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麗, 王雪峰, 魏巍
小兒自出生到成人,始終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小兒生理方面主要表現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小兒生長發育需求,經常會出現腎、肺、脾氣的不足表現出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的特點。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患兒經常感染、腸胃功能下降主要原因是免疫功能的紊亂或低下[1],及早進行兒童保健是保證兒童體格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
小兒推拿療法是祖國醫學之精粹,歷史悠久,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通過相應的手法作用于小兒體表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從而調節機體生理功能病理狀態,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捏脊療法是一種古老的、最早適用于的治療兒科疾病的外治法,起源于按摩推拿療法。王雪峰教授在名老中醫關嫻清教授的指導下,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將祖國傳統的捏脊療法理論及手法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歸納總結,并提出運用點、按、扣、拍等手法,使傳統的捏脊療法得到更進一步地擴充和完備,提出了“脊背六法”推拿[2]。因其簡、便、效、廉和綠色療法的優勢,在臨床廣泛應用,獨具特色。
1.1 臨床資料 2012-01/2013-06收治的易患感冒、食欲差患兒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28例和對照組32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9例;年齡(3.2±2.5)歲;感冒15例,厭食13例。對照組中男15例,女17例;年齡(3.4±2.7)歲;感冒22例,厭食1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厭食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文獻[3],中醫診斷分型參照[4]中小兒厭食癥(脾虛食積癥)的診斷標準。
1.2.2 反復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 符合1987年全國小兒呼吸道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5]。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8個月至12歲;(3)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患有原發性免疫缺陷疾病者;(2)接受過免疫增強或抑制劑治療者;(3)有心、肝、腎等嚴重疾病者;(4)未完成治療。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對癥治療方法,如反復呼吸道感染采用口服抗病毒制劑或抗生素,厭食使用促進消化的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俯臥在治療床上,運用“脊背六法”推拿治療每日1次,3個月為1個療程[6]。
1.6 觀察指標 治療后兩組的療效、3個月后兩組患兒減少感冒次數、增加進食量。
1.7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患者3個月內無感冒,進食量較前增加,體質量增加>0.5 kg;(2)有效:患者3個月內有1次感冒,進食量較前增加,體質量增加>0.3 kg;(3)無效:患者3個月內感冒超過1次,甚至更嚴重[7]。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Whitney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n(%)]
表1結果說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脊背六法”推拿是在傳統小兒捏脊療法的基礎上,在名老中醫關嫻清教授的指導下將小兒捏脊手法進一步系統化、規范化,發展起來的一個復合性的手法,此種手法包含著推脊法、捏脊法、點脊法、扣脊法、拍脊法、收脊法六種手法作用于背部經脈、腧穴。此法操作部位在腰背部,其中尤以督脈及膀胱經為主。督脈起于胞中,與任脈、沖脈“一源三岐”。又督脈為陽脈之海,為手足三陽經之統攝,維系一身之陽氣,對其進行刺激調理,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從而達到防病抗病治病的目的。膀胱經為足太陽之脈,上額交巔絡腦,在全身經脈中循行最長,腧穴最多,堪稱陽經之最,故此經又稱“巨陽”之脈。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皆位于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上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
“脊背六法”推拿屬于綠色醫療,對患兒無副損傷,操作簡單,在臨床上長期使用,具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能力等作用。特別在健脾和胃,調節胃腸功能方面尤為突出,通過推拿改善患兒的飲食情況和體質,增強小兒免疫能力,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兒童保健帶來良好的影響?!饵S帝內經》里說:“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蓖ㄟ^推拿按摩中的常用推、捏、點、按、叩、收等手法對脊背部神經的刺激,促進血液及淋巴組織的代謝,協調各臟腑功能,促進臟腑組織的功能得到恢復和加強,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并整體地、雙向地調節內臟活動,從而防治多種疾病,以達到“內調臟腑,外治肌膚”的目的[8]。并通過脊背部的神經傳導至大腦皮質,加強了大腦的調節功能,使神經興奮和抑制過程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再通過支配相應臟腑的神經傳至臟器,使臟器產生相應變化,以調節機體臟腑的功能,發揮經絡傳導作用,并通過對腧穴的刺激,促進臟腑氣血的運行,達到對臟腑功能調整的目的,瀉有余而補不足,使機體處于“陰陽平衡”的狀態,如此則“精神乃治”[9]。
現代醫學認為脊背部是主管人體臟腑的植物神經分布的區域,通過刺激這些神經在體表的分布區域,可影響內臟神經體液從而調節相應臟腑的機能[10]。“脊背六法”通過對腰背部的推拿,疏通脊背部經絡,刺激腧穴,以達到脊神經及自主神經系統對全身功能及內臟的雙向調節,調整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增進食欲、改善體質、增強患兒的自身免疫力。
近年來中醫藥在對于兒童保健方面越來越占有一定的優勢,現有文獻中明確提出小兒捏脊療法在增強小兒免疫力等方面有著很重要作用。要評價脊背六法對兒童保健的療效需要進一步通過大樣本、長期觀察,因此,長時間大樣本的隨訪工作將有利于中醫療法對兒童保健的總結歸納。
[1] 李鳳敏,王愛華,張海燕,等.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免疫球蛋白IgG亞類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0):1412-1413.
[2] 賈廣良,胡曉麗.王雪峰教授提出的“脊背六法”及其在腦癱康復中應用[J].醫學綜述,2008,14(1):146,149.
[3]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75-1277.
[4] 汪受傳.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06-107.
[5] 胡儀吉.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1988,26(1):41.
[6] 王雪峰,賈廣良.“脊背六法”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臨床應用機制淺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09,1(1):17-19.
[7] 王燕.捏脊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癥56例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7):1768-1769.
[8] 汪國宏,吳建賢.推拿療法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9):849-851.
[9] 周信文.實用中醫推拿學[M].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07,489,516-517.
[10] 程賓,董曉斌,謝杰,等.捏脊療法治療小兒腦癱中微量元素含量變化與臨床療效之間相關性研究[J].福建中醫藥,2005,3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