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敏
荀息祠,又稱柏山祠,位于山西省鄉寧縣樊家坪村柏山山腰處,因當地盛傳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荀息歸葬于柏山山頂,故在宋建隆三年(962)建荀息祠以為祭祀。祭祀的載體是以眾神獻殿為主體的祠廟建筑,當地民眾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日都會在此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荀息的推崇與敬仰。本文將從荀息祠建制與沿革、廟會與祭祀、荀息信仰的原因等方面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分析與探討。
荀息祠始建于何時,《鄉寧縣志》中只談及“柏山十五里,孤峰圓直……上有晉大夫荀息墓,宋建隆建于山腹至”[1],沒有更明確的記載。為了研究荀息祠,筆者做了大量的調查,有幸搜集到元至清的7篇碑文,為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大金至寧元年(1213)八月所立《重立晉大夫荀叔廟》碑碑文記載:“歲在癸酉五月晦前二日,覺敏修以登侍郎來主是邑簿,道過而謁之,雖有碑銘已述諸美,即建隆三年所立也。”[2]可見初建祠時,應有石碑記事,荀息祠為宋建隆三年(962)所建。荀息祠自宋初始建以來,歷經數朝而不墜祀事,多次重修,直至清末時規模達到最大。
荀息祠山門原是一個石砌大窯洞。由山門進入一個四方大院,此為下院。下院北有戲臺三間,坐北向南。與戲臺平行,有兩座鐘鼓樓分列東西。下院東西各有廂房一間,原為兩層結構,下為磚窯,上為樓房。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所立《重修柏山荀大夫祠記》碑碑文記載:“創建獻亭山門,于歌臺左右,翼以鐘鼓樓,階旁葺磚洞數孔,又作新房數十楹,據洞上?!盵3]由此可知,山門、鐘鼓樓與下院廂房的二層建筑均是此時新建,戲臺、磚窯在此之前就已存在。建國后樊家坪村建柏山祠完全小學,占用荀息祠下院各間廂房為教室,下院其余建筑有不同程度的毀壞。1980年,樊家坪大隊拆除了下院的戲臺、東西廂房、鐘鼓樓和山門,現今只余原山門的臺階和戲臺的基座,在東鐘鼓樓和東廂房的位置只見碎石瓦礫,西鐘鼓樓只存窯洞,西廂房于1998年修繕時,在原地基上建起了三間磚房。
另據清嘉慶四年(1799)所立《重修柏山圣母陀郎龍王諸神廟》碑碑文記載,“余……入一亭,名耐香,昔人有‘古柏森森耐歲寒’之句,故名云”[4],碑文中沒有講明耐香亭的具體位置,據當地老人回憶,耐香亭處于下院東鐘鼓樓與東廂房之間。1942年,閻錫山為建洪爐臺,不僅破壞林區,而且將耐香亭拆除。原耐香亭的位置已是荒草一片。
由下院之南拾級而上21個臺階,便是中院。中院建有獻殿三間,殿基高出院平面兩米,院的東西也各有廂房三間,兩層結構,下為磚窯,上為樓房。穿過獻殿,上兩節臺階,即為荀息正殿,荀息正殿三間。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柏山荀大夫祠記》碑碑文記載:“自正殿、寢宮、垣墉,靡不煥然改觀;且旁及諸神祠宇,成得因地位置,修筑畢備。”[5]據此可知,在康熙十一年重修荀息祠時,就已經有荀息正殿、東西廂房以及其他諸神祠宇。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柏山荀大夫祠記》碑碑文記載,“新正祠三楹”[7],可知乾隆四十二年重修荀息祠時才增建荀息正殿為三間。據樊家坪的古稀老人回憶,原荀息廟大殿匾額為“不食言”三字,前柱有木刻對聯:“托六尺之孤輔奚齊立卓子不忘忠貞二字,寄百里之命恨重耳仇里克能復誓死一言”。
荀息正殿在“破四舊”運動中毀壞嚴重,正殿內原有荀息塑像、左右耳房和殿前匾額、木刻對聯均已不存,甚至獻殿、正殿的木柱、屋頂均被毀。正殿東西墻壁中原各嵌方碑兩通,近年被盜,僅余遺跡了。正殿前現存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柏山荀大夫祠記》[3]碑兩通,分立于荀息神位東西。
由正殿西側登12級臺階,到達上院。上院的老君閣即在荀息正殿之后,處一高臺上,需上15個臺階。有獻殿兩間,共占地30平方米。正殿東面是三間廂房,西面是月圓門。
