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華為、中興再遇337調查
張艷紅
2013年初,華為、中興再次遭遇海外拓展路上的嚴苛責難,ITC宣布將對華為、中興等公司的3G和4G無線設備發起“337調查”,以確定這些產品是否侵犯美國公司專利權,所涉及的產品包括移動電話、蜂窩電腦卡、筆記本電腦以及具有蜂窩功能的網絡設備。與此同時,中國與歐盟圍繞電信設備的貿易糾紛也在不斷升溫。
從全球發展格局來看,今年年初華為、中興就再遭專利危機頗有深意。IDC最新的統計顯示,2012年第四季度,中國企業華為、中興殺入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前五,中國企業已開始向這個產業中的蘋果和三星發起了挑戰。不過,華為和中興在同比增長的同時,市場份額也僅為三星的1/6和蘋果的不到1/4。盡管飛速崛起,但是中國制造商對全球終端市場上的歐美巨頭事實上并沒有形成強大的正面沖擊。即便如此,華為、中興還是不幸“中槍”,這所反映的問題實質是全球信息通信業借打擊中興華為增加進入中國市場的籌碼。事實上,作為國內移動通訊設備領域內的龍頭,華為和中興自2011年8月起,在兩年間就連續遭遇多起“337調查”。
在2012年7月,美國科技資產有限公司、Phoenix Digital Solutions LLC公 司 以 及Patriot Scientific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下稱“ITC”)提出申請,指控美國進口以及美國國內市場銷售的部分無線消費性電子設備及其組件落入了其美國專利號為5809336的權利要求范圍內,侵犯了其專利權,被告方包括中興通訊、華為、三星、HTC、LG等十二家企業。由于本案中被調查的企業都是移動通訊設備領域內的龍頭企業,而被調查的產品也幾乎涵蓋了各家企業在市場中的主要產品(例如三星的Galaxy Note,中興的4G移動熱點設備,華為的Activa4G手機等),所以本案一經報道,就引起了業界的高度關注。ITC在接到申請之后,也于8月正式立案調查,中國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中興通訊股份公司被作為強制應訴方涉案。在隨后的幾個月時間里,ITC對這兩家中國公司進行了調查。在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調查之后,在2013年9月,ITC公布了調查結果,并且初步裁定華為及其子公司,以及中興通訊在美國國內市場上銷售的、進口自上述公司的無線電子設備,未侵犯5809336號美國專利的第1、6、7、9~11以及13~16項權利要求,未違反337的規定。而在2013年6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審法官才對無線3G設備337調查案做出初步裁定,裁定申請人InterDigital公司所訴的七項專利中一項無效,另外的六項,被告中興和華為也不構成侵權。2013年12月,ITC行政法官就InterDigital訴華為、中興專利侵權一案做出最終裁決,本次終裁維持了6月的初裁結果。
美國的“337調查”近年來頻繁地運用于針對中國企業的貿易摩擦中,僅僅是2013年上半年,美國就對中國的光盤驅動器、手持式電子助視器、聲磁電子器件監控系統、無線設備等產品發起了多起“337調查”。據報道稱,2012年美國“337調查”立案60起,其中就有18起涉及中國產品,而電子信息產品是遭遇調查最重要的產品。
“337調查”得名于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的規定,是獨立于聯邦法院系統的行政救濟制度,或者稱準司法救濟制度。根據第337節的規定,可以基于兩大類情況發起“337調查程序”:第一類是進口中不公平的競爭方法和不公平行為,如果這些行為破壞或者實質性損害美國產業、防止這樣一個產業的建立、限制或者壟斷美國境內的貿易或商業;第二類是進口及對進口的產品的銷售,如果侵犯了美國有效的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專有設計權,并且國內存在相關產業。雖然第337節規定了這兩種情況,但實踐中發起的“337調查”絕大部分都是針對知識產權侵權類型的案件的。“337調查”之所以如此受美國企業青睞而被頻繁使用,不僅僅是因為它相對于耗時很長的美國法院訴訟程序有著更快捷的程序,而且它的適用標準相對于其他貿易救濟門檻也較低,企業只需要證明有侵權行為及美國國內存在相關產業即可,無需證明侵權行為已經導致相關企業的實質損害或者損害威脅。這兩點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鼓勵”美國企業運用“337調查”程序抵制外國產品的進口。而更重要的是,“337調查”程序的救濟措施非常嚴厲。根據規定,一旦ITC認定進口產品侵犯了相關企業的知識產權,就可以采取有限排除令、普遍排除令、禁止令、扣押和沒收令四中救濟措施。其中,有限排除令是禁止列名被告企業的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普遍排除令是不分來源地禁止所有同類侵權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禁止令,即禁止侵權企業從事與侵權行為有關的行為,包括停止侵權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銷售、庫存、宣傳、廣告等;扣押和沒收令,即如果ITC曾就某一產品發布過排除令,而有關企業試圖再次將其出口到美國市場,則美國海關可以根據ITC發布的扣押和沒收令,扣押并沒收所有試圖出口到美國市場的侵權產品。
在“337調查”中,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簽訂和解協議解決爭議以終止ITC的調查程序,但是需要向行政法官提交一份協議文本以供審查,ITC有權最終決定是否終止調查。此外,雙方當事人還可以以同意令的方式終止調查。上述的是在企業已經遭遇了“337調查”之后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如果企業有從事對美貿易的想法時,應當采取一些預防性的措施,在產品出口美國之前,做好知識產權檢索工作,必要時,也可以聘請美國律師事務所代為完成相關工作。比如在生產對美出口產品時,應當先對美國同類產品中是否采用了相同或類似的技術、外觀設計做一個初步調查,只有這樣,當遇到被訴時,才不至于慌張應對。當然,最根本的,是企業應當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權利意識要不局限于本國范圍內,要更積極地申請獲得美國等這些重要的貿易伙伴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作為防守必備之盾。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