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華張 雷
(1伊寧縣委;2伊寧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新疆 伊寧 835100)
區域發展定位是區域發展的戰略方向,是統攬發展大局的總綱。當前,新疆伊寧縣正處于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加速階段,從伊寧縣的地緣優勢、現實基礎和發展環境出發,統籌考慮城鎮發展、經濟發展、人口布局和生態分區,在更長的時期、更廣的地域和更大的空間,進一步拓展、明晰和深化伊寧縣未來發展的功能定位、功能分區,對于厘清發展思路、凝聚發展共識、拓展發展空間、服務發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
長期以來,伊寧縣由于特殊地緣關系,在區域發展戰略上全面融入大伊寧,發展規劃定位為伊犁核心區域的二線拓展區,主要為中心城區承擔居住、交通、旅游休閑等“后花園”功能。應該說,打造“中心區后花園”,是伊寧縣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積極參與區域分工、主動承接經濟輻射的結果。按照這一定位,伊寧縣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依托伊寧縣伊犁河濱水沿岸、天然草場和百萬畝農田,努力打造生態宜居的幸福家園和休閑度假旅游勝地,初步形成了城鎮集群內產業分工與專業化配套體系。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制約伊寧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經濟規模仍然偏小,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與中心城市關聯度不高,資源依賴性強,城鎮化水平低,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社會發展仍然滯后等問題,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高點定位謀求跨越式發展。
隨著西部大開發國家戰略的推進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布局的確立,以及精伊霍鐵路的全線貫通,伊寧縣跨越式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為更好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突出縣域特色優勢產業,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綜合伊寧縣現有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發展環境等特點,我們認為,伊寧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已不能僅僅局限于“后花園”的定位,而要充分發揮“南融北拓”的優勢和“東聯西出、西來東去”的經濟傳導功能,加快與大伊寧交通基礎設施和產業對接,突出特色優勢產業,依托稀缺的區位優勢、配套的基礎設施,把內陸省份的優勢產業和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來源,打造大伊寧經濟圈的“前客廳”,確立對內對外的“雙向開放”格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內外發展資源,形成伊寧縣發展的新優勢。這一定位,符合區域空間經濟學中增長極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和交通經濟理論的一般規律。
“后花園”與“前客廳”的定位并不沖突,二者有機結合、辯證統一。根據區域空間發展增長極理論,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伊寧縣作為次中心區域,一方面接受中心區的輻射,另一方面對周邊地區產生擴散效應。同時,與其他縣相比,伊寧縣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礦藏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打造“前客廳”的定位符合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原理。且隨著區域交通網的完善,伊寧縣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成為打造“前客廳”的重要支撐。由此不難看出,打造大伊寧“前客廳”的戰略定位不僅具有經濟學三大理論的支撐,更是伊寧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客觀需要。
打造大伊寧經濟圈的“前客廳”,伊寧縣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以建設“和諧、富裕、文明”新伊寧為目標,2013年伊寧縣實現生產總值63.7億元,同比增長13.1%;地方固定資產投資79億元,同比增長11.6%;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440萬美元,同比增長38%。伊東工業園與城南產業區、皮里青產業區和維吾爾玉其溫工業長廊“一園三區”的工業發展格局漸成規模,硬件設施逐步到位,具備承載大項目的條件,發展潛力明顯。
伊寧縣地處伊犁河谷中部,是伊犁州設治最久、屯墾最早、人口最多的大縣,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優越,資源稟賦獨特,生態系統優良,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稱,歷來就是資源寶地、旅游勝地、投資佳地,也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獨特的地緣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使伊寧縣最有條件立足承接產業轉移、開展經貿合作的前沿,成為東部沿海地區與中亞、南亞經濟合作的承接地和聚合點。
1.地緣優勢獨特,要素成本較低。從地理位置看,伊寧縣半環抱伊寧市,東鄰尼勒克縣、連接伊犁河谷東五縣,西連霍爾果斯特殊經濟開發區核心區、伊犁州首府伊寧市,南臨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鞏留兩縣隔河相望,北越科古爾琴山與博爾塔爾蒙古自治州之精河縣、博樂市為鄰,距新疆最大的陸路口岸——霍爾果斯口岸僅112公里,距都拉塔口岸僅70公里,與周邊國家在資源、產品、技術等方面互有需求。距伊寧市僅18公里,在以伊寧市為核心的一小時車程為半徑的范圍內,具有融入大伊寧經濟圈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
2.區位優勢明顯,經濟腹地廣闊。伊寧縣地處伊犁河谷腹地,隨著伊犁河谷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精伊霍鐵路、國道218線、省道314線、220線以及已開工建設的伊寧市——墩麻扎高速公路橫貫全境,伊寧縣北山資源路也將連入全國路網框架,形成公路、鐵路、民航聯動發展的對外交通框架,從而使伊寧縣加快融入大伊寧經濟圈,又北經精伊霍鐵路、伊寧縣——精河一級公路(待建),直達天山北坡經濟帶核心區域,里程大為縮短,時空距離拉近,區位優勢凸顯,河谷各縣無可替代。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伊寧縣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將會形成立足河谷,東聯內地,西進中亞的資源轉化產業、現代物流業的新高地。
