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婷,童紀新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浙江省河流湖泊眾多,有錢塘江、苕溪、運河、甬江、椒江、甌江、飛云江、鰲江等八大水系,湖泊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杭州西湖、紹興東湖、鄞縣東錢湖、嘉興南湖為浙江省四大名湖。
建國初期,我國水旱災害頻繁,尤其是黃淮海地區、長江流域中游地區、黃河流域以及長期未得到治理的海河流域。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的水利工程建設重點是四大流域,浙江省在此期間并未興修較大的水利工程。在大躍進、“文革”期間,受諸多社會因素影響,全國水利工程建設緩慢,但浙江省水利工作有著突破性的進展,浙江第一座大型低水頭河床式水電站——富春江水電站于1977年順利完工;我國自行設計、自制設備、自主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電站于1978年全線投入使用。1978年改革開放,浙江水利建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水利工作有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頓,全省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1988年啟動浙中烏溪江引水工程、1992年起開始修建錢塘江中上游的千里江堤、1997年沿海開始修建千里高標準海塘、2007年底千余座病險水庫完成除險加固……水利工程的建設形成了大量的水工建筑景觀、水域景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開發和保護水利風景資源,2001年7月,水利部成立了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標志著水利風景區建設管理工作的正式啟動。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域(水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1]。水利風景區在諸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如維護工程安全、改善人居環境等。2001年10月,首次評審會召開并通過了18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浙江省入選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有3個,成為景區入選最多的省份。
水利風景區分為水庫型、灌區型、濕地型、城市河湖型、自然河湖型和水土保持型6種類型[1]。水庫型水利風景區以水庫為依托,其風景資源包括水庫水體及相關水工建筑、沿岸草木、山林、歷史建筑等具有游覽價值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截至2013年9月,浙江省擁有24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其中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有7個,另有3個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內含水庫資源;2012年浙江省水利廳頒布《浙江省省級水利風景區評定管理辦法》,評出浙江省首批省級水利風景區:紹興市湯浦水庫水利風景區,桐廬富春江水利風景區,松陽縣松陽溪水利風景區。浙江省內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占國家級、省級水利風景區總數的33%。
擁有先進的景區開發模式和健全的管理制度的水庫型水利風景區不僅可以促進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的條件的改善,還能為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的提供保障,給社會經濟建設提供助力。
SWOT分析法是對研究對象的4項因素即優勢(strength) 、劣勢(weakness) 、機會(opportunity) 和威脅(threats)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未來的發展戰略[2]。筆者運用SWOT 分析法對浙江省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旅游發展進行分析,指出了浙江省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現狀及問題,為浙江省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旅游的發展對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
2.1.1 相對于非水利風景區的優勢
a. 獨特的水利工程景觀。自然河流經水工建筑物攔截蓄水形成水庫,攔截處的水工建筑物是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所獨有。雄偉的水力發電站、堅實的大壩、雄壯的溢洪道等水工建筑的規劃設計建設都是經科學研討的,每一處景觀都是水利科普教育的課本。氣勢恢宏,泄流磅礴,科技含量高的水工建筑帶給游客的不僅是視覺震撼,并且能將治水文化、工程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給子孫后代。
b. 舒適的庫區小氣候。水庫蓄水使得水域面積擴大,光熱水等氣象因素隨之變化,庫區降水量、降水頻率增加,空氣濕度上升,改善了庫區原有的氣候狀態。浙江省水庫區多數被青山環繞,豐富森林資源增加了負氧離子,起到了降溫增濕、凈化空氣的作用。山水結合、山清水秀的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環境造就了獨特的庫區小氣候,為休閑度假提供了良好環境。
c. 開闊的水域能開展多種游樂活動。景區活動單一、聯動薄弱、互動不足是許多旅游風景區的通病,而水庫型風景區具有開闊的水域,能開展一系列的水上娛樂活動。水庫旅游依據旅游活動開展的方位可分為中心地帶、周邊地帶和零散地帶[3]。浙江省水庫型水利風景區中心地帶是水體表面及水中,在這一區域中開展的活動以水上摩托、快艇、竹筏以及潛水等項目為主;周邊地帶為水體沿岸,此處是游覽娛樂、健身休憩的最佳地段;浙江多丘陵和山地,擴散區域是水庫周邊的山林地帶,這一區域的水上活動有漂流,同時也可以開展科普探險和養生康體的休閑活動。
