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培娟
(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 遼寧 錦州 12100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歷來是我黨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重要保障和成功經驗。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以及國際化不斷深入的外部大背景條件下,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了部分相對疲軟以致滑坡的現象。其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現代社會快速發展要求的不適應,是理論與實踐、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脫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極化的局勢,要實現和完成黨中央提出的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任務,出色擔負使命與責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國情、以國際化視野探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思路。
所謂國際化視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是將本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國際化的大環境中去研究和探索,深刻把握本國以及世界局勢背后的本質,繼而在保留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精華理念的基礎上,將經典理論與新的客觀實際情況進行融合,最終探索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的教育思路。本文分別從歷史經驗和國外經驗這兩個角度去探尋和研究當代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之路。
延安整風運動成功的關鍵在于對實際國情、黨情和國際局勢的全面、正確的把握。從國內來看,時值1942年初,中國的抗日戰爭迎來最艱苦的僵持階段。因抗日統一戰線的需要,社會各階層人員大量涌入黨內,他們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思想和學說也在一定程度內混雜了我黨的思想理論路線;從國際來看,因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已經正式建立。在此環境下,蘇聯加強了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和指導,這就促使了以王明為首的共產國際派別始終在黨內進行著不符合中國實際的宣傳。這一切使得黨內各派別矛盾日趨尖銳。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此時此刻雖然“接近著勝利,但又有極端的困難。”[1]因此,為了實現全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的統一,把抗日戰爭引向勝利,必須進行一場全黨范圍內的整風。
延安整風運動的靈魂是立足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從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中解放思想,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其“整風”的角度大體分為理論、方法和精神三個方面:
1.梳理理論,確立路線。延安整風運動的直接起因是,由于王明等人的錯誤路線和其他各階層的非馬克思主義理論給黨和革命帶來理論層面的沖擊,使黨的思想路線一度出現動搖。出現此種狀況的原因“就是黨在思想上的準備、理論上的修養是不夠的,是比較幼稚的。”[2]為此,理論的徹底梳理和路線的重新確立就成為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我黨以整頓“學風”為目的,組織黨員重新系統地學習,努力掌握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理論的高度上辨析王明的“左”傾路線以及其他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錯誤,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提升到理論和路線探究的新境界。
2.以點帶面,發動群眾。群眾路線是貫穿延安整風運動的核心方法,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偉大成果。整風運動的直接對象是黨內的高級領導,但其最終目的是面對全黨范圍的整體性思想教育。而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要求我們不能效仿他國共產主義運動那樣走孤立的“精英革命”路線,必須嚴格依照中國的實際情況廣泛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因此我黨先后確立了“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原則,以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對“黨風”的整頓,令整風運動的個體效果和整體效果得以并重。“群眾路線”后來也成為了我黨的“三大法寶”之一。
3.實事求是,結合實際。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脫離實際的空談,而以王明為首的所謂共產國際流派卻無視中國的客觀實際,極力宣揚“左”的革命路線和他國的革命經驗,嚴重干擾了黨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和蘇聯革命的經驗都具有其特定的實現環境,絕不能機械地套用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上。“對外國的東西不加分析地一改照搬,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都對我們的事業不利。”[3]因此,延安整風運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強調不能照抄照搬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經驗,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用化。
所謂“立足本國”就是首先要對本國實際情況有著客觀、清醒、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的“看國際”就是有選擇地甄別他國的經驗,依據本國實際國情的需要對他國理論進行揚棄和取舍。延安整風運動對于我們今天的啟示是:只有在正確的認清本國的客觀狀況之后才有能力和可能去放眼世界尋求創新。他國經驗是特定社會環境的產物,不切合實際的套用難免會造成“水土不服”,迷信他國經驗而無視本國實際最終必然會導致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以致在實踐中犯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的錯誤。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美、蘇兩大陣營劍拔弩張,使得在這一階段的意識形態建設格外重要;從我國的實際國情來看,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雖然有社會主義蘇聯的大量援助,但在這類援助的背后也隱藏著斯大林模式對我國社會主義探索實踐的消極影響。因此,怎樣在這樣一種錯綜復雜的、充滿“看不見的硝煙”的國際環境下尋求屬于自己的建設道路,便成為了建國初期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重要問題。
基于當時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強調在不同領域內多管齊下、全面突破,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的并重,將單一的學科教育與泛社會的全面教育統一起來,互為引導和促進。簡而言之,就是把握了以下“三大結合”:
1.制度改造與思想改造相結合。思想是制度的淵源,制度是思想的保障。社會主義制度僅僅是社會主義的外在的表現,如果“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4]而基于當時的國際局勢,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強調也是當時兩大陣營對抗的必然要求。為此我黨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宣傳活動,推進經濟、政治與文化領域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問題的研究工作,建立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領導權,在思想和制度上都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解決了建國初期思想路線的紛爭。
2.意識形態的改造與經濟基礎的改造相結合。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本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對經濟基礎的認識的實踐。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又在指導經濟建設的實踐,“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在社會經濟制度發生根本變革的時期,尤其是這樣。”[5]建國初期基于當時嚴峻的戰爭威脅,我國的經濟發展采用了“快速工業化”的原則,即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加強國防建設。但先“重”后“輕”的路線容易引起民眾情緒的不滿。這就需要適時推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因暫緩輕工業的發展而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疏導,從而促進經濟基礎的順利變革。
