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馬立平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70)
資產證券化是指一種資產經營方式和經濟行為,將特定的資產組合體現的價值轉換成證券在金融市場上流通,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化為具有流動性的證券,也能夠將特定資產的風險分散;可以降低特定資產持有人的持有成本、延長其風險處理時間,要求特定資產可以產生固定的現金流用于支付證券化金融產品的收益。資產證券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主要是針對證券化作用的對象——資產來說的。廣義的資產有實體資產、現金資產、債券資產、證券資產、應收賬款等資產,相應的廣義的資產證券化包括實體資產證券化、現金資產證券化、債券資產證券化、應收賬款證券化等;狹義的資產證券化多指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是指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信用卡業務的應收賬款主要是指通過信用卡形式貸放的消費信貸及其孳息,包括消費信貸款項和逾期利息等,具有持續可估算的穩定現金流。
資產證券化的運用方式是資產證券化的發起人A將資產證券化標的資產B,委托給特殊目的機構(SPV)C管理,或者A將B出售給C,C運用證券化方法將B以證券的形式出售給投資人D。對于信用卡業務而言,資產證券化的標的資產是信用卡業務的應收賬款。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是指信用卡持卡人持卡透支消費后未償還的本金和利息,即通過信用卡形式發放的消費貸款及其利息,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主要是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的資產證券化。研究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首先要明確以下概念:資產證券化發起人A是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需要證券化的資產B是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特殊目的機構(SPV)C是資產證券化的受托機構,投資人D是證券化金融產品的購買方,使用信用卡消費信貸的信用卡持卡人為E,B是被證券化后的金融產品為F。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的基本流程是:A將B出售或托管給C,C將B證券化后的F出售給D,在E歸還信用卡業務貸款本息后,C按照合約要求向D投資的F支付本金和收益。
對于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而言,資產證券化雖然不是其主營業務,也不具備大規模盈利的能力,但卻是應對風險的必要措施。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有利于分散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應收賬款的風險,有利于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回籠信貸資金、提高資金利用率、降低資金運用的總體成本。對于由商業銀行經營的信用卡業務來說,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有利于剝離不良資產、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以達到金融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要求;對于不能以吸收存款的方式融資的非商業銀行機構經營的信用卡業務來說,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有利于非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低成本融資。對于信用卡業務風險管理而言,應收賬款的資產證券化是風險管理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和分散信用卡業務風險。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的意義和作用在于剝離了部分風險資產,增加了流動性,將貸款風險有條件的分散給證券化后的金融產品投資人共同承擔,避免了風險積聚,為風險處理措施的實施爭取了時間。
我國境內開始對較為穩定的信貸資產進行資產證券化試點,諸如對傳統的工商貸款、住房貸款、汽車貸款等的資產證券化試點,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并已經發行的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產品,其原因不僅包括產品的設計運作對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也包括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出售標準的確定即A確立B的出售標準問題。B是指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出售的是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并非信用卡業務賬戶,信用卡業務中各個賬戶的日常維護仍由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完成,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的出售不影響信用卡業務賬戶。按照分散風險的風險處理要求,原則上所有的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都可以出售或委托給特殊目的機構C,由C進行證券化處理后將證券化金融產品F出售給投資人D,因此C購買或受托管理的B能否成功被證券化,D是否愿意投資B證券化后的金融產品F,以及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是否存在將持卡人違約拖欠信貸本息的風險,分散給投資人承擔的經濟風險和道德風險等,都涉及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對應收賬款的出售或委托管理標準。
按照資產證券化的一般做法,特殊目的機構必須聘用信用評級機構對證券化后的金融產品進行評級,投資人根據評級結果購買證券化金融產品。信用評級機構對信用卡業務應收賬款證券化產品F的評級可能會過低,導致F無法被投資,或投資人不愿意投資F。因此,在C與A確定了購買或托管B的標準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外部信用增級或通過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對出售的應收賬款證券化產品內部信用增級的途徑,使F的信用評級符合投資人和金融監管機構的要求。通過外部信用增級方式增級相當于第三方對F的提供擔保、防范損失,這就需要收取增級費用,則資產證券化成本增加;通過A對F增級相當于A對F的信用評級情況給予擔保,一般要求A提交抵押品進行對F增級,用于增級的抵押品的流動性降低,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可以不使用其具有流動性的抵押品用于信用增級,即提供內部增級又不影響資產流動性。內部增級方式可以適當降低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資產證券化成本,并便于執行,因此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選擇后者作為證券化產品的增級方式較為經濟,即A對F的信用評級情況給予擔保。