出月圓門又是一個院落,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自東向西依次是藥王廟三間,娘娘廟三間,龍王廟三間,分別供奉藥王、碧霞娘娘、圣母娘娘、送子娘娘和龍王諸神。下部分是正對上部分而建的戲臺三間,再往東,就出了柏山祠。
老君閣、藥王廟、娘娘廟、龍王廟均是清式結構,建于何時已不可考??滴跏荒辏?672)所立《重修柏山荀大夫祠記》碑碑文記載:“自正殿、寢宮、垣墉、廡舍,靡不煥然改觀;且旁及諸神祠宇,成得因地位置,修筑畢備?!盵5]由此可知,其時已經有諸神祠宇,其建筑應已初具規模。清嘉慶四年(1799)所立《重修柏山圣母陀郎龍王諸神廟》碑碑文有更明確記載:“六社人士仰其峻節孤忠……刑牲獻戲,歲以為常,誠盛典也。南距祠數步又立圣母、陀郎、龍王諸神廟,以為祈禱地。右列飛閣,塑老君像,取函關紫氣意?!盵4]柏山祠完全小學建立后,占用藥王廟、娘娘廟、龍王廟前戲臺為校舍?,F今只存老君閣、藥王廟、娘娘廟、龍王廟。
1983年荀息祠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始交文物部門管理,1996年省文物局下撥10萬元經費,進行了小范圍的補修。1999年鄉寧縣文化局在此設“豬首神主(含荀息祠)文保所”。
以荀息祠為載體,當地民眾通過焚香燒表等方式來祈福禳災,發愿還愿,做一系列祭祀活動。以規模來分有廟會和日常祈禱兩種。
廟會規模大,且有必須遵循的禮儀與禁忌,能充分體現出民間信仰的組織性、功利性和嗜血性等特點。筆者在實踐調查[6]中有幸親身參加了一次祭祀活動,現簡略描述如下:
當地盛行的四月八古會和荀息祠廟會是前后相繼進行的,但2013年是一起舉辦的,聲勢更為浩大。農歷四月初八、初九、初十,由縣文化局請山西洪洞大槐樹蒲劇團在位于鄉寧縣城西的結義廟大唱三天,其后在四月十四到達柏山祠,傍晚就在臨時搭建的戲臺開戲。四月十五上午,由鄉寧縣樊家坪支書、村主任和當地贊助企業的負責人帶頭進香燒表祭酒。首先在荀息祠的荀息正殿獻上血食(豬頭一個,豬腳四只,水果一盤,白饃一盤),由管理員(古時為廟祝)焚香、禱告,繼而交給樊家坪支書和贊助企業的負責人進香,管理員燒表,村主任祭酒,由樊家坪支書和贊助企業的負責人帶領其余香客磕頭5下,最后獻上功德錢。其次是向老君閣、藥王廟、娘娘廟、龍王廟進香獻食,程序同上。再次,由樊家坪支書宣布荀息祠廟會開始,廟庭中央燃放鞭炮。最后是其余香客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神殿進香、獻上功德錢。由筆者觀察,這一日香客對荀息祠中所有祠神均進香,而且香客以老者居多,也有中年夫婦進香,而且有一對青年夫妻是帶著5歲的兒子來進香。許愿的內容多為家人身體健康,生活幸福,兒孫多福,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有一對中年夫妻許愿孩子順利考上大學。
上午祭祀結束后,戲劇團連唱三天,每天三臺戲,分早中晚獻唱,這是荀息祠祭祀活動的高潮部分。此時,有慕名而來燒香許愿者、又有專程前來欣賞戲曲者,尤其是晚上的獻戲更是繁盛。因為人們在完成白天的工作之后,多相攜上山聽戲。還有小商販在上山道路兩旁擺出小攤,販賣飲水、食物,向香客販賣香燭、黃表,租借桌椅板凳,更有甚者租借照相機、錄像機等。當地政府也組織醫務人員和護林人員前往,負責處理各種突發事情。
三天獻戲結束之后,荀息祠廟會也已接近尾聲,十七晚獻戲結束后,管理員組織人手拆除臨時戲臺,十八上午,又由主辦方進香,并且明言荀息祠祭祀活動結束。至此,祭祀活動才算正式結束。
荀息祠不是僅僅在廟會這些天中受香火,其余時日也有香客,即為民眾的日常祈禱活動。日常祈禱活動不僅分散,而且較為隨意,其中反映的祭祀禮儀與禁忌較少。
荀息作為主神,前來許愿的香客會首先在荀息祠正殿上香。例如在正月十五鄉鎮領導進香許愿國泰民安,樊家坪風調雨順,人才輩出,發展興盛。又如當地人前往外地經商前,會來荀息祠正殿進香、燒黃表、許愿,并承諾他日有所成,便前來還愿。因為沒有廟祝,香客不進行看香、抽簽、算卦、占卜等活動。香客還愿也比較簡單,奉上豬頭,進香、燒黃表,對荀息的保佑表示感謝。
