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亮
東漢六朝塢堡和明清客家圍屋比較研究
呂東亮
在廣州出土的東漢塢堡與明清贛南客家圍屋在外形上驚人的相似,由此許多學者都將塢堡看成明清客家圍屋的祖源。東漢六朝塢堡和明清客家圍屋這兩種跨越千年的歷史建筑,除了在形式上相似,還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的相似。不過它們之間也存在不同,尤其是他們的社會以及家庭組織性質、整體功能和對社會的影響。
塢堡 圍屋 東漢 明清
1.成因。
塢堡又稱塢壁,是現今已知最早的地方自衛武裝,它一方面是軍事性的防御組織,另一方面也是經濟性的生產組織,有時甚至成為臨時性的行政組織,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保全華夏文化做出極大的貢獻。塢堡因避難自保而建,故大多設立于遠離城邑的山川地勢險要之處。凡崗巒起伏、水源充足、河流環繞和易于扼守之處,都可以成為自衛武力的據點。其中水源對于塢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魏晉十六國的戰爭形式最常見的就是圍攻,有時圍城達數月之久,如果沒有充分的水源是很難支撐下去的。
從社會環境看,塢堡的成因是相當復雜的。首先是亭里制的破壞,地方基層制度的形成。漢代的亭里制,在亭和里之間還存在著一種所謂的“聚”,居住的是以一族為基礎,彼此有血緣關系的人。由于平時要防盜,戰時要保家,才有了武裝組織。因此,“塢”和這種防御體系的“聚”結合起來,就成為了塢堡的雛形。除此之外,社會動蕩不安,人口流動,戰亂頻繁也是造成塢堡形成的社會原因。王莽末年北方饑荒,社會動蕩不安,豪門為了自保,紛紛構筑塢堡壁壘。到東漢末年,各個家族更是擁有大片土地,大量“塢壁化”莊園紛紛崛起。西晉永嘉之亂后,塢堡不僅未見減少,反而發展的更加興盛,當時大量的北方人南遷,給北方留下了大量的空地,給不愿遷徙或不能遷徙的下層階級提供了機會,塢堡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林立于北方社會。
2.塢堡的類型。
第一個是宗族豪強的塢堡。這也是東漢六朝塢堡的最主要類型,這種類型的塢堡是從宗族鄉里的地方大勢力中形成的,在黃巾起義之前的北方地主莊園經濟中萌芽。宗族豪強塢堡是以血緣為基礎吸收了外來人員所組成的聚居方式,并以封建宗法來組織生產,生產和分配是以氏族為單位。
第二個就是流民的塢堡。兩漢到魏晉南北朝,流民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其嚴重程度可以全面影響國家:農產量減少使經濟衰退;貧民流移就食導致社會日益凋敝;流民的離散或投靠宗族豪強,令政府稅收減少。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加劇了社會的動亂,流民為了生存,就必須團結起來利用武力奪取土地。這種由流民組建起來的塢堡就孕育而生。流民塢堡不同于宗族豪強的塢堡,是以地緣關系為主而形成的,它是由統治者收留并組織逃亡農民組成塢堡自保,并沒有固定的生產方式,他們解決生活的方式采取“乞討”“劫掠”等行徑。
3.塢堡的結構特征和功能。
塢堡可以分為城堡式、樓院式、樓擼式、山間堡壘式四種。城堡式塢堡四周都構筑了高厚的城墻,大門上有望樓,四個角設有角樓,塢堡內有大小不一的房屋建筑。樓院式塢堡除了具備城堡式塢堡的城墻、望樓、角樓等一般特征外,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庭院中建有三至五層不等的高樓。樓擼式塢堡的樓是望樓,擼是樓旁四周的平座。它是模仿城的建筑形式來的,主要特征就是角樓,一般樓擼式是分成兩個部分。山間堡壘式的塢堡由于完全取決于它的地形,文獻和實物都很難對其進行分類。
塢堡的功能最主要的還是防御功能。塢堡在出現的初期,只有單純的防御功能,直到六朝時期才逐漸演變成居住、生產、防御一體的建筑。塢堡在不同的時期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具有政治、社會、軍事功能。塢堡的行政管理功能與軍事功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政府行政機構和基層組織癱瘓的情況下,由塢堡暫時替代成為臨時性行政組織。塢堡要長久的存在下去,必須要有糧食等賴以生存的生活物資。這就要在塢內組織農業生產,以滿足塢民生活需要和戰時需要。凡是具有持久自衛力量的塢堡都以農耕生產為其經濟組成的主要成分。塢內統一組織生產、征收賦稅、征發勞役,并進行簡單的商品交換。