d. 生態游,感受物種多樣性。庫區水資源充沛,良好的水環境孕育了多種多樣的水中生物;庫區雨水充足,植物生長迅速,森林資源豐富。因此,庫區周邊成了眾多野生動物良好的繁殖地和棲息地。庫區豐富的物種資源,為了解野生動物生活習性、認識植物的形態特征提供了良好條件。
2.1.2 相對于外省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優勢
a. 水資源和水庫資源豐富。浙江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約為1 600 mm,是我國降水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浙江省內山地和丘陵占70.4%,這一地形特點為水庫的興建提供了一定的優勢。浙江省內建有小(二)型以上水庫3 942座,其中大型水庫28座,中型水庫120座,豐富的水庫資源為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建設基礎。
b. 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北與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為鄰,省會杭州市與上海市兩地高速公路距離約130 km。浙江省沿海海岸岸長水深,為港口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四大國際深水港之一——寧波北侖港就坐落在浙江。在浙江省約10萬km2面積內,分布著7個機場,這在國內乃至世界都屬較大密度?,F連接浙江的主要鐵路干線已有10多條,杭州鐵路樞紐是全國性樞紐,全國最大的火車站——杭州東站也已建成使用。截至2011年底,浙江省建有等級公路107 880 km,等級公路分布密度在全國23個省中排名第3。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鐵路、水運、航空以及公路交通網絡系統是為浙江旅游穩健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c. 生活水平高,客源基礎好。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經濟發展迅速,主要經濟指標一直居各省前列,并成為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據中國年鑒網數據,2012年浙江省國內經濟生產總值34 606.30億元,列居全國第2;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34 550元,居各省前列,僅次于上海、北京。浙江省經濟穩健發展給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強大的資金助力,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也將拉動旅游行業的發展,為旅游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良好的消費環境支撐。
d. 社會形象好。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邦、旅游勝地”之稱,全省境內重要地貌景觀800余處,水域景觀200余處,生物景觀100余處,人文景觀100余處。
a. 存在嚴重的景區形象遮蔽現象。形象遮蔽指在一定區域內分布著若干風景區,其中旅游資源級別高、特色突出,產品品牌效應大或者市場競爭力強的景區,在旅游形象方面也會更突出,從而對其他風景區的形象形成遮蔽效應[4]。相較于浙江省內其他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千島湖景區開發早、規模大、特色明顯、知名度高,通常成為游客山水之旅的首選。在浙江省內,千島湖景區強大的競爭力已經對其他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形成遮蔽效應。
b. 防洪抗旱、供水發電與旅游資源利用存在矛盾。浙江省內水庫型風景區的發電站多為大壩攔截蓄水,利用上下游水位差形成的水勢能進行發電。水力發電以及旱季洪澇的影響都會造成水庫水位的驟升驟降,而水庫周邊景區設施及項目的開發需要保持一定水平范圍內的水位,兩者互有矛盾。庫區周邊不規范的漁業養殖將會造成景區環境臟亂差,旅游開發也會對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c. 存在明顯的資源閑置季節。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完全建立在山水資源上,庫區建設以親水性項目為主導,相對于以人文景觀為主的其他的景區,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旅游淡季更為明顯,資源集約利用率亟待提高。
a. 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旅游的休閑度假模式受到人們的青睞。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坐擁秀麗的山水資源、豐富的物種資源,再加之獨特的水工建筑景觀,為親近自然的生態旅游提供了良好場所。
b. 旅游業的迅速發展。2012年浙江省全年預計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66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51.5億美元,接待國內旅游者3.91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 475.8億元人民幣,實現旅游總收入4 801.2億元人民幣,浙江省旅游總收入位列全國第3。浙江省快速發展的旅游行業造就了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旅游發展良好的大環境。
c. 氣候變化,溫度上升。由于人類大規模地排放增溫氣體和改變下墊面性質,導致了全球性的氣溫上升。研究表明,近1萬年來主要是近5千年來歷史時期氣溫變化幅度不超過2℃~3℃;近百年或20世紀以來氣溫變化幅度在0.5℃~1.0℃之間[5]。獨特的庫區小氣候,舒適涼爽,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是人們休閑避暑、度假納涼的理想去處。
a. 景區建設帶來生態負效應。自然河流經水工建筑物攔截蓄水形成水庫,大壩等水工建筑的修建會對水體和水中生物、大氣、地質、河道及沿岸景觀和生物、大氣產生影響,局部水位上升可能帶來移民問題[6]。水庫的興建將影響庫區的生態環境,再加之不規范的景區開發,可能會給當地生態系統及自然資源帶來破壞性的負面影響。
