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曉
抗戰時期晉西北根據地教育政策探析
——兼論教育工作中的兩個有爭議的問題
高正曉
抗戰時期的教育工作作為晉西北行署施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晉西北行署一方面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發展抗戰教育的政策,另一方面平息了阻礙教育發展的兩個爭議。隨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工作中兩個爭議的平息,晉西北的抗戰教育得到顯著的發展,為晉西北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抗戰時期 晉西北 教育政策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1938年11月,太原淪陷,日軍向晉西北侵略,對晉西北的教育事業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根據地教育政策發生了變化。本文專門探討抗戰時期以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為中心的根據地教育政策,兼論抗戰初期,晉西北在教育工作中的兩個有爭議的問題。在戰爭與革命的年代,面對教育斷層、人才缺乏的現狀,晉西北根據地開展了抗戰教育工作,制定和完善了發展教育的政策,為晉西北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抗戰初期,晉西北根據地存在質疑抗戰教育可有可無以及學校教育的正規化問題,為此,根據中央和區黨委指示,最終平息了這次爭議,同時,也為抗戰以后晉西北教育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指導下,晉西北根據地從一切為了抗戰、抗戰高于一切的原則出發,確立了教育必須服務于抗戰的政策,提出晉西北根據地的教育,是以社會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育為骨干,干部教育為中心的。同時,確立了以抗戰救國為目標的教育方針,以及提出相應的針對干部教育、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具體政策。
1.以抗戰救國為目標的教育方針。
教育方針是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思想,是總的教育方向,也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在1937年8月25日召開的洛川會議上,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抗戰救國十大綱領》,就指出教育工作要為抗戰服務,要為抗戰培養大量的革命力量,這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戰略和任務。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1](P694)因此,抗戰時期的文化教育也必須與抗戰這一時代主流相適應,教育工作要為抗戰救國服務。
在晉西北根據地,新政權成立時明確規定了開展文教工作的重大任務。1941年4月在首府興縣召開了第一次教育會議,副處長梁膺庸作了《新文化教育建設的方向》的報告,指出:“新文化教育是民族的、反帝的、民主的、反封建的、科學的反愚昧迷信的、大眾的文化教育。”[2](P37)1941年5月1日,晉西北新政權開始逐步頒布一系列的明確法令:《教育宗旨及實施辦法》《中學法》《小學法》《小學教員任用及其待遇條例》《社會教育組織暫行條例》等,在《教育宗旨及實施辦法》中明確晉西北教育的宗旨,指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之教育,以革命的三民主義,抗日建國綱領、行署施政綱領為準則,實行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以提高晉西北人民的文化政治水平與生活技能,使教育為抗戰建國而服務。”[3](P33-34)根據這一宗旨,宣傳動員晉西北教育工作積極貫徹落實行署提出的為抗戰服務的教育政策,以提高民眾政治覺悟與理論水平為主,兼顧開展文化識字教育,發揮民眾學習的積極性,改訂學制,修編課本,使得所教授的課程與抗戰緊密相連,從而,在教育工作中做好了知識分子的統戰工作。
2.優先發展的干部教育政策。
晉西北根據地新政權成立后,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干部。但是在實際工作開展中,處處缺乏干部。因此,優先發展干部教育擺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迫切需要為根據地建設培養大批軍事、政治及技術干部。根據中央對干部教育的指示,晉西北行署組織了學習委員會,各區、縣成立了分會。如“興縣各機關團體也成立學習分會,縣、區干部學習《新民主主義論》,每10天座談時事一次,將結果分發各區、村干部參考,又決定給各單位勤務人員每周上課一次。”[4](P292)行署政務會議曾決定舉行各級干部法令的測驗,以測驗促進在職干部,尤其是各部門的領導干部學習的一次嘗試。
1941年中央針對延安干部學校教育上學用脫節的基本問題作出了決定,“在目前條件下,干部教育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應該是第一位,而在職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應該是第一位的。”[5]接著在教育上引起了一場革命。根據這個決定的精神,晉綏行署學委會按干部文化理論水平,分別規定了甲、乙、丙3級干部學習的內容。“政治與業務的學習,甲、乙兩級均研討時事、政策、法令與本身的工作。理論與文化學習,甲級閱讀《論持久戰》《論新階段》和《新民主主義論》三大名著;乙級則請人講歷史、地理;丙級的政治課由專人負責講解,進行讀報和識字。業務學習則每周開會兩次。”[6](P297-298)在干部教育政策的指導下,晉西北的干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樣部隊中的在職干部教育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3.具有抗戰宣傳動員性質的國民教育政策。
在晉西北根據地,政府特別重視發展國民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1941年5月晉西北行署公布的《小學法》規定:“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之小學,應依照晉西北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發展兒童的身心,培養其民族意識、民族氣節、革命精神及抗戰建國之基本知識與技能。”[7](P833)小學為免費義務教育,一律免收學雜費。晉西北行署按照《中共中央關于開展抗日民主地區的國民教育的指示》:“盡可能地恢復與重新建立各地小學校,達到每村有一個初級小學校,每鄉(或每編村)有一個中心小學或模范初級小學,每個中心區有一個兩級小學或完全小學,以建立廣泛的小學網。”[8](P812)
