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不同品種香蕉內生菌分離及廣譜拮抗菌的篩選

2014-04-09 08:37:43王夢穎周登博井濤胡一鳳高祝芬謝晴宜張錫炎戚春林
生物技術通報 2014年8期

王夢穎周登博井濤胡一鳳高祝芬謝晴宜張錫炎戚春林

(1.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海口 570028;2.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口 571101;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試驗站,海口 570102)

不同品種香蕉內生菌分離及廣譜拮抗菌的篩選

王夢穎1,2周登博2井濤3胡一鳳1,2高祝芬2謝晴宜2張錫炎2戚春林1

(1.海南大學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海口 570028;2.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海口 571101;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試驗站,海口 570102)

旨在探究抗病品種與易感品種香蕉的健康株和病株內生菌與其中廣譜拮抗菌的主要分布規律,并對廣譜拮抗菌進行拮抗活性的測定。以樣品根、球莖、假莖、葉為材料分離培養內生菌,在實驗室條件下,篩選對供試的10種香蕉致病菌均有良好拮抗活性的菌株并測定它們的拮抗活性,對活性最強的菌株進行形態學、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結果顯示,分離得到內生菌438株,其中細菌240株,放線菌142株,真菌56株。抗病品種南天黃病株中分離得到的內生菌最多,共計128株。內生菌數量在香蕉植株中的分布呈現規律為:根部>球莖部>假莖部>葉部。內生真菌在各香蕉種病株中的分布最廣泛。篩選出具廣譜活性的放線菌10株、細菌2株。其中內生放線菌菌株041的廣譜拮抗活性最強,最大抑菌帶寬為28.13±1.89 mm。對廣譜拮抗內生放線菌菌株041、04-1、19-1、03A-1進行的形態學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它們屬于鏈霉菌屬。

香蕉 內生菌 廣譜拮抗菌 分離

香蕉是世界貿易量及消費量最大宗的鮮果,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定位為發展中國家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是我國南方四大名果之一,也是我國內消費和出口創匯的重要資源,經濟地位極其重要。海南是香蕉的主產區,香蕉是其優勢產業,在其水果種植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2]。然而香蕉種植區氣候普遍潮濕高溫,易發生病害,多發的香蕉病害輕則造成香蕉果實品質和產量降低,重則對香蕉的生產造成毀滅性打擊。由于大量頻繁使用農藥會破壞生態平衡、增加香蕉果實內農藥的殘留量,因此尋找有效的控制香蕉病害的生防菌對于香蕉生產十分重要。

植物內生菌是在植物組織內與植物共生的一類微生物,它們具有在植物體內獨立自主地分裂繁殖和傳遞的特性,成為生物防治中有潛力的微生物農藥和增產菌,因此分離并利用作物的內生菌控制作物的病蟲害、開發有益內生菌以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對于可持續性農業具有重要意義[3,4]。本研究采用嚴格的表面消毒程序,從健康與感病香蕉的根、球莖、假莖、葉內部分離出內生細菌、真菌、放線菌,并且針對微生物農藥具有單一性的不足,從廣譜拮抗方面對香蕉內生菌進行篩選,旨在為這些內生菌株的進一步利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植物材料 海南省臨高縣南保鎮、皇桐鎮蕉園采集易感品種巴西蕉、抗病品種農科一號、抗病品種南天黃健康株和病株的根、球莖、假莖、葉。1.1.2 供試病原菌 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 sp.Cubense)4號生理小種(FOC4)和1號生理小種(FOC1)、香蕉大灰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香蕉長形斑病菌(Curvularia fallax)、香蕉棒孢霉落葉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香蕉葉緣枯斑病菌(Alternaria musae)、香蕉果尖腐爛病菌(Deightoniella troulosa)、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粉蕉葉枯病菌(Pestalogiopsissp.)、香蕉樹木潰瘍病菌(Btoryosphaeria dothidea),均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

1.1.3 供試培養基 高氏一號合成培養基,Yeast Extract with supplements(YE)培養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養基,馬丁培養基,LB培養基。

1.2 方法

1.2.1 香蕉各組織內生菌選擇性分離培養

1.2.1.1 樣品表面消毒與檢測 采用改進的阮繼生[6]的樣品表面消毒方法,表面消毒檢測采用常規印跡法[7]。

1.2.1.2 內生細菌的分離、純化與保藏 無菌研磨樣品后無菌水震蕩過夜,取10-4和10-5稀釋液涂布于LB平板,選取代表菌劃線純化,挑取單菌落于LB斜面上和終濃度為20%的甘油中,保藏于-80℃。

