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華
淺論乾隆“孝親”思想在避暑山莊中的體現(xiàn)
高麗華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提倡孝道幾乎是歷朝歷代的國策之一。乾隆非常注重孝道,不僅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力提倡孝親,而且自己也身體力行。避暑山莊內(nèi)的眾多景觀中這種“孝親”思想都有體現(xiàn)。
乾隆 孝道 避暑山莊 松鶴齋 獅子園 御容樓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自古以來,上至一國之君,下至販夫走卒,均認為“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國之君,愛雙親、重孝道既是人倫的正常反應,也是治國理政的需要。乾隆皇帝非常注重孝道,不僅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力提倡孝親,而且自己也身體力行。避暑山莊內(nèi)的眾多景觀中這種“孝親”思想都有體現(xiàn)。
史書載,高宗侍母極孝,“承歡養(yǎng)志,克敬克誠。視膳問安,晨夕靡間”[1]。“至凡遇萬壽大慶,必躬自起舞,以申愛敬;每當宮廷侍宴,必親制詩畫,以博欣愉”[2]。高宗每次外出巡幸,“輒奉太后以行,南巡者三,東巡者三,幸中州者一”[3]。而且每歲木蘭秋狝,必奉太后至避暑山莊頤養(yǎng)。
乾隆十四年(1749)在正宮東側(cè)修筑松鶴齋一組建筑,作為孝圣太后和妃嬪的住所,又稱“東所”。《熱河志》記載:“澹泊敬誠殿之東構(gòu)大殿七楹以奉慈寧,翠水丹山,祥開福地。”[4]乾隆帝曾在《敬題松鶴齋》詩序中解釋道:“昔我皇祖于山莊中奉寧壽宮處名之曰‘松鶴清越’,我圣母為是先徵所憩,避弗敢御,且以離余所居較遠也,則于寢殿之東葺室一區(qū),以為偶臨山莊圣慈燕居之所,言之曰:‘松鶴齋’,猶皇祖志也。”[5]乾隆皇帝殷殷孝親之情可見一斑。
松鶴齋組群建筑現(xiàn)已損毀近半,通過檔案記載及遺址現(xiàn)狀調(diào)查,得知整組建筑共有七進院落,層層向縱深發(fā)展。最南設(shè)有兩進門殿,之北為松鶴齋正殿,其后為樂壽堂(樂性居),是太后的寢殿,再后為十五間照房。后照殿之北為三開間門殿,再北為繼德堂,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曾是乾隆禪位后嗣皇帝嘉慶的居所,后更名為綏成殿,道光后供奉清朝歷代皇帝的“御容”(畫像)于此,其后為暢遠樓。
松鶴齋太后寢宮區(qū)的核心建筑為寢殿樂壽堂。該殿為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卷棚歇山布瓦頂,前后廊的形制,位于整組建筑的第三進院落。其前為松鶴齋大殿,其功用為筵宴、接受小規(guī)模朝賀、臨時接見臣下的禮儀空間,是寢宮區(qū)中具有一定公共性質(zhì)的場所。而樂壽堂則是太后個人的私密空間。
樂壽堂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在于其所宣揚的孝親、侍親的至孝思想。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以此為行動準則。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對父慈母愛的反復詠唱。歷代帝王多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皇帝對太后的尊奉不僅是人倫上的需要,更有為天下臣民示范的意義。清代皇帝對孝道非常重視,平時無論是在紫禁城還是離宮,都會經(jīng)常至太后寢宮問安。同時,太后在離宮的生活范圍也并不僅限于其寢宮區(qū)域,皇帝還經(jīng)常奉太后在宮苑中游賞、看戲或傳膳,特別是節(jié)慶時,更能體現(xiàn)皇帝對母后的愛。乾隆皇帝是一位至孝之人,對母后極盡侍奉之意,修建松鶴齋以奉慈恩,以松鶴齋、樂壽堂命名,本身就寓含著祝愿長壽之意。
“常見青松蟠戶外,更欣白鶴舞庭前。”松鶴齋一組建筑濃郁的園林氣息非常有利于居者頤神養(yǎng)性。正是在這一點上有別于紫禁城內(nèi)的太后寢宮,在那里,人更多地為禮制所限,不能展現(xiàn)自由之精神。離宮別苑中的太后寢宮擺脫了這種束縛,生活環(huán)境比紫禁城更為宜人,這也正是清代的各位太后多喜園居,在離宮中居住的時間往往比皇帝還長,也明顯多于她們在紫禁城中的天數(shù)的真正原因。