娘娘廟也是香火比較盛的一處。古代由于生產力不發達和醫療水平的底下,女性的生育與嬰幼兒的存活就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由此便產生了對娘娘神的崇拜。人們希望娘娘神能夠保佑婦女多多生育,保佑出生的嬰幼兒能順利長大成人。荀息祠中娘娘神的崇拜也是這樣。若婦女婚久不孕,則前來祭祀許愿,儀式可繁可簡。繁者,獻上血食,燒香、表,簡者只需燒香、表即可。還愿時也是可繁可簡,以是否獻上豬頭為區分。比較虔誠的村民會在子女過1周歲時將子女寄在娘娘名下,為義子或義女,希望娘娘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在孩子12虛歲時,獻上血食,給孩子換上紅衣,帶上由麥稈綁成的六角形的“枷”[7],在廟前放鞭炮,焚燒“枷”,父母及孩子向娘娘五叩首,焚香表示對娘娘保佑的感謝。如果距離荀息祠較遠,在孩子12歲生日當晚,在自家院中或開闊地放鞭炮、獻血食、焚燒枷,向娘娘廟所在方向五叩首即可。
再次是龍王廟。雨水的多少直接決定農業的豐歉,所以百姓進香禱告,祈求龍王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荀息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自宋代建祠立祀,享受世代香火,猶如關公信仰、媽祖信仰等。荀息信仰的形成與發展,要從荀息本人的“大德”、民眾祈求的“靈驗”和宋代特殊的歷史背景去探討。
1.荀息“大德”。
荀息生年不詳,卒于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春秋時晉國大夫。本姓原,名黯,因晉武公將荀國賜給原氏為采邑,故以荀為姓氏,稱荀息或荀叔,主要活動于晉獻公時期。荀息忠于君主,又有謀略,為晉獻公的股肱之臣。
晉獻公時晉國始大,開始對外擴張兼并,在伐滅虢國時荀息獻策“假虞滅虢”,并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賄于虞君,虞君貪婪晉國寶物借道于晉,使晉不僅順利滅虢,而且在班師的途中順便滅虞?!凹儆轀珉健?,顯示了荀息的足智多謀,也成為千古流傳的成語典故。
荀息在驪姬之亂后的晉國權利更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驪姬之亂導致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夷吾出逃。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獻公病重,他深知群公子在外,其黨在內,又因荀息的才智與忠心,便將荀息定為托孤之臣。晉獻公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唬骸沃^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盵8]荀息忠心可見一斑。獻公去世后,荀息遵循獻公囑托立奚齊為君。但是朝中各方勢力卻頻頻動作,大夫里克、丕鄭等于當年十月率“三公子之徒”將新君奚齊殺死在獻公靈前。荀息不得不立卓子為君。十一月,里克又殺卓子、驪姬于朝,荀息沒有完成使命,自殺而亡,兌現了“不食言”的承諾。荀息忠君之舉受到士人的稱贊,“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荀息有焉?!盵8]
《禮記·祭法》中講:“夫圣王之事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9]對荀息忠貞品質的肯定,正是荀息會得到后世紀念乃至建祠廟祭祀的關鍵原因,從現存的碑文中亦可窺見一二。
大金至寧元年(1213)《重立晉大夫荀叔廟》碑碑文中有“身雖沒世而名不磨于世”,“生則忠臣……沒則神明”[2]的語句。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重修晉荀大夫廟》碑碑文中也有類似的語句,“邦人思大夫舍生不忘君之恩,臨難不失臣之節,祠祀之”,“臨大節而不可奪者,大夫有焉,以此論之,宜長為神,食民之祭”[10]。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柏山荀大夫祠記》中“歲時伏臘,嬉游偃息其間,往往竟指大夫軼事,以為美談”[5]??梢?,正是由于百姓對于荀息忠君行為的肯定,才使得當地官府和百姓多次重修荀息祠,并且立碑表述其事。