3.政治改造與學術改造相結合。認識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學術變革與政治變革的呼應是一國意識形態建立的必然要求。建國初期,國內尚無完整、統一的社會主義學術理論,而面對冷戰態勢的影響和蘇聯學說不斷涌入,想要在中國這樣一個平均文化水平較低、意識形態理念缺失的國家成功推行社會主義政治改造,就必須首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學術體系和話語模式。自1949年10月起,《辯證唯物主義》等課程開始成為各大專院校的公共必修課,思想政治教育從此開始擁有了正式的學科支撐和發展平臺,其主干課程延續至今,并逐步推行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類別,加強學科建設的深度和廣度。學術領域的改造有助于建立起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從而有力地對抗了西方以及蘇聯的意識形態入侵或滲透,鞏固政治改造的效果。
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注重“三大結合”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不同緯度、不同層面的手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全球冷戰階段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有其強調“斗爭”的必然性,這種理念在當時是成功而且正確的,是國際大環境的必然產物。而時過境遷,在如今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時代的主題早已不再是“戰爭”與“革命”,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的斗爭性不符合當前的國際環境,最終仍然會造成理論脫離實際。因此,要“立足國際”,就是認清和把握國際時局,明確國際大環境的趨勢與走向,在此基礎上的“看本國”就是尋求在此國際潮流下中國具體實踐的原則和方向。建國初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所給予我們今天的啟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在認清時局、時刻把握當代世界的基本潮流的基礎上積極結合本國的現實狀況,要以更加寬廣的視野探索出符合當代國際潮流和時代發展趨勢的發展之道。
世界范圍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可以稱之為“道德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將思想品德的培育與政治理念相聯系,強調國民德育培養的政治性,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識形態功能,并以政治理論和道德原則的“灌輸”為主要教育手段。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此類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特征。另一類可以稱之為“政治道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是目前在西方國家普遍流行的模式,美國、日本和大部分歐洲國家都采用這種模式。這種模式特征是將政治理念的教育隱藏在道德培養的形式之中,注重“滲透”式的教授方式。這類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并不開設專門的課程,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滲透到哲學、文學、美學、史學等諸多科目內,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的交融性,以隱性的方式體現其價值理念,從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應該說,后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當代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也是與我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區別。但這種區別的本質并不僅僅存在于方法層面上,更重要的是,為了配合這種滲透式的教育模式,西方國家積極尋求一種可以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世界觀,利用這種富有親和力的理念來潛移默化地實現意識形態的教育。例如以瑞典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國家就極力宣揚一種“適用一切人、適應一切時代”的“普世價值”理念,在此理論的指引下,瑞典等國的國家精神可以在國際化潮流之中屹立不倒,從容地應對他國文化對本國傳統文化的沖擊。而也正是因為配合了這種富有親和力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更加“道德化”的形式滲透至學生的心中,外在形式上則表現為“去意識形態化”的某種趨勢。
應該指出,無論是美日歐的“滲透”式教育也好,還是瑞典的“普世價值”理念也好,都是有著其特定的形成環境。特別是瑞典的“普世價值”,其本質絕不是適用一切人和一切時代的永恒真理——應該注意到推行“普世價值”理念的國家幾乎皆為經濟水平非常發達的北歐國家,其理論本質是對于資本主義發展中固有缺陷的某種調劑,是“資本主義病床邊的醫生”[6],這種理念無法脫離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環境,是不符合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的。但值得我們借鑒的是,瑞典等國通過將資本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轉化為極富有親和力的“普世”理念,將國際間文化和思想的沖突轉化為存異求善的價值觀,這是符合國際化潮流的正確做法,同時也是“瑞典模式”能夠得以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
中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注重對傳統的、經典的理論的傳承,其理論和方式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滯后性: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理念缺乏符合現代潮流的視角,經院式的教授模式又缺乏生機和親和力。不得不承認,當代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不可謂不強勢,而這種強勢是有著其合理性和必然存在性的。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沒有正視這種強勢,缺乏國際化的視野和包容的胸懷,不去尋求經典理論與當代國際潮流相通之處,最終導致教育效果在國際化大環境里被逐漸弱化。于是,通過“立足國際看國際”的方式對國外思政教育進行橫向的比較分析之后,筆者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的環節應借鑒瑞典,力求將當代的國際潮流與傳統理論相結合,求同存異,最終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普世價值”;而在方式方法的創新環節應學習和借鑒歐美,努力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滲透到各學科乃至整個社會領域中,注重學科間的協調和交融,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條件,在此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與同時期的客觀社會條件所聯系。國際化視野是當前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符合現實地正確認識視角,只有正確地認識才能帶來正確地實踐。所以國際化視野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要力求在保證民族文化、傳統理念和主流意識形態不受動搖的基礎上順應國際浪潮,在保留經典理論的同時汲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做到“經典理論現代化”、“外國理論中國化”,從而不斷探索和創新適合當代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思想變化之方法,切實有效地擔負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責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80.
[2]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20.
[3]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87.
[4]毛澤東文選(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5]毛澤東文選(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6]維·勃蘭特,布·克賴斯基等.社會民主與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