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全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山西監管局,山西 太原 030001)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边@是在黨的文獻里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同時也為今后惠及更多客戶的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從國際上的金融實踐來看,許多農業專業合作社、規模種養戶、農村物流企業、城鄉小微企業、小型科技創新項目和個體創業者(以下簡稱“小微客戶”)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還比較低,但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大大增加。目前,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金融資產已達148萬億元,人均超過10萬元,市場交易量逐年增大,這為開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奠定了堅實基礎。
普惠金融是聯合國2005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一個能有效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尤其是貧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普惠金融是經濟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一般來講,在經濟金融欠發達階段,金融服務基本停留在為少數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和個人的服務層面上,多數人因為手持貨幣量較少或交易量很小而無求于金融。但是,隨著經濟金融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的資金實力不斷擴大,大多數人的手持貨幣量和市場交易量迅速增加,對金融服務(主要是信貸)的需求開始增大,這就從客觀上要求金融服務擴大覆蓋范圍,增強各群體、各階層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在我國,大中型企業和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較高人群已經擁有了較好的金融服務機會,享受了較多的金融服務;而小微企業、中低收入人群、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卻較難獲得金融服務,特別是獲得信貸支持的難度很大。因此,發展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務是讓很難獲得金融服務的企業和人群能夠獲得金融服務,讓現代金融服務更多地惠及廣大客戶群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普惠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不僅包括具有金融許可牌照的各類金融機構,還包括沒有金融許可牌照的互聯網金融、小貸公司、典當行,以及民間借貸,等等。從這些機構的市場定位來看,具有不同的特點。持有金融許可牌照的金融機構作為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包括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合作金融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在探索微型金融服務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推出了一批針對性強的新型金融產品,收到了較好效果。近年來興起的小貸公司和典當行主要對接的客戶群就是小客戶,對小微企業、農戶、社區居民微型金融需求發揮著拾遺補缺的重要作用。而剛剛興起的互聯網金融通過網絡平臺開辦第三方支付、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網站、新型電子貨幣等業務,尤其是把信貸服務辦在網上,不僅方便了年輕且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創業者創業,而且對傳統金融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許多金融機構正在尋求合作,準備與互聯網金融聯姻,開辦新的業務。從本質上說是引入了競爭,激起了金融機構的創新動力,促進了“小微客戶”市場的進一步細分,各類金融機構經營理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普惠金融是現有金融服務在服務范圍上的擴展。要實現擴展目標,客觀上需要金融機構進行經營理念創新。一般來講,經營理念創新包括金融機構在服務理念、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產品、服務保障方面的創新。
第一,服務理念上要有戰略性。發展普惠金融,大政方針已定,關鍵在于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服務創新,不斷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及時有效地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讓現代金融惠及社會弱勢群體和經濟發展薄弱環節。這就需要各金融機構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從承擔社會責任和謀取改革紅利的角度出發,研究確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消費金融、民生金融、社區金融,實現服務范圍和服務能力相匹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一致的目標。
第二,服務對象上要有包容性。普惠金融強調服務對象的廣覆蓋,不僅要繼續服務好大中型企業和中高收入群體,而且要通過普惠金融理念,將小微企業、社區居民、農戶等低收入群體都納入服務對象。目前,金融服務拓展的重點是包括農業專業合作社、規模種養戶、農村物流企業、城鄉小微企業、小型科技創新項目和個體創業者在內的“小微客戶”。
第三,服務方式上要有多樣性。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銀行特色逐步顯現,差異化經營格局逐步形成,金融機構要運用多種形式滿足小微企業和低收入客戶群體的金融需求。這些形式可以是專營機構,也可以是專營團隊,還可以是專營窗口。
第四,服務產品上要有全面性。金融機構要面向小微企業和低收入群體開放所有業務,不僅要提供存、貸、匯等傳統金融服務,還要開辦代收代付、理財、基金、保險、外匯等新型金融服務。重點開發好適合“小微客戶”的小額信貸、微型金融產品,在資金上支持他們創業,壯大他們的經濟實力,實現他們的創業夢想。