1.2.1.3 內生放線菌的分離、純化與保藏 無菌研磨處理樣品,然后分別加入3 mL預培養液(N-ZAmine 0.2 g/L的pH7.0磷酸鹽緩沖液)震蕩培養后涂布于分離平板[6]1/10ATCC172、SIM、HV、GA、GPT、高氏培養基。代表菌株采用三步劃線法[3]劃線到YE平板上獲得單菌落,于YE培養基斜面上劃線接種,保藏于-80℃。

1.2.1.4 內生真菌的分離、純化與保藏 無菌研磨樣品取10-3和10-4稀釋液涂布于馬丁培養基,待長出后選取代表菌株劃線到PDA平板上,挑取單菌落于PDA培養基斜面上劃線接種,保藏于-80℃。

1.2.2 內生菌株的廣譜拮抗活性測定

1.2.2.1 廣譜活性菌株的篩選 香蕉枯萎病FOC4拮抗菌的初篩采用平板對峙法[7],再以香蕉炭疽病菌、香蕉大灰斑病菌、香蕉長形斑病菌、香蕉棒孢霉落葉病菌、香蕉葉緣枯斑病菌等9株香蕉病原真菌為靶標菌,用平板對峙劃線法[8]對初篩菌株進行廣譜拮抗活性測定。

1.2.2.2 廣譜拮抗菌株抗香蕉枯萎病FOC4活性測定 采用澆混平板法[9],用黃豆粉發酵培養基[10]震蕩培養一周,將10%的上清濾液加入PDA培養基均勻混合,倒入平板,在每個平板中接入FOC4菌塊,發酵液活性高的菌株將會抑制病原菌的生長。

采用孢子萌發法[11],在無菌條件下將FOC4孢子懸液用無菌水稀釋到1×107CFU/mL,按發酵液與FOC4孢子懸液1∶1混合至凹玻片內混勻,以液體PDA培養基處理為對照,對照孢子萌發率達80%時觀察孢子萌發情況。

孢子萌發率(%)=[(對照萌發率-處理萌發率)/對照萌發率]×100%

1.2.3 菌株041、04-1、19-1、03A-1的形態學鑒定與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系統發育樹構建

1.2.3.1 形態學鑒定 采用平板插片法[8]并加以改進,用掃面電子顯微鏡觀察孢子形態。

1.2.3.2 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系統發育樹構建菌株041、04-1、19-1、03A-1的基因組DNA提取并進行PCR擴增。擴增引物為細菌的16S rDNA通用引物。PCR產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序列測定。測定的序列在GenBank中做BLAST比較,選取相似序列與目標序列比對,生成MEGA5.05格式文件,用生成的多序列比對結果文件構建Neighbor-Joining樹,并進行Bootstrap分析。

2 結果

2.1 香蕉各組織內生菌選擇性分離培養

表面消毒檢測:將印跡平板于28℃下培養2周后觀察無菌生長,證實分離到的438株代表菌株均為內生菌。

2.1.1 不同香蕉品種內生菌分布 如圖1所示,內生菌分布最多在抗病品種南天黃病株中,共計128株;其次分布最多在易感品種巴西蕉健康株中,共計118株;分布最少在抗病品種農科一號中,共計49株。內生菌數量在各品種中的分布呈現南天黃病株>巴西蕉健康株>巴西蕉病株>南天黃健康株>農科一號健康株的規律。此外,易感品種巴西蕉健康株的內生菌多于病株,而抗病品種南天黃病株的內生菌多于健康株。

2.1.2 各組織中內生菌分布 以分離的菌株形態特征、顏色特征和表面紋理各不相同的代表菌株為統計分析依據。各組織內生菌的數量與種類分布總體呈現根部>球莖部>假莖部>葉部的規律。如圖2所示,5個香蕉品種中,南天黃病株各組織的內生菌數量變化差異最顯著,如在內生菌分布最豐富的根組織中,南天黃病株的內生菌最多,共61株,但其葉中內生菌僅6株;巴西蕉健康株的內生菌在根部共計36株、球莖39株、假莖19株、葉部26株,可見其內生菌分布相對豐富且各部位總體呈現均勻分布;巴西蕉病株內生菌雖相對較少,但各組織內生菌也呈現均勻分布。抗病品種農科一號健康株根部內生菌共35株,也與莖(4株)、葉(3株)內生菌分布數量差異顯著。

