛在投資者遠離股市的趨勢還會進一步增強。
我們知道,投資習慣是需要培養的,現有的股市投資者以“60后”為主,“70后”為輔,這些人或多或少還在股市中賺過錢,盡管近年來股市投資缺乏賺錢效應,但是這些人對股市投資還是有感情的。不過,伴隨著“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聲,這些人的年齡增長,使其繼續從事激進型的股市投資情結減弱,轉向謹慎保守型的投資風格,股市投資者的人數和資金量會呈現出逐漸減弱的趨勢,這對于國內股市的投資前景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
經濟增長變為中高速令股市基本面受壓,互聯網金融的突飛猛進令股市資金面大幅“失血”,再加上投資者的后繼乏人,國內股市若繼續照搬過去的傳統思路,不跟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不營造出新的投資賺錢熱點,股市投資的“邊緣化”不可避免。股市投資若想重新獲得投資者的青睞,打造一個全新的股市新生態是必須的。
股市要讓投資者賺錢
以往大家在談到股市為何跌跌不休的原因時,總是在體制、機制、監管、新股發行、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展開,這些問題當然會對股市的正常運行產生極大影響,但是現在擺在監管層首要的問題是,如何能夠讓股市投資者像投資余額寶那樣,天天能賺到現錢。一個正常運行的股市,沒有新資金的介入,沒有新股民特別是擁有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思維股民的加盟,其市場波動只能是像現在這樣一潭死水,波瀾不驚。
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誰是革命的朋友,誰是革命的敵人,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如今的股市。當股市投資不能夠給投資者帶來賺錢效應,當互聯網思維未能沖開股市的籬笆,當青春朝氣的“80后”和“90后”對股市投資不屑一顧,即使我們能夠營造出最好的股市運行機制,又有什么用?
如今國內的投資理財方式五花八門,除了股市之外,債市、黃金、匯市、地產、商鋪、銀行理財產品、基金、信托、私募、網貸、高利貸、藝術品、古玩收藏、玉石,等等,等等,不勝枚舉。如此眾多的投資理財渠道,其對國人手中資金的吸引力和誘惑力自不待言,資金分流勢不可擋,只是股市從中能夠截留到的資金越來越少。這從近來本報披露的四大行投資者人數減少三成就可看出。
股市需要新鮮血液
為什么“80后”對余額寶情有獨鐘,對P 2 P網貸十分上癮?因為這些業態代表了未來經濟升級轉型的新趨勢。股市要想吸引“80后”的投資眼球,除了一定的賺錢效應之外,還要吸引一大批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上市,例如,如果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京東都在國內股市上市的話,肯定會吸引一大批“80后”進入股市,給股市帶來新鮮血液。同樣的道理,如果管理層在選擇新的公司上市時,應把具備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運作概念的企業優先支持上市,支持具有實質性新興產業的公司上市,如特斯拉概念股。只有越來越多的具備經濟轉型升級概念的企業在國內股市上市,才能吸引“90后”新新人類的眼球,國內股市才能有望擺脫后繼乏人的窘境。
我們呼喚股市新生態,期望不會受到國內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影響的新經濟業態的公司優先上市,期望更多的互聯網公司在國內股市上市。我們已經注意到了證監會相關人士在今年兩會上明確表態支持互聯網公司進軍證券業,相信此舉會增加以“80后”和“9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投資者加盟股市投資的意愿。
中國經濟的崛起,是億萬中國人共同奮斗的結果。同樣,中國股市的雄起,需要新生態的鼎力支持。年年歲歲股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了新生態的加盟,中國股市的牛市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