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政 藍振榕
關于黃庭堅“初開宜州文化第一人”“培養區革考中進士”傳訛由來的考證
吳 政 藍振榕
考證張克暐、韋甘睦、吳佐民等傳訛黃庭堅是“初開宜州文化第一人”“培養區革考中進士”的由來,呼吁要以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對待黃庭堅在宜州所作的貢獻和影響,讓讀者真實全面地了解黃庭堅在宜州生活的真實情況。
黃庭堅 初開文化第一人 培養區革考中進士 考證
一
黃庭堅是“初開宜州文化第一人”“立初開文化第一功”傳訛的首倡者為原宜州市一中初中部歷史教師張克暐先生和原宜州市政協韋甘睦先生。
張克暐在《黃山谷在宜州的最后文化教育活動史跡》一文中說:“民國初,廣西歷史文化名城宜山縣的學校盛行歌曲一首:‘初開文化第一人,八百年來俎豆馨;前人不幸后人幸,宜山草木亦精神。’這里景仰一方的‘第一人’指的是飲譽千古的我國大詩人,著名書法家,北宋黃庭堅即黃山谷先生?!保ㄔd《宜州文史》1995年7月28日第10期。搜集于原宜州市政協主席韋麗忠主編的《宜州文史》7—13合集第317頁)
韋甘睦先生在他編注的《宜州歷代詩選》中選錄了張克暐的“初開文化第一人”詩,并自行增加了民國時期《祭祀黃山谷歌詞一首》:“遺脫衣冠慷慨詞,景仰一般同。蘇門四學士,文章氣節孰如公。南方創造新奇跡,無限深恩重。南樓施絳帳,歌諷歲月延天空。贏得姓名標顯績,開化第一功。祭祀千秋歲,宜吾學界之尊崇?!保f甘睦編注:《宜州歷代詩選》125頁,北京,中國縣鎮年鑒社,1999。載吳政著《黃庭堅在宜州文獻諸說考證品評》廣西師大出版社,2013年8月版,第32頁)
我們考證發現,張克暐,韋甘睦所說的“黃庭堅是初開宜州文化第一人,立初開宜州文化第一功”之說純屬傳訛。早在黃庭堅未到宜州接受羈管之前,宜州的文化教育事業就已相當發達,已有馮京、黎志、廖克明、韋安、韋安雅等考取了狀元、榜眼、進士。馮京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考中狀元。黎志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考中榜眼。廖克明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考中進士。韋安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考中進士。韋安雅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考中進士。(詳見韋麗忠主編《宜州文史》1-6合集,第89頁。我們根據《中國歷史年代簡表》作了年代校訂。)
二
原宜州市委宣傳部吳佐民先生又進一步傳訛,說“山谷羈管宜州,人民群眾,特別是宜州士子卻不以為然,把山谷看作是‘名賢’,紛紛到小南樓問候敬拜為師……,他們中不僅有宜州城人,也有來自鄉寨的民族兄弟,還有來自鄰縣天河以及遠及四川的士子。在山谷精心的教導下,人才漸成,其中區革中進士,赴瓊州通判任職,山谷心情歡快,以‘運子之官瓊海上,鯨吞舟楫蜃噓樓,《青玉案》詞送之’。”“山谷至宜……傳播漢族的先進文化,在宜州造成愛讀書、重文化的風氣,培養了一批人才,對開化宜州的文明,起著重要的影響,山谷之德譽動乎宜,宜州人民對山谷道人‘高山昂止’?!庇小绊灨瑁阂鹿跐鷿采?,形象悠然氣概昂,前人不幸后人幸,萬里來破南天荒。初開文化第一人,八百年來俎豆馨,墨池硯田留圣跡,宜山草木亦精神?!薄凹涝~:遺脫衣冠慷慨詞,景仰一般同。蘇門四學士,文章氣節孰如公。南方創造新奇跡,無限深恩重。南樓施絳帳,歌諷歲月延天空。贏得姓名標顯績,開化第一功。祭祀千秋歲,宜吾學界之尊崇。……寫到這里,可以下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結論,奉獻于人民的人,自然受到歷史的尊重?!保ㄒ酥菡f2012年編《宜州文史》7—13合集,第403—405頁)