2.1.3 內生細菌、放線菌、真菌在各香蕉品種間的分布 試驗結果表明,香蕉的根、球莖、假莖、葉中均有內生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存在。經預培養,共分離得到438株內生菌,其中細菌數量最多,其次是放線菌,真菌最少。內生細菌在巴西蕉健康株中分布最多(圖3-A),內生放線菌在南天黃病株中分布最多(圖3-B)。內生真菌大多為致病菌,其在巴西蕉病株數量最多(圖3-C),且各香蕉品種中的內生真菌數量在健康株與病株中呈現病株多于健康株的分布。如圖3-A所示,內生細菌共計240株,占內生菌分離總數的55%。其中巴西蕉健康株中分布最多,共67株;農科一號健康株中分布最少,共23株。從各組織分布看,內生細菌在植株根中分布最多,共78株;假莖中分布最少,共46株。此外,易感品種巴西蕉內生細菌數量分布是健康株>病株,而抗病品種南天黃中內生細菌數量分布是健康株<病株。通過ATCC、SIM、HV、GA、GPT和高氏一號培養基選擇性分離培養,共分離內生放線菌142株,占內生菌總數的32%。如圖3-B所示,南天黃病株中分布最多,共51株;巴西蕉病株中分布最少,共7株。從組織分布看,內生放線菌在植株根組織中分布最多,共68株;葉組織分布最少,共7株。此外,易感品種巴西蕉內生放線菌數量分布呈現健康株>病株的現象,而從抗病品種南天黃

2.2 內生菌株的廣譜拮抗活性測定

2.2.1 廣譜拮抗菌株的篩選 篩選出具有較好抗香蕉枯萎病FOC4的活性菌株29株,抑菌率最大可達到98%,占內生菌分離總數的7%。其中放線菌15株,細菌12株,真菌有2株具有抑菌活性,但效果不顯著。篩選出對香蕉炭疽病、香蕉果尖腐爛病等9種香蕉致病真菌具有廣譜拮抗活性菌株12株。這些拮抗菌主要分布于易感品種巴西蕉健康株和抗病品種南天黃病株的根部與莖部(表1)。

表2顯示,內生放線菌菌株04-1、041、19-1和03A-1抑菌活性顯著,抑菌寬度最大為28.7 mm,抑菌率最高為98%;菌株19-1和03A-1均對香蕉棒孢霉落葉病Cc-013的抑菌活性顯著,但19-1對粉蕉葉枯病A-1和香蕉枯萎病FOC1抑菌活性弱且差異顯著,03A-1對香蕉長形斑病L-1的抑菌活性弱,抑菌寬度僅為1.40±1.25 mm;菌株04-1和041對香蕉大灰斑病CW抑菌活性顯著,并且廣譜抑菌活性總體大于菌株19-1與菌株03A-1。健康株共分離內生放線菌12株,從其病株中卻分離到51株,遠比健康株豐富。如圖3-C所示,內生真菌共計56株,占內生菌分離總數的13%。其中,巴西蕉病株中分布最多,共21株;南天黃健康株和農科一號健康株中分布最少,共6株。從組織分布看,內生真菌在假莖中分布最多,共計23株;球莖中分布最少,共計3株。此外,易感品種巴西蕉和抗病品種南天黃的內生真菌數量分布都呈現健康株<病株的現象。

2.2.2 廣譜拮抗菌株抗香蕉枯萎病FOC4的活性測定 廣譜拮抗菌041、04-1、19-1和03A-1的發酵濾液對FOC4均有明顯抑菌效果,其中04-1和041對FOC4的菌絲生長抑制作用最強,抑菌圈直徑最大為25.80 mm。孢子萌發法測定發現4株菌的發酵濾液對FOC4的孢子萌發具有較強的抑制效果。發酵濾液與FOC4孢子懸液的體積比為1∶1時,FOC4的孢子萌發率最低,僅為9.85%。

2.3 菌株041、04-1、19-1、03A-1的形態學鑒定與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系統發育樹構建

2.3.1 形態學特征 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圖4)發現,菌株19-1孢子鏈直,孢子排列緊密整齊,孢子呈柱形或卵圓形,中央凹陷;菌株041和041孢子鏈呈緊密螺旋形,孢子球形或長圓形,中央凹陷;菌株03A-1孢子鏈直,孢子橢圓形至短柱形,中央凹陷。