b. 缺乏成熟的審查、監督機制。景區開發和水庫興建的不同步,給后續景區建設的整體規劃帶來諸多受限因素,景區最初的規劃往往難以同時滿足水庫興建時的規劃和景區后期建設、運營的需求,景區規劃需根據景區開發、運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景區開發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會存在沖突,規劃的執行狀況將直接影響到區域自然環境。目前,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建設申報、審批程序已逐漸規范化,但我國水利風景區未設立專門的開發監督部門,缺乏規范化的審查、監督機制,不能及時了解景區規劃的執行及景區開發建設的相關情況。
c. 市場競爭激烈。水利風景區雖擁有其他景區無法比擬的自然資源優勢,但此類景區開發起步晚,公眾熟知度低。據有關資料顯示,水利旅游吸引能力比較弱,在全國諸多類型景區中排名第23位[7],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在旅游業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隨著社會的進步及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旅游發展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也將不斷出現,對景區發展戰略的研究是長期而持續的任務。
a. 完善水庫型水利風景區電子檔案。項目檔案建設既是重點建設項目的歷史真實記錄,也是進一步推進風景區建設、管理、開發、保護與利用的重要依據[8],也為景區宣傳工作提供信息支持。①政府應該加快浙江省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檔案的信息化建設進程,建立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網絡檔案平臺,公開的信息不僅局限于現有的景區介紹,而且應公示各景區建設開發狀況、生態維護狀況等信息。②通過多種媒介來推廣景區電子檔案平臺,以達到提高公眾對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認知度的目的。景區建設及維護信息的公開化也有利于推動庫區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促進景區生態環境、水工建設功能、景區旅游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b. 建立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旅游戰略聯盟,打造主景區,帶動周邊景區。自然山水風景區多數遠離市區,但仍是人們在各類旅游景區中的首選,以游客接待量為統計數據排列出的中國2012年旅游百強景區的結果顯示,超過60%的上榜景區為山水自然風景區。充分利用人們對山水景區情有獨鐘這一特性,建立浙江省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旅游戰略聯盟。①在戰略聯盟的角度上對水庫型水利風景區進行集群宣傳,形成規模效應。②打造水庫型水利風景區主景區,以主景區的影響力帶動周邊景。千島湖景區是2012年浙江省內唯一一個上榜中國旅游百強景區的水庫型水利風景區,通過戰略聯盟的合作機制,利用千島湖景區的影響力帶動周邊的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發展,從對客源的爭奪到客源的互相分享的轉變。③充分運用戰略聯盟這一平臺,對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進行旅游資源整合,推動各景區聯合旅游產品的開發。
c. 與其他類型的旅游景區建立合作關系,相互推動。從單一景區旅游客流來看,浙江省內最受歡迎的并非是水庫型旅游風景區,以2013年十一旅游黃金周為例,千島湖景區日均接待游客在18.94萬人,西湖景區日均接待游客在68.44人次。據此可以提出:強化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力度,將水庫型水利風景區與受歡迎程度高的其他類型旅游景區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其他景區來推動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同時,水庫型水利風景區也為其他類型的景區提供游客資源,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帶動的過程。
d. 建立景區人才流動培養機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水庫型水利風景區戰略聯盟為依托,建立獨具水庫型水利風景區特色的人才隊伍。構建在戰略聯盟高度上的人才培養體制,逐步建立能擁有戰略聯盟視野的管理隊伍以及掌握浙江省水庫型水利風景區基本旅游信息的景區服務人員隊伍。啟動景區人才流動培養機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景區建設提供給多元化的信息支持。
參考文獻:
[1] 水利部.水利風景區發展綱要[EB/OL].[2005-03-28].http://www.lawyee.net/act/act-display.asp? rid=313772.
[2] 百度百科.SWOT分析模型[EB/OL].[2013-06-23].http://baike.baidu.com/link?ur1=dKDB2SpJkU_hrSoGsNRiES9Uh6LpsAUbYBL4rJfS9ZEEoVYSbGteXcg4TtGwDr9mm8cla3uWWEE2nE0aP0OBna.
[3] 周玲強,林巧. 湖泊旅游開發模式與21世紀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地理,2003,23(1):139-143.
[4] 高磊.形象遮蔽下的旅游景區開發研究:以沐川竹海為例[J].城市旅游規劃,2013,10(2):122-123.
[5] 孫家駒.全球氣溫上升的原因及其后果[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8(4):90-92.
[6] 汪恕誠.論大壩建設與生態環保的關系[J].中國三峽建設,2004(6):4-5.
[7] 丘萍.水利旅游吸引力評價模型與實證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28(08):751-753.
[8] 季敏,張曉梅.淺談國家水利風景區水利檔案的管理[J].治淮,2009(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