1.成因。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贛南、閩西、粵北地區,全國33個純客家縣均位于此。客家人在歷史上經歷了5次人口大遷徙。其中第一次遷徙與東漢塢堡產生的背景是一致的,客家人第一次遷徙是永嘉之亂開始到魏晉南北朝結束,從晉、豫遷出,這兩個時期正是塢堡最為興盛的時候,這些地區正是塢堡的主要分布點。在梁末侯景之亂時,江西一帶的塢堡便是抗拒侯景的重要力量。從這里遷出的中原人正是客家人的祖先,所以這次遷移很可能也將塢堡帶入了贛、閩、浙地區。
贛南地處四省交界山區,是一個田少山多的丘陵地區。贛南客家圍屋大部分都建筑于山中,為適應山地氣候及地理環境,也為不占用寶貴的農地。客家人主要聚居之地幾乎都在山區或丘陵。塢堡的建設首先要選定山勢與水勢,然后再確定整個建筑所居的地勢。客家人非常熱衷于在兩山之間又面向水的山谷里建宅,很多圍屋都是處于兩山環抱之間。
從社會環境上來看,首先就是戰爭不斷,明末清初,清政府對當地起義的鎮壓,加上客家人與土著人矛盾激烈,殺機四伏。從明代正德開始一直到清代同治,中央一直都在此設立管理機構,加強對該地區的鎮壓。明末清初,伴隨著戰爭和客家人強烈的民族意識,使得階級矛盾轉化為激烈的民族矛盾,贛南發生了異乎尋常的抗清戰爭。在康雍乾三代,南方的叛將進入贛南,都受到了當地民眾的響應,使得戰火不斷地燃燒下去。清朝末年,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社會矛盾進一步尖銳激化,贛南硝煙再起。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國共之爭等等,社會持續的動蕩不安。除了大的戰爭之外,伴隨著客家遷移,土客和宗族之間的械斗也是很重要的社會因素。土著居民與客家移民的械斗經常發生在贛南地區,甚至更為激烈,還摻雜了新老客家人之間爭奪生存空間的矛盾。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南下,這是一只孤軍深入的弱勢群體,他們需要在新的地方站穩腳跟,無法避免會與土著人發生土地的沖突,這勢必侵害到土著人的利益。因土客矛盾、宗族矛盾越演越烈,客家人只好選在深山林立之處筑起圍屋將自己保護起來。
2.客家圍屋類型。
客家圍屋的類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從時空位置角度,從墻體材料角度,從防衛功能的強弱角度,從規模大小角度,從平面組合方式角度等等。一般而言,整體性質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性質的區別最能夠反映出其不同的地域風格和不同的時代特征。贛南客家圍屋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尋烏、安遠、信豐等地,大致分布在江西南端嵌入粵東北的那部分版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圍屋在龍南縣。龍南的圍屋有方形圍屋、半圓形的圍龍屋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廣東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是圍龍屋,主要分布在粵東和梅州一代以及與梅州毗鄰的閩西和贛南部分地區。圍龍屋大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軸堂屋。門前為禾坪,半月形池塘。整體平面基本上是一個大的橢圓形,中間主體部分為房屋建筑,屋前為長方形木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的池塘,屋后是半圓形的山坡或林地,半月形的池塘和半圓形的山坡合二為一,象征太極的圓,融天地、陰陽與居宅之中。所以圍龍屋適宜居住,它絕大多數都不設角樓,整體防御性大大降低。福建客家民居的主要形式是土樓,客家土樓的分布主要是在閩西南部及與之毗鄰的閩南和粵東部分地區。福建客家土樓主要分為方圓兩種,方形土樓一般二至五層,是用數層高的夯土墻四周圍合。圍內多為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形成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筑。圓形土樓立面均在兩層以上,沒有角樓,整座樓形成一個圓形。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跟方樓一樣,圓形土樓也是用極厚的土墻將天井與房間包圍起來。
3.圍屋結構特征和功能。