直至現在,當地村民對荀息依然敬仰。筆者在調查中曾與鄉民多次交談,鄉民其實并不十分清楚荀息究竟生活在哪朝哪代,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傳說究竟是真是假,但只要談及荀息,眾人皆是滿口夸贊,尤其是古稀老人仍然可以描述出荀息的二三事,對荀息的忠君之舉甚是欽佩,直言荀息已經成神,保護著地方的平安。
對荀息的祭祀十分符合百姓“崇德報功”的心理,當地群眾拿他來作為自己的保護神,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2.民眾祈求的“靈應”。
從我們的生活經歷和相關研究中能很明顯地看到,祠廟香火的盛衰取決于所供奉神明是否靈應。荀息作為被當地世代供奉的人物神,是被當地民眾認可的,“靈應”的。
從我們收集到的碑文中,有關于荀息神異性的表述不勝枚舉。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重修晉荀大夫廟》碑記載,當地居民修繕荀息祠廟貌得到來年豐收,“設神廚以佇犧牲,眾之齊事,百役一心,壞者復完,故者復興……明年春風雨順序二麥有秋”[10]。康熙三十四年(1695)《施舍地土碑記》中有“自古好施之家必獲美報……嗣后家道昌隆,子孫繁衍,此固勢之自然、理之不爽者也”[11],足以表明地方民眾希望能夠從自己崇神敬神的活動中得到“美報”。清乾隆四十二年(1776)《重修柏山荀大夫祠記》中所講便可以說是有實例了,碑文的撰寫者講述自己因將墳墓選在柏山附近,承受了祖宗陰德,“吾家康成,墓無荊棘,儒者盛傳其事,氣類之感及于草木,理誠然也”[3]。嘉慶四年(1799)《重修柏山圣母陀郎龍王諸神廟》所言更為直接,“行見廟貌新而祈報時享,臥碑立而忠魂常昭”[4]。因為荀息的神異性,荀息信仰從宋代一直傳至近代。
根據當地的古稀老人講述,民國時期有一年發生旱災,百姓生活困難,不得已,村民一齊進祠禱告,集資為荀息重整塑像,并且在荀息正殿獻上一牛頭,在龍王廟前獻上一豬頭。不久,天降大雨,緩解了旱災,村民們度過了困難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破四舊”活動盛行之時,祭祀活動停止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荀息祠受損嚴重。當年有許多人將祠堂中的塑像搗毀,將廂房拆除,取其磚瓦、椽梁用作修建完全小學或據為己有。老人們講述,那些曾經參與搬運、搗毀塑像的人現在都得了惡疾,如半邊不遂、面癱、癌癥等,這在他們看來正是荀息顯靈的表現。
改革開放之后,荀息信仰有所復興,當地的老人們仍舊進祠焚香敬拜,每年的四月十五為廟會。逢年過節或廟會期間都有許多鄉民或更遠地區的民眾前來焚香燒表,祈福消災。當地鄉民家中有12歲的孩子過“贖身禮”時,都會前來祭拜,類似活動自1998年由縣政府撥錢修繕廟貌后更甚。最為令人稱奇的是,每年四月十五前后兩天,樊家坪一帶一定會下雨,恰巧,筆者連續兩年參加荀息祠祭祀活動,均親眼目睹了廟會期間的降雨。當然,這在當地民眾看來是荀息靈應的最好證明。
正是由于荀息及諸神表現出的靈應性,使得當地民眾尤其是年老者對荀息的神性篤信不疑,他們會進祠廟為后輩祈福消災,告誡他們多行善事,千萬不可對荀息“不敬”。
3.宋代以后特殊的歷史背景。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必與其所處的時代相關聯,荀息信仰也是如此。荀息祠自宋初創建,以后歷代都有修繕,這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首先,朝廷對忠義之士的褒揚。鄧廣銘指出:“趙匡胤在即位之后,在政治、軍事和財政經濟諸方面的立法,都貫穿著一個總的原則:一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边@一原則又被宋太宗概括為“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八字方針,成為鞏固政權的法寶[12]。百般防制的結果便是君權的加強,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忠臣義士被封賜,建祠立廟,以致祭祀。這反映的是朝廷樹立的信仰準則和價值觀念,或者可以稱其為“教化”。在君權至上的宋朝,荀息被推上神壇,正是因為他身上所體現的“忠貞”品質,具有極其鮮明的教化作用。自后君權更為強化,政府通過對荀息祠的修繕、立碑反復強調“忠貞不貳”的價值觀念,已達到強化地方“教化”的目的。正如大金至寧元年《重立晉大夫荀叔廟》碑文所述:“況復年移代遷,文浸湮剝,恐其久而泯絕焉。乃就工蕩立□石,且譜文其事……使鄉民知此,回心于忠正,除邪孽之罪。”[2]
