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榮 盧媛媛
(1中共伊犁州委黨校 新疆 伊寧市 835000;2中共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委黨校 新疆 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 835300)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源泉和永不衰竭的動力。249年來錫伯民族之所以能夠完成西遷歷史壯舉,創造出人間奇跡,是因為錫伯民族始終保持與時俱進、創先趕超的精神狀態,始終弘揚創新的西遷精神,可以說,創新是錫伯民族“西遷精神”的靈魂。
1.創新是錫伯民族“西遷精神”的基礎。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乾隆年間,為加強西北邊防,清政府針對伊犁人煙稀少、防務空虛、外國侵略勢力不斷向東擴張的情況,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0月設置伊犁將軍“統理諸務”,開始移民戍邊,墾荒造田。清政府先后從黑龍江、張家口、熱河等處調遣官兵駐防伊犁,又調遣綠營兵(由漢人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進駐伊犁。但伊犁將軍明瑞深感伊犁現有駐防官兵不敷調用,乃向清廷請示增派官兵,清政府應其所請,決定從盛京的沈陽、開原、義州、風城、熊岳、復州、金州、錦州、岫巖、廣寧、蓋州、興京、牛莊、海城、撫順、松嶺子等17個城鄉里抽調錫伯族官兵1 020名,連同家屬、以及未注冊跟隨而來的閑散親屬和路途中出生的小孩共計5 050人,遷移到新疆伊犁河谷駐防,以增強大西北的防務。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舊歷四月十八這天,人們從各地匯集到盛京錫伯家廟——太平寺,為準備西遷的親人餞行。他們殺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禱一路平安,共食離別飯,共飲送別酒,灑淚話別。四月十九日西遷的錫伯官兵扶老攜幼,趕著牛車,拉著行裝,在清兵護送下走出彰武臺邊門,離開盛京,離開家鄉,踏上西遷的漫漫征程。當隊伍走到科布多一帶,正值阿爾泰山積雪融化,數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進,連日等待。水退無期,只好取道繞科齊斯山而行,這時口糧已所剩無幾。馬、駝倒斃甚多。在糧食缺少、畜力不足、道路艱險、行軍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管帶協領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將軍請示派人前來接濟,一面帶領官兵及眷屬采集野菜充饑,繼續前進。六月十二、十五、二十四、二十六日,兩隊與前來接濟的人相遇,領取到接濟物資后繼續趕程,終于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二十二日,先后抵達伊犁,勝利完成西遷的偉大歷程。錫伯民族的西遷,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道路險阻、氣候多變的情況下進行的。錫伯民族一路上冒酷暑,頂嚴寒,風餐露宿,以頑強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創新精神,忍受著長途跋涉中的艱難困苦,日夜兼程,披荊斬棘,經歷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其中包括在烏里雅蘇臺休整7個月),行程萬余里,提前到達祖國西北邊陲伊犁河畔,擔負起保家衛國、固守邊防的神圣職責。
2.創新是錫伯民族“西遷精神”的靈魂。錫伯民族西遷不僅僅是一個不斷向自然環境索取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人類精神文化生態的問題,關系到人們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的問題。249年前,錫伯民族由東北遷至西北,由游獵民族變為農耕民族,面對的是伊犁河南岸的一片荒野,僅在霍集格爾布拉克和海努克等地水溪旁邊,有準噶爾時代的廟宇、宮殿廢墟和少部分塔蘭奇墾種的耕地遺跡。為了民族的繼續生存和永遠保衛祖國的神圣邊疆,從長遠利益著眼,他們在伊犁河南岸疏浚了準噶爾時代的一條東西長達180余里的大渠,即綽合爾渠,或叫綽豁羅渠,引水灌田。因為沿渠的大片地是“渠北地隘,慮在無田;渠南阻崖,患在無水”(見徐松著《西域水道記》),故只開萬畝土地。而這時,錫伯營人口已繁衍至7 000余人,萬余畝土地已經不能滿足口糧的需要。擺在錫伯族官兵面前惟一的一條路就是另行開渠,擴大耕地面積,發展農業生產,以維持本民族的生計。當時錫伯營總管圖伯特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觀察當時的形勢,又以科學的態度,分析和研究伊犁河以南的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他打破傳統習慣思維,力排異議,最后下定決心,并以九族擔保,興修水利,墾荒種田,以造福于后代。1802年(嘉慶七年),即錫伯族西遷到伊犁以后的第37年,農歷十月察布查爾大渠正式興工開挖。察布查爾大渠鑿于察布查爾山口,南引伊犁河水,圖伯特總管根據工程艱巨,勞動力不足的實際情況,決定將8個牛錄的400個勞動力分編成兩個大隊,春秋兩季分期換工,采取邊挖渠、邊種地的辦法,開一段就引一段水進行耕種,力求當年動工,當年受益。他這樣做不僅解決渠道的試水問題,也解決勞動力的口糧問題。挖渠工程開始之后,圖伯特親自來到工地上。他白天指揮勞動,夜晚則率領部分辦事人員,用香火測量地形,釘樁,標明翌日開挖渠道的路線,不分晝夜、不知疲勞地和大家共同戰斗。錫伯民族目睹圖伯特公而忘私、不辭辛勞、敢于創新、勇于奉獻的情景,更是干勁倍增,齊心協力,終于在1808年(嘉慶十三年),挖成深一丈,渠底寬一丈二寸,渠面寬三丈,東西長達二百余里的察布查爾大渠,開墾出78 704畝土地,以后又逐年增多,及至今日已開墾20余萬畝農田。從此,在一片荒無人煙的原野上,出現村落相望、阡陌相連的欣欣向榮的景象,察布查爾大渠也從此成為新疆錫伯族人民的生命線。錫伯族人民贊美它,歌頌它,把它比作自己的母親。由此我們看到察布查爾大渠的成功開鑿是不以損害自然資源和環境為目的,而是要讓人的目的服從整個自然環境和諧需求,用創新思維和科技去解決人與自然非和諧問題,用一個民族精神創造性地去解決未來選擇問題。這標志著西遷后的錫伯民族強烈的責任精神和創新精神,也同時標志著錫伯民族精神文化為國家貢獻傳統文化力量,這是錫伯民族西遷文化靈魂的象征。
面對新的偉大事業,西遷伊犁的錫伯民族應進一步弘揚創新精神,為推動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貢獻聰明才智。
1.進一步加強學習,提高運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水平。創新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的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而學習是創新的源頭,人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為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錫伯民族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習,提高運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水平,為創新創業奠定堅實基礎。
2.進一步創新思維,確立系統性、開放性、逆向性的辯證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是創新的基本前提,如果思維方式上做不到破舊立新,創新就是一句空話。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日趨激烈的各種競爭,錫伯民族必須進一步擺脫傳統思維、慣性思維的束縛,進一步創新思維,學會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思考問題。
3.處理好借鑒與創新的關系,在借鑒中開拓創新,在開拓創新中謀求發展。推動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跨越式發展,借鑒外地的有益經驗,引進外地的一些先進技術是必要的,但從長遠看,推動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跨越式發展,從根本上說必須依靠錫伯民族的創新能力。應處理好借鑒與創新的關系,把借鑒和自主創新有機相結合,善于在借鑒中開拓創新,在開拓創新中謀求發展。
4.進一步完善創新體制,形成一個有利于創新的氛圍。推動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跨越式發展,有賴于我們進一步完善創新體制,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有利于創新的方針政策,形成推廣創新成果、重用創新人才的機制,為各類創新活動、創新人才和創新工作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形成一個有利于創新的氛圍。
[1]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志[Z].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志[Z].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