我們考證發現,吳佐民借助張克暐的贊歌和韋甘睦的祭詞進一步傳訛,即由吹捧升格到編造黃庭堅在宜州通過教學,把區革培養教育,考中了進士,并到瓊州作通判,黃庭堅還作《青玉案》詞送之。吳先生講得有史有據,實為傳訛。吳先生忽略了以下史實:山谷卒于北宋徽宗崇寧四年乙酉(1105),區革于南宋寧宗慶元五年乙未(1199年)考中進士,相距已九十四年,何來“相與交游,送詩”。
三
到了2006年,河池學院有位教師,又將黃庭堅傳訛為振興廣西民族教育的鼻祖。他在《江西詩祖何以能振興粵西民族教育——論黃庭堅對宜州教育的影響》(載《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一期)一文中說:“黃庭堅被除名羈管宜州,于崇寧三年五月到達宜州,最后被逐居南門戍樓,山谷泰然處之,每日與州人講學,趨者如云?!笔埂肮鹞鞅边@塊多民族雜居的荒蠻之地得以開化。后人稱贊黃山谷‘八百年來俎豆馨,初開文化第一人。煙雨墨池留勝跡,宜山草木亦精神。蘇門之客半吾鄉,橫州秦子宜州黃。前人不幸后人幸,萬里來破南天荒?!薄包S庭堅以自身給宜州樹立了一個學者教者的光輝楷模和典范,其無窮的感化力恩澤后世”。
就這樣一唱一和,把黃庭堅由“初開宜州文化第一人,立初開文化第一功”,到“把區革培養教育考中進士,赴瓊州作通判,并作《青玉案》詞送之”,進而傳訛到黃庭堅是振興廣西文化的“學者教者的光輝楷模和典范”。
四
黃庭堅真的在宜州講過學嗎?如果真的有這壯舉,為何南宋詩人楊萬里在作《山谷祠記》時,只字未提為何黃庭堅在《宜州乙酉家乘》日記中亦只字未記,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也沒有提及。
五
以訛傳訛可以休矣!
須知,宜州的文化教育,早在唐代就已興起了,要不然唐中央政府就不會在宜山設置宜州府。使龍水縣成為周圍十個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了。對此,清代慶遠署府査禮在《重修黃文節公祠記》講得很清楚:“慶遠乃粵西邊境,秦漢時為南荒粵地,其民椎髻卉裳,風氣與中土殊絕。自唐五代始設官置州治,漸摩向化,烝烝以變,然猶為瘴鄉遷謫之所。迨宋元明迄(令)〔今〕,則浸浸乎禮陶樂淑,聲華文物與內地無間矣?!保ā稇c遠府志·建置志中》,100—101頁)
我們敬佩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韓暉教授,他應宜州市府資助寫的《短笛長歌獨倚樓——黃庭堅在宜州》學術專著一書能實事求是,他不受張克暐、韋甘睦、吳佐民等傳訛所惑,難能可貴。
我們堅信,在“黃庭堅在宜州”的研究中,將會有更多的學術研究者,和韓暉教授一樣,能通過嚴肅認真地考證黃庭堅在宜州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澄清黃庭堅在宜州的研究中的是與非、真與訛,為讀者全面了解黃庭堅在宜州的作用和貢獻精誠地盡其責。
[1]廣西河池市地方志辦公室點校.慶遠府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韋麗忠.宜州文史,1995,(10).
[3]韋甘睦.宜州歷代詩選.北京:中國縣鎮年鑒社, 1999.125.
[4](中華民國七年)宜山縣志.
[5]黃庭堅.宜州乙酉家乘.
[6]吳政.黃庭堅在宜州文獻諸說考證品評.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13.
[7]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吳 政 河池學院中文系 副教授
藍振榕 河池學院后勤管理處綜合科 副科長
(責編 暢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