2.3.2 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系統發育樹的構建將菌株041、04-1、19-1和03A-1分別進行16S rDNA序列測序,其GenBank登錄號依次為:KF703552、KF703550、KF703551和KF703549。在EzTaxon與GenBank上進行序列相似性分析,用MEGA 5.05中Neighbor-Joining法比較同源性并構建系統進化樹。結果(圖5)顯示,菌株Streptomycessp. 19-1靠近Streptomyces antibioticu(同源性為98.34%);Streptomycessp. 041和Streptomycessp. 04-1都與S. phaeoluteichromatogenes和S. misionensis靠近,同源性分別是98.89%和98.14% 與98.60%和98.72%;Streptomycessp. 03A-1靠近Streptomyces cellostaticus(98.25%)、Streptomyces yokosukanensis(98.10%)和Streptomyces griseochromogenes(98.23%),但與S. griseoruber同源性最高(98.76%)。16S rDNA序列分析與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這些菌株均屬于鏈霉菌屬。它們確切的分類地位需要進一步的試驗,如DNA-DNA雜交確定。

3 討論

香蕉枯萎病是一種土傳病害[14],也是香蕉最重要的病害,曾在中、南美洲毀滅大片蕉園。該病害現廣泛分布于南太平洋、亞洲、澳大利亞、非洲、及美洲熱帶的香蕉產區[15],我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16]和海南[17]等省(區)均有分布,災害慘重。其中,香蕉枯萎病4號生理小種即FOC4自1967年在我國臺灣發現后,短短的10年時間內,幾乎摧毀了臺灣的香蕉產業,使臺灣香蕉栽培面積自高峰時期的50 000 hm2銳減到20世紀90年代的6 000 hm2左右[26]。本研究以內生菌對香蕉枯萎病菌FOC4拮抗活性作為初篩標準,篩選出抗FOC4的活性菌株,接著再對這些菌株做包括香蕉枯萎病FOC1在內的其它9種香蕉致病菌的廣譜拮抗活性篩選,并對篩選出的廣譜活性菌再一次做抗FOC4活性測定,旨在選擇對香蕉枯萎病有較好拮抗活性的廣譜性拮抗菌。采用香蕉內生菌作為篩選生防菌的對象,因其本身就存在于香蕉體內,容易占據有利的生防位置,可以經受住植物自身的防衛反應,與病菌直接相互作用,從而給植物提供全面有效的保護[27]。最終篩選出的12株內生廣譜拮抗菌對10種香蕉病原菌均有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編號為041、04-1、19-1和03A-1的內生放線菌對香蕉枯萎病菌抑菌活性最強。目前從微生物中發現的8 000多種微生物活性物質中,有近70%是放線菌產生的,放線菌是產生抗生素的主要生物類群。一般來說,放線菌產生的抗生素都有強大的抗菌力,起抗菌作用的抗生素許多是廣譜的,有的還有抗霉菌的作用[3]。在本試驗中,共選用6種放線菌的選擇性分離培養基以確保分離盡可能豐富的放線菌。雖然分離結果顯示內生細菌為香蕉植株的優勢內生菌,但最后經篩選的活性較強的4株廣譜拮抗菌均為放線菌鏈霉菌屬。迄今已發現能抑制作物病原菌的放線菌素28種,其中13種已商品化生產,2種正處于試產階段[28]。本研究對具活性的內生放線菌進行形態學與分子學鑒定,旨在進一步對其開發利用。