其次,宋代以后地方士人階層的興起。宋代以后參加科舉人數大增,成功轉型為士人的也不在少數。
文人士大夫經過科舉得任地方官之后,或為發展地方文教,或為彰顯本地歷史文化,均樂于搜尋地方文化因素。新上任的地方官員,為了籠絡民心,會與當地士人加強聯系。未入仕的士人與部分退休官員形成地方最有影響力的群體,成為普通民眾與官方之間聯絡的橋梁。這些人不僅可以識文斷字,而且能充分理解朝廷的政策,積極參與地方事務。以上兩股勢力常常相互扶助,在荀息信仰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如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重修晉荀大夫廟碑》記載:
“大德二年秋,本縣達魯花赤脫脫赤保義思其廟之將摧,恐墜祀事,惻然而懼,謀于附祠六館舍之眾曰:‘荀大夫忠貞之神,我輩坐視其廟摧毀,寧不愧乎!’僉曰:此段奇事非我保義,莫克成就,顧我保義懂治其事,我輩助之,于義甚富,保義樂然而盡力焉……
前順德路儒學學正 牛師顏 撰
里人進仕 費瑤 書丹
三務相副官 董謙 題額
鄉寧縣典史 郭文煥
鄉寧縣主簿兼官本縣諸軍奧魯 周君佐
從侍郎鄉寧縣尹兼官本縣諸軍奧魯兼勤農事 胡元貞
保義校尉鄉寧縣達魯花赤兼官本縣諸軍奧魯兼勤農事 脫脫赤
怙匠趙思
石工王順 楊美刊”[10]
又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柏山荀大夫祠記》中記載:
“近山六社居民史纘湯等,群睹棟甍欹,階圮漸頹,丹青為風雨等剝蝕。僉謀所以葺治之,一呼響應,近遠鱗集……縣尹張聯箕撰?!盵5]
可見,重修荀息祠的參與度是比較廣泛的,不僅有縣主簿、縣尹、典史,還有里人進士,更有鄉人百姓。荀息祠的修建和重修是地方政府與鄉里士人共同合作的結果,而且很明顯,地方士人要積極的多。
正是荀息的忠貞品質、荀息作為地方神的靈應性和宋代以來特殊的歷史背景,共同構成荀息信仰的原因。
斯人已乘黃鶴去,獨留浩氣滿乾坤。人們為荀息建祠祭祀,奉上血食,是民眾對荀息忠君守義行為的褒獎,也是他們在塵世中的精神寄托。
[1](乾隆)鄉寧縣志·山川.鳳凰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15.
[2]大金至寧元年重立晉大夫荀叔廟碑.鄉寧縣樊家坪村荀息祠出土.現藏于縣城東結義廟.
[3]清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柏山晉大夫祠記.鄉寧縣樊家坪村荀息祠出土.現立于荀息祠正殿左右.
[4]清嘉慶四年重修柏山圣母陀郎龍王諸神廟.鄉寧縣樊家坪村荀息祠出土.現立于荀息祠娘娘廟前.
[5]清康熙十一年重修柏山晉大夫祠記.鄉寧縣樊家坪村荀息祠出土.現藏于縣城東結義廟.
[6]是 2013 年。
[7]“枷”在當地象征娘娘的神力。古時,由于新生兒的成活率不高,父母會將孩子寄名到娘娘名下,希望能夠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孩子在十二歲生日當天戴上由麥稈制成的六角形“枷”,用黃表包裹麥稈,在麥稈上粘上用黃表做成絮條,以此來象征孩子處在娘娘的神力籠罩之下。將“枷”焚燒則表示孩子已經長大,能夠自食其力,不在麻煩娘娘的照拂了。
[8]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19.
[9]禮記·祭法.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802.
[10]元大德三年.重修晉大夫廟碑.鄉寧縣樊家坪村荀息祠出土.現橫側臥嵌于荀息正殿東廂房南壁中.
[11]清康熙三十四年.施舍地土碑記.鄉寧縣樊家坪村荀息祠出土.現藏于縣城東結義廟.
[12]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