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向 嵐被稱為“救命錢”的第二預備金近日成為島內熱門話題。據臺灣《自由時報》報道,臺北市議員王鴻薇7日在市議會質詢時表示,臺北市政府今年編列9.5億元(新臺幣,下同)第二預備金,到3月中旬就已動用3億多,萬一7月臺風季來臨發生災害,恐無預備金可用,“只能求神拜佛不要有災害發生”。王鴻薇稱,臺北市政府光是為中小學生提供免費牛奶就花費1億元,就連為臺北動物園的大熊貓幼仔圓仔搞慶祝活動也花掉超過1600萬元。王鴻薇痛批市政府不認真考慮將每筆預算都編列在年度預算,而是“偷渡”動用第二預備金,“濫用救命錢”。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月內臺北市議員第二度拿第二預備金說事。3月中旬,臺北市議員李慶鋒就曾指責市政府為營銷圓仔動支第二預備金,并指責第二預備金“淪為營銷圓仔預算”。對此,臺北市主計處處長梁秀菊表示,到目前為止申請核準使用的第二預備金“情形很正常”。臺北市針對自然災害已編列7億元災害預備準備金,災害發生時原則上先動用災害準備金,只有在不足的情況下才會動用第二預備金。不過,梁秀菊也承諾未來對于各機關動用第二預備金將嚴格把關。事實上,盡管第二預備金一般被視作緊急使用的“救命錢”,但在以往使用過程中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支列項目。今年2月,由于高雄市議會刪除第五屆高雄國際馬拉松預算,高雄市長陳菊曾動用第二預備金解決活動的經費問題。民進黨執政時期,更把第二預備金當做“隨意錢”,第一任期內第二預備金大部分用作放焰火、修官邸之用,只有1%用于治水、救災。2007年臺“外交部”大搞“烽火外交”,竟然也動用了“行政院”12億元第二預備金。等到國民黨上臺,第二預備金又“搖身一變”成為民進黨批評行政當局的“利器”,花多了不行,花少了也不行。▲
環球時報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