香蕉不同品種對香蕉枯萎病具有不同的抗性。這種抗性是否與抗感品種的內生菌有關,以及抗感品種間是否存在內生菌多樣性和種群結構的差異,目前尚未見報道。對不同抗感品種、以及植株各部位內生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了解,對于香蕉病害的發生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結果表明,內生菌數量在各品種中的分布呈現南天黃病株>巴西蕉健株>巴西蕉病株>南天黃健株>農科一號健株的規律。總的來說不同寄主植物的抗病機理有3種:形態結構方面的物理抗病性(physical resistance)、生理生化方面的化學抗病性(chemical resistance),或者是兩者相互作用的共同抗病性[19]。其中,在化學抗病方面,主要研究集中在寄主受到病原菌侵染后體內一系列的酶促反應的進行上。本試驗中抗病品種南天黃的病株內生菌為124株,是內生菌分布數量最多的品種,并且其內生菌數量是健康株中的一倍。分離還發現,南天黃病株根部與葉部的內生菌數量懸殊,且具拮抗活性的菌株均集中在南天黃病株的根部,這可能就是由于抗病品種的抗病性在土壤習居病原菌侵入根部后產生的一系列化學反應,致使植株體內微生物數量增加,其中根部最多。此外,結果對比還發現易感品種巴西蕉健康株中的內生菌數量為118株,在各品種內生菌分布數量上位居第二,并且其健康株中的內生菌數量要遠多于病株。從植物微生態角度分析,植物微群落中,微種群數量越多則多樣性越高,植物生態系的功能與結構越穩定,越不易感病[15]。另外,內生菌數量在樣品香蕉中的整體分布呈現:根部>球莖部>假莖部>葉部,該結果與付業勤[12]的報道基本一致,所不同之處在于本研究對香蕉植株的球莖組織也進行了分離處理,更全面地反映了香蕉內生菌在各組織中的分布情況。此外,劉云霞[13]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根系統是內生細菌進入植物的入口,因此聚集的內生細菌較多,并通過輸導系統由莖部到葉部,可見內生細菌多集中在輸導系統。從分離到的內生菌來看,不同香蕉品種、不同的部位,分離到的菌株數量不同,也表明內生菌在不同的植物體內定殖情況不一。這可能是由于植物體內是個微生態環境,寄主植物的改變容易對體內微生物種群動態造成影響;另外,植物本身營養物質的分布,內生菌的侵入途徑等對分離結果也有一定的影響。史建榮等[19]報道的關于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性分析的研究中闡述了真菌是一類能引起多種植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植株中的真菌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本試驗結果中,抗病品種和易感品種香蕉內生真菌的分布數量均表現為病株多于健康株。

4 結論

從不同香蕉品種的不同部位共分離得到內生菌438株,其中細菌240株,放線菌142株,真菌56株,故細菌是香蕉內生菌中的優勢種群。內生菌數量在各品種中的分布呈現南天黃病株>巴西蕉健株>巴西蕉病株>南天黃健株>農科一號健株的規律。抗病品種南天黃病株中分離得到的內生菌最多,共計128株,抗病品種南天黃健康株內生菌數量少于病株,而易感品種巴西蕉健康株內生菌數量多于病株。內生菌數量在香蕉各組織中的分布呈現規律為:根部>球莖部>假莖部>葉部。內生真菌在各品種病株中的分布最廣泛。篩選出具廣譜活性的放線菌10株、細菌2株。其中內生放線菌菌株041的廣譜拮抗活性最強,最大抑菌帶寬為28.13±1.89 mm。對廣譜拮抗內生放線菌菌株041、04-1、19-1、03A-1進行的形態學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它們屬于鏈霉菌屬,具有潛在的開發價值。

[1] 過建春, 王芳, 夏勇開, 柯佑鵬.中國香蕉產業經濟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1:2-4.

[2] 肖彤斌, 謝圣華, 芮凱, 等.香蕉枯萎病的發生及防控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 2006, 26(6):52-54.

[3]付潔, 侯軍, 謝芳芹, 等.植物內生菌農藥活性研究進展[J].陜西農業科學, 2006(3):66-68.

[4]俞曉平, 陳列忠, 申屠旭, 等.植物內生菌及其代謝物在生物農藥創制中的應用[J].浙江農業學報, 2006, 18(5):289-293.

[5]Chen HH, Qin S, Lee JC, et al. Streptomyces mayteni sp. nov., a novel actinomycete isolated from a Chinese medicinal plant[J].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2009, 95(1):47-53.

[6]洪葵, 謝晴宜.藥用微生物資源研究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2006:10-13.

[7] 李蕾.紅樹植物內生放線菌的分離與小單孢菌科新種鑒定[D].海口:海南大學, 2013.

[8] 魯素云.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學[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1993:243-254.

[9] 鄭法新, 程璐, 李俠.紅豆杉內生菌的分離及抗植物病害活性物質的初步篩選[J].現代農業科技, 2009(5):108-109, 111.

[10]陳風美, 孫勇, 蔣繼宏.植物內生真菌抑制細菌活性菌株的篩選[J].腐植酸, 2003, 6:15-18.

[11] 徐小雄. 23種紅樹植物根際土壤小雙孢菌的選擇性分離[D].海口:海南大學, 2009.

[12] 付業勤, 蔡吉苗, 劉先寶.香蕉內生細菌分離、活性評價及數量分布[J].熱帶農業學報, 2007, 28(4):78-83.

[13]劉云霞, 張青文, 周明祥.水稻體內細菌的動態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 1999, 10(6):735-738.

