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民
小兒缺鐵性貧血是一種發生在各年齡段的常見的貧血性疾病,發生機制是體內貯存的鐵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所需要的鐵量導致貧血的發生[1]。中醫學認為“小兒脾常不足”,形氣未充,脾更虛弱。血液的生化,主要來源于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此外,血的生成還來自腎精的轉化,由于小兒“脾常不足”“腎常虛”,故而容易產生貧血。目前國內發病率很高,尤其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對小兒的危害較大,是重點防治的小兒疾病之一。八珍湯是中醫藥中益氣補血的傳統方劑,本科采用補充鐵劑聯合八珍湯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取得滿意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06/2013-06蘇家屯區中心醫院兒科門診共收治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齡1~12歲。臨床表現為面色萎黃或蒼白,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缺乏食欲,舌淡、苔薄、脈細弱。按來醫院就診的順序分為觀察組59例和對照組61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24例;年齡1~12歲。對照組中男39例,女22例;年齡1~12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及《中醫兒科學》[3]中關于小兒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小兒貧血的診斷標準;(2)年齡1~12歲;(3)家長知情并能按時完成藥物療程者。
1.4 排除標準 (1)地中海貧血及維生素B6缺乏性貧血;(2)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3)傳染病及鉤蟲病等寄生蟲病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均囑咐加強營養,給予動物肝臟、蛋黃、瘦肉及綠色蔬果,按照不同的年齡給予不同劑量的葡萄糖酸亞鐵口服,劑量以鐵元素計算,每次1~2 mg/kg,每日3次,同時給予維生素C口服,以促進鐵吸收。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八珍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黨參10 g,黃芪8 g,白術、茯苓、當歸、白芍各6 g,甘草3 g,川穹、熟地黃各5 g,大棗2枚。上藥水煎服,每日1次,每次按不同年齡適量,1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鞏固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兩組治愈時間及療效。
1.7 療效判定標準(自擬) (1)顯效:用藥30 d后臨床貧血癥狀消失、血紅蛋白恢復正常;(2)有效:用藥30 d后臨床體征改善,血紅蛋白較治療前上升,繼續給藥1個月治療,血紅蛋白上升至正常;(3)無效:用藥30 d后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無改善。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愈時間比較 觀察組平均治愈時間為(23.2±4.6)d,對照組(34.1±7.6)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5,P<0.05)。
傳統的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方法是口服鐵劑,但副反應大,容易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致使患兒不能堅持治療。鐵是合成紅細胞血紅蛋白的原料,當體內鐵缺乏或鐵的利用發生障礙時,血紅蛋白的合成就會減少,這樣就會發生貧血,兒童時期是機體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所以對鐵的需求也是最多的時期,而食物中的鐵主要從十二指腸及空腸上部黏膜吸收[4]。中醫《靈樞·決氣篇》所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血液的化生,必須有營氣的參與,營氣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腎主骨、生髓、藏精,精髓充盈,則可化生為血。由此可見,脾與腎對血的生成至關重要。本研究中患兒因機體發育不完善,先天稟賦不足,腎氣不充,臟腑功能低下,體質虛弱,因虛質損,故氣血不足。八珍湯是用于失血過多,以致氣血皆虛諸證。肢體倦怠乏力,面色蒼白無華,短氣懶言,心悸怔忡。脈細虛,舌淡苔白,皆為氣血兩虧,心脾不足所致。肝藏血,開竅于目肝血虧,故頭暈目眩。方用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脾益氣;當歸、白芍、熟地黃滋養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氣,則當歸、熟地補而不滯;加姜、棗助黨參、白術入氣分以調和脾胃。全劑配合,共收氣血雙補之功效。
八珍湯是補充氣血的重要方劑,重在補氣健脾,脾氣健運,飲食增加,方能吸收精微。單純西醫治療,只能是補充鐵劑,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兒胃腸道對鐵的吸收問題,臨床上中藥八珍湯不但可以改善小兒胃腸道對鐵的吸收功能,還增加了食欲,減輕了患兒的痛苦,從而提高了患兒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1] 徐清.琥珀酸亞鐵治療缺鐵性貧血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11):1465-1466.
[2]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714-1720.
[3] 韓新民.中醫兒科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113.
[4] 李建琴.琥珀酸亞鐵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學,2009,16(6):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