在證券化操作過程中,C建立的資產池面臨資產枯竭的問題。A出售或托管給C的應收賬款對應的賬戶如果出現還款后不再透支、長時間拖欠信貸本息、關戶、銷戶等情況,資產池中的資產質量下降,F的投資人D的收益下降,D持有F的意愿降低,進而會減少持有F的數量,甚至拋售。F的市場價格下降、流動性降低,進而影響C的日常運作,這就要求C建立的資產池要有源源不斷的應收賬款進行證券化,否則由于證券化產品F的數量是有限的,僅根據A已提供的B進行證券化后的產品F數量也是有限的。
C按照合約要求向D支付本金和收益后,剩余應收賬款存在處置問題。信用卡業務中經營機構與持卡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在信用卡透支消費的方面,持卡人是信息優勢方,經營機構是信息劣勢方。持卡人了解其使用消費信貸的時間、金額,還款的時間、金額,以及是否具備還款能力。顯然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對持卡人使用信用卡的行為無法事前了解和準確分析,對正常的使用消費也無法控制,C是根據E的還款來履行與D的合約。根據以上情況分析,C不能控制E的還款,因此會出現C在履行對D的合約后出現虧損或盈余的情況。虧損是由E拖欠貸款本息、資產池有效賬戶減少、資產池資產質量差等原因造成;盈余是由于E償還了較預期多的本息。E償還的較預期多的本息這部分資金屬于A經營得當獲得,而對應賬戶的應收賬款已出售給C,因此這部分溢出收益的歸屬問題和分配方式也需要解決。
應收賬款的期限由信用卡持卡人還款時間決定,存在持卡人提前還款、正常還款和拖欠本金等情況。在持卡人拖欠本金達一定時間,一般規定拖欠透支消費金額本息180天未償還的貸款部分為信用卡的不良貸款。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要按照處置不良貸款的方法處理出現不良貸款的信用卡賬戶,例如關戶、銷戶和止付,催收的方式方法也會變化,也可能采用賬務核銷的方式處理不良貸款。由此可見,B的期限最長一般為180天,而F的期限并不都是短期,也存在期限是長期的證券化金融產品,即使F的期限是短期,也不可能完全與B的期限保持一致。此外,信用卡的使用時間受限,信用卡到期后或未到期時,持卡人不繼續持有該信用卡的選擇也會影響B的整體期限。
待證券化應收賬款的選擇標準一般是不符合不良貸款的應收貸款,以提高投資人的投資意愿和避免信用增級的成本過高,待證券化應收賬款的選擇標準還需要結合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與受托的特殊目的機構協商確定,包括特殊目的機構接受應收賬款的種類及其在總額中的比例。
在將應收賬款出售或托管給特殊目的機構后,出現應收賬款賬戶數量減少或金額降低的情況時,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要及時補充新增應收賬款,確保證券化資產池不枯竭、資產證券化業務得以正常運作。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補充新增應收賬款在數量上可以采用的標準有三種:一是新增賬戶數量,以保持資產池中待證券化賬戶數目不變;二是新增應收賬款金額,以保持資產池中應收賬款總金額不變;三是對新增應收賬款的賬戶和金額進行選擇,以保持應收賬款的賬戶數目和賬戶總金額不變。
資產證券化產品是使用信用卡持卡人透支消費后的還款金額支付投資人的本金和收益,這就要求需要在未來有穩定的現金流用于支付投資人。由于信用卡透支消費金額和還款時間的不確定性,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的現金流在數量上不穩定,因此為了確保履行對投資人的合約、保證連續的支付,在持卡人償還透支消費款項和相應利息后,先對投資人按期支付收益部分,特殊目的機構對投資人履約支付收益后剩余的款項,可以用來購買更多的信用卡應收賬款或用于再投資。這種方式既確保了未來現金流的穩定性,又通過向投資人先支付收益、后支付本金的方式,熨平了信用卡應收賬款和證券化后金融產品的期限。
信用卡業務資產證券化以分散風險為目的、不以盈利為目的,但資產證券化運作過程中出現盈余收益是正常情況。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已出售或托管的應收賬款金額是根據對應賬戶來統計的,在證券化過程中,待證券化的應收賬款對應的賬戶使用情況會發生變化,包括應收賬款金額在待證券化應收賬款選擇標準范圍內變化的情況。例如逾期期數上升導致逾期利息的增加,滯納金的收取,相關業務辦理手續費等。合理增加的應收賬款增加了未來現金流。特殊目的機構在按照與投資人簽訂的合約支付投資人購買證券化產品的收益和本金后,會有盈余現金流出現,這部分收益是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合理經營的收益。特殊目的機構在進行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已經獲得手續費等資產證券化運作收入,并同時承擔或協助投資人承擔進行資產證券化的這部分信用卡應收賬款損失的風險,也幫助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分散了風險,因此在資產證券化現金流出現盈余時,特殊目的機構可以和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按照約定分配信用卡業務收益。
綜上所述,資產證券化可以作為信用卡業務分散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僅將可能集中爆發的風險損失暫時分散,為化解和處理風險爭取時間,避免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因應收賬款暫時收回困難造成的經營困難,還可以剝離部分不良資產,降低違規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但同時,資產證券化也存在不利的一面,即存在因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的經營不善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因此信用卡業務經營機構不能單純依靠資產證券化來分散風險,其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自身經營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來防范和降低風險。
[1]王娜娜.信用卡業務國際化及其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束斌.韓國信用卡危機對我國發展信用卡資產證券化的啟示[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5).
[3]劉堯.資產證券化的意義及風險分析[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1(3).
[4]王松奇,高光春,史文勝.結構金融產品系列講座(摘登)——歐洲信用卡資產證券化:基礎資產的特點及其業績[J].銀行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