乾隆的“孝親”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對母后無微不至的照顧中,還體現(xiàn)在對先祖、先父的殷殷追思中。
乾隆少年時蒙祖父康熙垂愛,養(yǎng)育在宮中。祖孫二人感情甚篤。康熙六十一年(1722)春三月,弘歷時年十一歲,在圓明園的鏤月云開首次與祖父康熙見面。至康熙病逝,二人相處時間僅為八個月。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天資聰穎的少年弘歷深得祖父喜愛。也是這一年,弘歷扈從皇祖來山莊,曾于觀蓮所命頌愛蓮說。弘歷不僅背誦如流,而且“并陳義解”,康熙贊賞有加。他還讓弘歷在避暑山莊萬壑松風讀書,命兩位妃子悉心照料,康熙親自授課,待他批閱奏章,接見官吏時,就令弘歷陪侍左右,以示恩寵,意在教誨。
弘歷不僅有過人的文才,而且武事嫻熟,膽識過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秋季,弘歷隨康熙木蘭秋狝,在永安莽喀圍場,初獵獲熊,剛剛上馬,熊突然爬起,周圍的人都異常緊張,而弘歷卻毫不驚慌,控轡自若。后來,康熙開槍擊斃熊后,進入武帳,向和妃夸贊弘歷“是命富貴,福將過予”。
“即今步履偶借扶,那復騰蹌健如昔。白頭宮監(jiān)消磨盡,只有巖松足為質(zhì)。左右無人知此者,六十年遙迅瞬息。而我勿言更誰言,永勖惕乾酬祖德。”這是老年乾隆追憶祖父康熙的詩句,在他一生大量的詩文中,這樣的詩句很多。五十年來,祖父的教誨之情乾隆永不能忘。每當提及與祖父的往事,他常常淚流滿面。
一次,他來到山莊內(nèi)的晴碧亭下,想起小時候在萬壑松風讀書,聽到祖父在晴碧亭遙呼他,急忙跑下山坡。祖父十分緊張地連聲喊:“勿急,恐蹉跌。”以上的詩句正是對這件事的追憶。
正是祖孫之間的這種濃濃深情,使得做了皇帝后的弘歷念念不忘,對祖父康熙崇敬有加,對祖父的思想作風乃至行為極力模仿。如康熙在山莊中以四字為名親題三十六景,為了表示對康熙的尊敬,乾隆以三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在字數(shù)上比康熙少一字。康熙“敦孝悌”為母親在山莊建“松鶴清樾”,乾隆則建松鶴齋供母頤養(yǎng)。康熙被認為是無量壽佛化身,乾隆則自稱是文殊菩薩示現(xiàn)。甚至在歸政的問題上,乾隆決定在位60年,絕不超過康熙在位61年。
乾隆對父親雍正的感情也相當深厚。獅子園是雍正為親王時的賜園,位于避暑山莊外獅子溝內(nèi)獅子嶺下。因此處山峰形似獅子,故山嶺下的這座簡樸園林便以“獅子”命名。康熙皇帝赴熱河避暑山莊駐蹕時,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多隨駕前往,康熙便把獅子園賜給了他,作為胤禛一家人來熱河的臨時住居之處。
獅子園嶺俊峰秀,池碧泉清,景色十分優(yōu)勝。在青山秀水的環(huán)抱之中,有五六組殿院堂館。正殿居中,前后兩棟,地勢平坦。其東有片云舒卷殿,東北為護云莊,西北有群山環(huán)翠殿和待月、翠柏蒼松二亭。此外,還有三楹風格別具的草房。正殿之南,隔溪有樂山書院(乾隆三十二年修葺后改名芳蘭砌書院),其東為回廊、環(huán)翠亭和水情月意殿。在獅子園東北山巔有妙高堂,山坳處有澄懷堂、松柏室、忘言館和跨澗臨崖的秋水澗。
當年胤禛來熱河時,除隨父皇處理政務、狩獵而外,常在園中游山玩水,飲酒弈棋。弘歷和弟弟弘晝也被帶來園中,在樂山書院讀書。弘歷對此地十分熟悉。弘歷繼承皇位后,于乾隆六年(1741)開始巡幸塞外。曾到獅子園一游,目睹荒涼景象引起許多回憶。此后,每到雍正皇帝的“忌辰”八月二十三日,乾隆必去獅子園“行香”。乾隆每次駐蹕山莊于八月初十日必奉皇太后鈕祜祿氏進園游覽、用膳,以示對先帝的紀念。
乾隆為了踐行“孝道”,特在避暑山莊內(nèi)永佑寺建御容樓一座以供奉康熙、雍正皇帝的畫像。每次駐蹕山莊,第一件事就是到御容樓行禮,給祖父、父親的亡靈請安。慎終追遠,體現(xiàn)了乾隆對祖父、父親的孝道,同時也意在告誡子孫后代,勿忘祖宗家法。
總之,作為一國之君,在治國理政之余,乾隆皇帝把他的“孝親”思想很好地體現(xiàn)在避暑山莊的各景觀中,使得這些景觀更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
[1][2]清高宗實錄(卷1025).北京:中華書局,1985.
[3]趙爾巽.清史稿·后妃傳(卷214).北京:中華書局, 1998.
[4][5]欽定熱河志·卷三十·行宮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289,289.
高麗華 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莊博物館 文博館員
(責編 樊 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