[14]Stover H, Budebhagen W. Banana breeding polyploidy disease resistance and productivity[J]. Fruits, 1986, 41(3):175-191.

[15]林時遲, 張紹升, 周樂峰.福建省香蕉枯萎病鑒定[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 2000, 29(4):465-469.

[16] Zhou Z, Xei L. Status of banana diseases in China[J]. Fruits, 1992, 47(6):715-721.

[17] Stover RH, Simmonds NW. Bananas(Tropical agriculture series)[M]. 2nd ed. New York:Longman Scientific &Technical:1966.

[18] Bechman CH, Mace ME, Halmos S, et al. Physical barrier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inFusariumwilt of banana[J]. Phytopatholoy, 1961, 51:507-515.

[19] Bechman CH. Host responses to the pathogen[M]. Ploetzr C. Fusarium wilt of banana. St. Paul, Minnesota:APS Press, 1990:93-105.

[20] Kuc J, Rush JS. Rhytoalcxins[J]. Arch Biochem Biophys, 1985,236:455-472.

[21] Li Q, Jiang Y, Ning P, et al. Suppression ofMagnaporthe oryzaeby culture filtrates of 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JK-1[J]. Biological control, 2011, 58(2):139-148.

[22] Park DH, Kim JS, Kwon SW, et al. Streptomyces luridiscabiei sp. nov., Streptomyces puniciscabiei sp. nov. and Streptomyces niveiscabiei sp. nov., which cause potato common scab disease in Korea[J]. Int J Sys Evol Microbiol, 2003, 53:2049-2054.

[23] 閻遜初.放線菌的分類和鑒定[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2:323.

[24] 梅汝鴻, 徐維敏.植物微生態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8:25.

[25] 陳福如, 楊秀娟, 李韜, 等.香蕉枯萎病菌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2003, 25(6):900-903.

[26] 孫守恭.臺灣果樹病害[M].臺北:世維出版社, 1996:12-19.

[27] 孔慶科, 丁愛云.內生細菌作為生防因子的研究進展[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 32(2):256-260.

[28] 沈寅初, 張一賓.生物農藥[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1:34-55.

(責任編輯 馬鑫)

Endophytes Isolation and Broad-spectrum Antagonistic Bacterias Screening from Banana

Wang Mengying1,2Zhou Dengbo2Jing Tao3Hu Yifeng1,2Gao Zhufen2Xie Qingyi2Zhang Xiyan2Qi Chunlin1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028;2. 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China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kou 571101;3. Institute of Banana and Plantain,China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kou 570102)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ain distribution of endophytes and their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activity, endophytes were obtained from healthy and diseased tissues of two disease-resistant and one disease susceptible banana cultivars. Endophytes were separated from roots, corms, pseudostems, leaves and store in the ultra-low on Luria-Bertani(LB), Yeast Extract with supplements(YE), and Potato Dextrose Agar(PDA)strain store medium. Then screened broad-spectrum antagonistic bacteria which againstFusarium oxysporumf. sp. Cubense,Curvularia lunata,Curvularia fallax,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Wei,Alternaria musae,Deightoniella troulosa,Colletotrichum musae,Pestalogiopsissp.,Btoryosphaeria dothidea. Taxonomy identification of 041, 04-1, 19-1, 03A-1 was conducted by evaluating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16S rDNA gene sequences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After purification, total of 438 endophytes were obtained. The total of isolates showed that we obtained 240 strains bacteria, followed by 142 strains actinomycetes, and 56 strains fungi. The richest number of endophytes that isolated from diseased NanTian banana cultivars(128). Ten actinomyces and two bacterias were determined to possess antibiotic activity against Ten banana pathogens. Isolates 041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had 28.13±1.89 mm width of inhibition zone. Isolated 041, 04-1, 19-1, 034-1 were identified asStreptomyces misionensis.

Banana Endophytes Broad-spectrum antagonistic bacteria Isolation

2014-01-03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專項(CARS-32)

王夢穎,碩士,研究方向:生態學;E-mail:403151373@qq.com

戚春林,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態學;E-mail:chunlinqu@163.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大全|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色婷婷丁香|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人妻21p大胆| 欧洲av毛片|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欧美日韩高清|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欧美在线伊人|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老司机精品久久|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丝袜精品| 丁香婷婷激情网|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成人| 干中文字幕| 青青草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91网址在线播放| 99手机在线视频|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免费| 婷婷六月在线|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在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a亚洲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网久久综合|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免费| 天天摸夜夜操|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99伊人精品|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