第五,服務保障上要有針對性。正規市場開設的保險產品并不適合“小微客戶”,但“小微客戶”為了分散內部風險,對商業保險卻寄予期望。為此,保險機構應該開發針對“小微客戶”的保險產品。一方面,滿足他們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還可以挖掘這個群體的市場潛力,創造商業價值。
《決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發展普惠金融,僅有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監管部門的引領和支持,按照分類管理、差別化監管的辦法,對于向“小微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給予監管彈性。
第一,敢于打破國有銀行壟斷格局,在機構準入上允許設立民營銀行?!稕Q定》指出:“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營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边@就要求監管部門盡快制定規則,引導設立由純民資發起設立的真正民營銀行。還可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的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真正的合作金融。逐步使民營(合作)銀行與國有銀行形成競爭,促進各類機構網點下沉,為普惠金融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第二,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和城市社區多設服務網點。監管部門對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出設立網點(包括設柜網點、自助網點和流動網點)要給予適當寬松的政策,開設綠色通道,盡力做到特批、快批、多批,讓更多的機構設在基層和金融服務薄弱地區,盡快實現縣(市)、鄉(鎮)、村(社區)金融服務全覆蓋。
第三,引導金融機構開辦“對路”產品。在業務開辦上,依照服務對象的需求,需要開辦什么業務就批準什么業務,盡量滿足其開辦要求。特別要引導金融機構開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下崗再就業貸款、小微企業貸款、農村“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質押貸款、大學生創業貸款、惠農卡等業務。
第四,注重高管資格審核,把握用人導向。在高管審核上,要嚴格把關,除資格審查的一般條件外,還要特別注意選擇政策水平高、業務能力強、服務意識好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承擔這些網點的管理工作。
第五,適當提高專營機構和專營業務風險的容忍度。在考核“小微客戶”業務風險指標方面,不論是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還是風險權重設置,都要適當寬限,盡力給普惠金融發展留出足夠空間。
發展普惠金融,除了金融系統的努力外,還必須依靠政府創優環境,在法律保護、財稅政策、市場監管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支持,為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小微客戶”創造良好條件。
第一,加快建立適宜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法規框架,從法律層面保障“小微客戶”享有與大中型企業和高收入人群金融服務同等的權利。比如,研究建立普惠金融條例,明確金融機構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服務的社會責任、服務方式、服務內容等,充分體現對“小微客戶”的普惠性和廣覆蓋特點。
第二,完善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融資擔保體系,解決“小微客戶”融資擔保難問題。相比大客戶和高收入群體,“小微客戶”經營規模小、可抵押資產少,更需要通過擔保的支持來獲得信貸服務。可以鼓勵在縣域內建立專為“小微客戶”服務的信用擔保公司。
第三,財稅部門要出臺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增強普惠金融服務的風險承受能力。針對“小微客戶”主體,以及為之服務的金融機構,運用財政轉移支付辦法建立專項補貼機制,運用結構性減稅辦法減輕經營者和金融機構的稅負,增強它們的抗風險能力。
第四,充分發揮無金融許可牌照投融資機構的作用,為建立多元化的普惠金融體系探索新路。目前,各級政府要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規范并促進小額貸款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典當行、融資租賃等機構健康發展,引導這些機構開發特定產品,支持特定群體,實現機構與“小微客戶”中某類群體的有效對接,最大限度地滿足特定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
第五,地方政府要治理信用環境,打擊惡意逃廢債現象。建立健全包括“小微客戶”在內的信用體系,金融機構根據信用監測情況,對守信用企業和個人提高授信額度、增加業務品種,支持他們更好地創業和發展;對失信企業和個人降低授信額度、減少業務品種,予以一定的懲戒,促其守信經營;對惡意逃廢債務的,停止金融服務,并在全社會范圍內予以打擊,讓其付出成本。
總之,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擴大社會就業的迫切需要,更是低收入群體擺脫貧窮、盡快致富的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要牢固樹立普惠金融理念,充分發揮普惠金融作用,通過金融機構經營理念創新、金融監管適當放寬、政府部門環境優化,極大地提高“小微客戶”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增加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實現全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共享現代金融服務的普惠目標。
[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1版.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4-01-20.
[3]徐學明.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M].4版.北京:金融時報,2014.
[4]肖四如.農信社面臨新一輪改革的機遇和挑戰[M].10版.北京:金融時報,2014.
[5]焦瑾璞,陳瑾.建設中國普惠金融體系[M].1版.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6]陳穎健.普惠型金融與中國金融法律改革[M].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