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贛南客家圍屋是方形形制的圍屋。四周是高厚的墻圍建而成,兩至四層不等,死角構筑有炮樓,炮樓一般高出一層。外墻很厚,一般不設窗戶,頂層設有槍眼或者炮孔。外墻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外墻建筑材料以磚石為主,或者采用三合土與卵石版砌筑而成。圍屋的前面一般有長方形禾坪和半月形水塘。
圍屋的主要功能還是滿足人們居住的需求,同時為了安全,它也要有防御功能。贛南客家民居的防御性主要體現在其堅固性、安全性方面。贛南圍屋的選址一般都是隱秘而且險要的,外墻多是高厚和堅固的,屋內屋外的房屋設計體系相當的完整和精妙,尤其是在每個細節方面都力求盡善盡美。
1.相同點。
從外觀形制上看,城堡式的塢堡和贛南客家方形圍屋均為方形或者矩形,外立面為高大堅固的墻,四周建有角樓,僅開一至二條門。從背景成因上看,相同的自然環境為圍屋和塢堡提供了條件,它們產生在相似的環境中,依山傍水而建,作為一個流亡群體,他們為了逃離戰亂,深居荒野之中,為了能夠生存,必然選擇既可以耕種,又有水源之地。它們產生的社會背景都是政治動蕩不安,戰亂紛紛。東漢六朝塢堡起初是因王莽末年北方饑荒,兵亂盜賊紛起,社會混亂動蕩。西晉永嘉之亂,人口大量遷移,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南北分裂的大動蕩。同樣,明清客家地區,人口遷移導致人口激增,土客矛盾激烈,起義連連,政府的鎮壓。整個贛南混亂不堪。社會原因是贛南客家民居和東漢六朝塢堡產生和形成的客觀歷史動因,大致相似的社會使它們兩者的性質都具有防御性質,加上相同的自然環境,形制上多多少少會有相似之處。再有呢,他們都具備防御的功能,都是居住于防御合為一體的建筑。塢堡先是邊塞地區的防御軍事工程,王莽末年為官方的自衛組織,東漢末年以豪強所組織的武力團體以塢堡而守,西晉永嘉之亂依仗塢堡抵御夷人,十六國之后的塢堡兼具軍事功能和社會功能。再從出土的塢堡明器和畫像磚看,塢堡的選址、外觀、內部結構都體現出極強的防御功能。明清贛南圍屋產生的原因、圍屋的形制結構特征等都具有明顯的防御功能。
2.不同點。
從社會及家庭組織性質上看,塢堡的組織性質可以分為宗族豪強的塢堡和流民的塢堡,以宗族豪強的塢堡進行分析,塢堡作為豪強武裝集團的聚集場所,由塢主與塢民組成。宗族豪強的塢堡雖然以血緣為紐帶而聚族群居,但其中以宗族為基礎吸收鄉黨等其他人員加入而組成的較為普遍。從他們的身份可以斷定他們的關系雖以血緣為基礎,但同時存在著依附的關系,而判斷是否是豪強宗族的塢堡依據是塢主的身份。客家圍屋是以同一宗族親血緣集團,同姓氏所組成的,他們的關系是家庭關系,圍屋一般是由一父系成員所創,住在圍內的人都是他的血脈后裔,除了父子、兄弟、夫妻等關系外,尚有叔嫂、婆媳、堂兄弟等親屬關系。族內有相關的宗族制度,家族宗法制度主要依靠“祠堂、族譜”。從整體功能上看,雖然塢堡與圍屋都具有相同的防御功能,但是其他功能卻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塢堡還具有地方性質組織的功能。而圍屋只是客家人用來防御的組織結構,功能單一。從性質上看,塢堡只是塢主的軍事堡壘,圍屋卻是客家人共有的家。
東漢六朝塢堡和明清客家圍屋,在形制、產生背景以及防御功能上都具有相同點,它們都是在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民族矛盾、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并在選址、外觀、內部構造上表現出了明顯的軍事防御功能。當然東漢六朝塢堡和明清客家圍屋也存在著很多不同點,它們的社會及家庭組織形式、整體功能、社會地位等都不相同。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妨大膽的猜想,塢堡與圍屋的相似有可能因東漢六朝塢堡是明清客家圍屋的“祖形”。塢堡興盛的時期與客家遷徙的時間有一個契合點——西晉永嘉之亂,南遷而下的中原氏族恰恰是客家人的祖先,他們可能將塢堡帶到這里,到梁末侯景之亂時,江西已有塢堡,經過與土著民居的融合,圍屋可能是由塢堡——村堡、村圍——圍屋的演變。
[1]具圣姬.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塢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潘安.客家民系與客家聚居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呂東亮 景德鎮陶瓷學院 碩士研究生
(責編 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