3.資源優勢突出,開發潛力巨大。伊寧縣草場豐茂、寶藏薈萃、風情淳樸、人口密集,為伊犁州人口第一大縣、新疆自治區第五人口大縣,旅游資源、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人力資源充足。伊寧縣水土光熱資源豐富,擁有百萬畝耕地、470萬畝草場,已探明具有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有煤、金、銅、鋅、石英砂、石灰石、花崗巖等20余種,尤其是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已探明儲量100億噸。境內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在國家宏觀土地控制加緊的背景下,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保障。
4.政策優勢利好,發展機遇疊加。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環節,天山北坡經濟帶被列為西部地區重點培育的新增長極之一。“十二五”時期,隨著天山北坡經濟帶西延至伊犁河谷,并上升到國家戰略,其中的伊寧——霍城——察布查爾經濟區被規劃為天山北坡西部經濟強區、中心城市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央政府出臺了包括財政、稅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新一輪對口援疆中,南通市對口支援力度不斷加大。同時,根據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設計,伊寧縣被定位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這為伊寧縣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步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業創造了條件。
從伊寧縣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有利條件和現實基礎看,隨著大伊寧經濟圈框架的逐步成型,伊寧縣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發揮的權重也越來越大。換言之,伊寧縣正從邊緣躋身主流,從幕后走向前臺。但“后花園”的定位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在價值追求上體現為綠色發展、人文發展、和諧發展理念。而“前客廳”的提法,側重于爭先領跑的精神追求。因此,在新的發展階段,應將“后花園”和“前客廳”相提并論,同等重視,時代呼喚伊寧縣實現角色回歸。
從“單向依附”戰略轉向“多向開放”戰略,伊寧縣跨越式發展必須結合縣情實際,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央支持和對口援疆的政策機遇,充分發揮支撐伊寧縣跨越式發展的地緣區位優勢和各種有利條件,實施旅游精品化、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特色城鎮化“四化”戰略,確保開發建設方向與資源稟賦相一致,開發建設規模和力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一致。
1.走科學跨越之路,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以選商引資、工業增效為重點,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鐵路貨運樞紐為支撐,發揮資源能源優勢,著力發展礦業產品加工產業,打造伊犁河谷乃至全疆最大的硅產品基地和新型建材基地;以農畜產品資源轉化為主導,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打造伊犁河谷重要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依托伊寧縣及周邊豐富的煤炭資源,大力發展煤電、煤化工及下游產品深加工產業,打造伊犁河谷重要的原煤生產、煤電、煤化工基地;以精伊霍鐵路貨運中轉站為支撐,依托9條鐵路專用線,積極發展貨運倉儲物流產業,使伊東工業園成為河谷重要的倉儲物流中心。
2.走生態跨越之路,實施旅游精品化戰略。高點定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與伊寧市及周邊縣進行捆綁式開發,做大伊犁河谷旅游圈,走市縣旅游一體化發展之路。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有較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精品景區。按照5A級景區的標準,加大托乎拉蘇草原開發建設力度,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努力把托乎拉蘇打造成新疆草原生態休閑旅游精品,最終建成國家5A級景區。同時,挖掘旅游資源,大力開發弓月古城旅游區、天鵝泉濕地公園、雅瑪圖古渡口、青岡林景區、成吉思汗西征點將臺、蘇域滑雪場、北山坡滑雪場等旅游項目,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弱化季節性差異,使全縣旅游景區呈現眾星拱月態勢。
3.走綠色跨越之路,實施農牧業現代化戰略。
緊緊圍繞“保糧、強畜、優果、興特”的發展思路,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政策扶持,重點抓好一批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加大科技培訓和關鍵技術推廣普及力度,提升農業標準化、機械化水平,抓好農產品品牌培育和市場開拓工作,盡快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以現代畜牧業為優勢主導產業,大力扶持優質奶牛、肉牛、肉羊養殖,積極發展禽類、生豬、漁業養殖,讓更多農牧民通過發展家庭養殖來快速增收。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林果業,把伊寧縣建成大伊寧經濟圈的綠色屏障,讓更多的百姓增收致富。
4.走幸福跨越之路,實施特色城鎮化戰略。緊緊圍繞“宜居休閑”的發展目標和城市定位,立足吉爾格朗河景觀改造做足“水”文章,結合“杏鄉”特色大力發展“杏”產業,建設宜居休閑城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改善人居環境。以加快推進示范街、特色鄉鎮、重點村為突破口,促進新型城鎮化、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良性互動,在加大城鎮產業集群發展的同時,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覆蓋,建立健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產業促特色的長效發展機制。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既富有時代氣息,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藍天、碧水、青山、人文、休閑新伊寧。
[1]馬德峰,李風嘯.準確合理定位決定城市發展方向[N].中國環境報,2010-09-21.
[2]侯永志,張軍擴.新時期布局、培育和發展重要增長極的原則和思路[J].發展研究,2011(12).
[3]曹建標,張小雷.天山北坡經濟帶城市化發展的空間差異[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