抗戰時期的晉西北,由于受到戰爭的威脅,小學教育的發展與根據地的宣傳動員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這一時間發展小學教育帶有強烈的宣傳動員色彩。在此情況下,1941年12月,晉西北行署教育處發出《關于戰時各級學校工作的指示信》,要求各級教育工作者明確地認識到敵人在軍事上實行了持久“掃蕩”的方針,動員組織小學生深入開展對群眾的宣傳工作。1942年在神府召開的小學教員聯席會議,檢查到過去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教法死板、強迫兒童入學等缺點,決定:“動員學生以政治說服為主;添加寫字與珠算教學,取消背書,代之以舉實例、講故事;增加課外活動。”[9]抗戰時期晉西北的國民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各級學校教育成為晉西北宣傳動員工作的主要陣地,有力地配合了晉西北的抗戰。
4.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教育政策。
在晉西北,社會教育是根據地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晉西北行署除了積極開展各級學校教育外,還針對廣大的民眾進行各種社會教育。晉西北的社會教育包括季節性的冬學和日常性的識字班、讀報組、黑板報、民革室、民教管等形式。1941年,晉西北新政權成立后,確定了社會教育的實施辦法。行署制定了《冬學教育實施辦法》和《補充辦法》,行署教育處編印《冬學講授大綱》《冬學課本》等。
隨著1939年12月晉西事變人民反頑斗爭的勝利,在晉西北新政權的建設工作中,曾暴露出民眾的自動與覺悟性不足的情況,因此,開展全社會參與的一次社會教育顯得完全有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在晉西北行署的統一部署下,借鑒陜甘寧、晉察冀等根據地的社會教育經驗,利用秋收之后,農閑季節,教廣大民眾學政治、學時事、學生產技術等。在社會教育開展的不同時期,教育內容有稍微的變化,與這一時期根據地建設聯系,但是每一時期的社會教育都是以提高民眾的政治覺悟與理論水平為主,兼顧根據地的文化識字掃盲教育,既組織動員了民眾參加抗戰,又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業余生活。由于晉西北社會教育方針及其作法正確,能夠引導民眾步步前進,從思想上文化上提高了民眾和干部,動員組織了民眾,組織了生產,推動了社會教育工作。
抗戰初期,在晉西北根據地,教育工作中存在兩個有爭議的問題,一個是抗戰教育工作可有可無的問題;二是學校教育正規化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實質上是同一種思潮(取消戰時教育工作)在不同程度上的兩種不同表現。關于抗戰教育的主張,在《抗戰建國十大綱領》中就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10](P356)還有《晉西北施政綱領》及《中央關于國民教育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都反復強調抗戰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發展抗戰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抗戰爆發后,由于受戰爭環境所逼迫,晉西北部分地區學校縮短了教育的年限。隨著戰爭形勢的好轉和晉西北政權建設的需要,國民教育學制開始有了變更,學校教育逐步開始走上正規化發展。
抗戰時期從晉西北的具體情況出發,長期以來民眾文化落后、政治覺悟低,越是這樣越需要大力發展抗戰教育,使各級各類教育都為抗日救國服務,培養抗戰建國人才。“在1940年9月晉西北行署第二次行政會議上,十大要案、八大要政和三大中心工作中,都列有開展教育工作一項。”[11]之后,晉西區黨委書記林楓在《對晉西北政權工作的意見》的報告中指出:“現在我們還沒有資格提‘掃除文盲’的口號,但要恢復戰前的學校,加緊國民教育的正規化,同時利用農閑的時間進行社會教育。沒有正規化的教育,干部困難便沒辦法解決,天上掉不下干部來。”[12]就在同一時期,彭德懷在北方局黨的高級干部會議上作關于文化教育政策的報告,指出:“(一)繼續發展短期的小學、中學、識字班、夜校、午校、冬學運動、識字運動,并開設各種臨時訓練班、短期訓練班等,以訓練抗戰干部,供給緊急需要。(二)準備著手建立正規學制,建立四二制的兩級中學;籌辦專門學校及正規的大學。”[13](P39-40)因此,可以看出,北方局和晉西區黨委關于發展教育的意見是一致的,目的都在于挽救民族文化脫節的現象。
從中央文件到晉西區黨委具體的指示、決定,以至于立法,都說明了抗戰時期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不但不能取消,反而應當加強,必須把政治教育與文化識字教育相結合,長期教育與短期教育相結合,改造舊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創造新的教育模式。直到晉西北行署成立以后,次年,行署重新制定并公布了一系列文教法令,以法律的形式保證了教育政策在晉西北的貫徹執行,最終,這次爭議是平息了。直到1944年9月,晉西北行署明確提倡小學民辦公助,普遍推行教育新方針的運動,自此教育工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回顧抗戰時期晉西北教育政策可以給我們三點啟示,第一,任何一場革命或運動要取得勝利,沒有教育的強有力支持和配合是不能成功的;第二,教育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從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以民眾利益為基礎;第三,教育政策的制定一定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抗戰教育為晉西北抗戰勝利與根據地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綜上所述,抗戰時期晉西北根據地由于制定了正確的教育政策,妥善處理了抗戰初期教育工作中的兩個有爭議的問題,為晉西北抗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10]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賈佩珍.興縣教育志(1840—1988)[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4][6]劉淑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教育簡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N].延安解放日報(延安),1942-3-2.
[7][8]中共中央書記處.六大以來(下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神府召開小學教員聯席會議[N].抗戰日報,1942 -11-21.
[11]晉西北第二次行政會議閉幕[N].抗戰日報, 1940-10-9.
[12]對晉西北政權工作的意見[N].抗戰日報,1940-9-21.
[13]劉淑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教育簡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轉引自北方局編.抗戰以來選集(第二集)上冊[C].143-144.
高正曉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