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

昨天接到寶莉電話,約我晚上去她家一起吃飯:麻辣火鍋。
寶莉,標準西班牙美女,由于工作需要,居住在北京。此前,一直旅居臺北,所以操著一口流利的臺灣腔。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西班牙她,第一次離開家鄉,出國工作,最擔心的就是生活不習慣和沒有朋友。不過,沒多久,聰明的她就找到了一個交朋友的好辦法:“以食會友”。而對于同樣是一個吃貨的我來說,食物就是我休閑娛樂的核心。于是,在異國的餐桌上,一桌原本陌生的人們,就這樣迅速地聊開了。
在西班牙,吃飯和社交根本就是搭不上邊的兩碼事。
如果是年輕人的pa r ty,音樂、舞蹈是重點,食物只做陪襯,大多是一些披薩、沙拉和啤酒。大部分的party都是晚10點之后才會開始,參加聚會的人都會吃完晚飯再去。而相比之下,聚餐就顯得隆重又嚴肅了。一般來說,家族聚餐只會出現在一些特定節日,就像我們一樣,只有過節的時候,才會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在國外,吃飯就是吃飯,一般不附帶后續的社交活動。而對于我們來說,卻有大不同。食物不僅是用來填飽肚子的,更是一種共同文化的載體,所有社交的基礎和核心。當社交與食物相結合,就成了我們口中的“一切事情飯桌上解決”。
下班直奔東三環,希望可以在城市堵車"大賽"開始前到達她家。說到火鍋,可以算是很具特色的中國菜了,外邊的火鍋店好找,在家吃,準備工作也容易,吃起來又熱鬧。知道這點以后,她還為此專門買了一個大火鍋,方便約上各路好友來家小聚。
到達目的地,被拉去逛超市,家里還有幾個沒來的及給我介紹的朋友。路上,寶莉說,這是一周前剛認識的朋友,在火鍋店。經過各種忙碌之后,終于,熱騰騰的火鍋上桌,開始享受舌尖上的誘惑。其實,吃火鍋這個過程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從采購和準備階段就已經開始了。
酒足飯飽之后,因為食物相聚在一起的人們就開始了各種話題。當然了,最讓寶莉感興趣的是中國的文化,這也是每次約我吃完后必聊的話題。從紫禁城到雍和宮,從剪窗花到吹糖人,什么都可以聊的不亦樂乎。這次,有點兒不一樣,一個中國男孩兒竟然開始教她在我看來都很難學會的一項娛樂活動—搓麻將。而她,也學得不亦樂乎。
寶莉,不僅喜歡吃,也喜歡做菜,我們在一起,除了吃火鍋,也常常能品嘗到地道的西班牙海鮮飯。而她,也樂此不疲的請我們到她家里“蹭飯”,有的時候,還會提前一天就開始準備,做一些布丁、甜點。我并不覺得她這樣的“食物外交”有什么不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也不過是一種資源的有效分配方式。如果說身材好、長得漂亮、有錢,這些都能算一種資本,那么在離開家以后,少了父母的幫助,會做好吃的食物,就成了一種巨大的優勢。手藝非凡的大廚,永遠都會位列各個party的VIP邀請名單中,而食物也成為他們的社交手段。
寶莉常常和我說:“你們中國人有句老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現在,我一個人出門在外,有很多需要朋友幫助的,社交對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我還記得剛到臺北的時候,沒有認識的人,當時又不懂漢語,好幾次都是在家的附近兜幾圈,才能找到家。認識的第一個中國朋友就是在飯館,后來第一次和中國朋友一起吃飯,就是火鍋,但是,顯然沒有內地的正宗。”從那以后,她了解到中國人很喜歡大家聚在一起吃火鍋,于是,來到北京以后,就制定了她的“火鍋交友”戰略。
外國人在中國喜歡交朋友,除了是他們比較開放的天性外,更重要的一個動力是來自于孤立的生活狀態。
和我們出國留學一樣。只身一人,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工作,每天見很多陌生的人,聽著陌生的語言,這些都會是他們想在最短時間融入到我們的“大家庭”的動力。
寶莉的火鍋社交很成功,現在,已經完全不用擔心,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出現問題,找不到可以幫助的人。而我們作為她的中國朋友,也完全不需要發愁有朝一日去巴塞羅那看日落以后,“無家可歸”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