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海
群眾路線視域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
黃澤海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既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保障和動力,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根本立足點。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了誰”“依靠誰”和“轉變誰”的問題,以觀念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目標;系統轉變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路徑;體制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保障。以此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 轉變
群眾路線,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大成果和突出范例,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的最重要的理論準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實現黨的十八大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理論指南和行動綱領。樹立群眾觀點、強化群眾路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群眾愿望的反映、群眾需求的體現,進一步增進群眾感情,實現群眾利益,拉近同群眾的距離,回答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轉變誰”的問題,通過群眾路線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就是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真正落實轉方式、調結構的群眾路線的目標。
一切為了群眾,真心服務群眾,群眾的利益至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
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強調我們的建設是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這實際上鮮明地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的問題。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就集中體現了我們黨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發展并非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為了更好地、不斷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造福人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切實做到轉變經濟謀發展,發展的價值指向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才能正確地踐行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才能推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列高速火車沿著科學發展的正確軌道飛馳。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正在發生的一場深刻變革,這場經濟變革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標準。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覺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檢驗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功效,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瑣碎細節無小事,做到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責任明確,擲地有聲,件件落實,事事成好,真正地把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實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工作中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是我們黨民享至上的執政理念和價值取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當前,特別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成物質文明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帶動和推進,使“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全面開花結果。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的偉大實踐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立足點。
成就偉大事業須有偉大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誰”,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社會理想也只能成為空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次全民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推動者、倡導者和實踐者。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成功實效的根本保證。
解決好“依靠誰”的問題,關鍵是在思想上牢固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工作中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方法。人民群眾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推動者,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者。面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集中他們的思慧力,這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激發活力、煥發魅力、永續動力。
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積極性創造性。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就有強大的生命力。當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到達了不得不轉的關鍵時刻。要保證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的科學發展,需要全黨全民全社會自覺推進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進,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智慧,從人民群眾實踐中獲取不竭動力。生活最深刻,群眾最智慧。群眾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一線,對此的觀察和了解及認識更細致、更透徹、更深刻。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從群眾中汲取智慧,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工作思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不要“閉門造車”“唱獨角戲”,要深深植根于群眾的實踐土壤,深入到群眾中獲取“第一手材料”,從老百姓質樸的生活中提煉轉方式的智慧光芒,從基層的生動實踐中探尋打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和鑰匙,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推陳出新、有所作為。
堅持由群眾評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得失是非,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一標準。以什么為標準、用什么來衡量,實質上是一個對誰負責、讓誰滿意的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黨當前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大事,大是大非以符合人民利益為準繩,以工作的成敗得失為檢驗標準,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效真正落實到人民身上。通過增加群眾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話語權、評判權,敞開心扉,不關起門來搞自我評價、自我認可,自始至終堅持群眾標準、由群眾來評判,不走過場,必須具有約束力,群眾贊成什么就鼓勵什么,群眾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眾反對的就堅決糾正。讓群眾真滿意、而不是“被滿意”,這樣一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1.觀念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指導,立足于中國現實,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本土化、中國化,群眾路線就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藝術相互融合的結晶,也是轉方式理念創新的活水源頭和滋生潤土。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當前和今后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核心是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關鍵是發展觀念的轉變。發展實踐需要發展觀念進行指導,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念,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方式。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不首先轉變思想觀念,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將失去持久的強大推動力量。存在決定意識,思想指導行動,轉變發展方式首先是轉變思想觀念的問題。觀念之變,對于轉變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根本性的影響,這是我們加快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一位的任務,也是解放思想永續發展活力的前提。“解放思想,黃金萬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解放思想是關鍵。從一定意義上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大的障礙就是思想觀念的障礙。觀念轉變了,就會自覺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思想觀念一旦轉變過來,就會產生要求發展的巨大能量。沒有思想上的閃光點,就不會有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點,更不會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點。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經濟運行的深刻變化,也是思想觀念的自覺升華。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我們轉變發展觀念。變革思維方式,是一個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再思考、再實踐的過程,只要我們能發自內心地去學習、去思考、去實踐,就一定能改變固有的思維定勢,就一定能將學習、思考的成果應用到實踐之中;只要我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在發展觀念、思維方式上徹底改變和擺脫既有思維方式的束縛和路徑依賴,站在時代的高度,運用前瞻性的思維和超前的眼光去把握發展大勢,發現新規律、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轉變發展觀念,積極創新發展模式,就一定能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戰略目標。
2.以人為本: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目標。
中國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兩千年前的管子在《管子·霸言》中就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原則,他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管子的思想已經明確體現了對人的重視和肯定,人是建立和鞏固事業的根本。這種人本思想是整個中國歷代社會發展的光芒,也是承接中國社會變遷的原動力。當下,社會主義社會的“以人為本”包含著人本身和人的統一,人就是人的根本、最高本質。“以人為本”不僅包含了人和人的世界的同一,而且還包含了人和人自身的同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依歸,不僅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且關注社會的發展。其中,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互依托、相輔相成。堅持以人為本,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國家繁榮、社會進步、人民和諧幸福地生活,更要關注人作為主體價值的實現,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程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探索出經濟社會與人的協調發展、持續發展、健康發展的光明大道。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要堅持以人民為轉方式的主體,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唯物史觀的真理。在實踐中踐諾人民群眾的首創性,是真正相信人、愛護人、尊重人。自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每一項關乎全局、意義重大的改革都得益于人民群眾的首創之功。不管是“包產到戶”生產方式的改變,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形成,這些社會方式變革的背后都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汗水。實踐證明,正是在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才會日新月異、蒸蒸日上。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要堅持以人民為轉方式的動力。從發展的動力機制上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保障。近年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理念的提出,其根本目的也在于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從而使人民群眾成為轉方式的強大的中堅力量。總結過去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最終也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系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總體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理念經歷了“增長—發展—科學發展”的演進過程。這既是實踐深入的結果,也是理論探索的結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需要理論指導,又需要實踐探索,才能完成這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既要從長遠著手、大局出發、頂層前瞻,又要宏觀調控,中觀推進,微觀落實,著力全面推進。
首先要著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這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意義。經濟結構的調整,擴大國內需求是“問診”轉方式的良方,促進消費升級是“把脈”調結構的御膳。提升消費能力,促進消費升級,優化消費環境,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雙管齊下,并著力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突出投資重點,優化投資結構,激發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使結構優化、總量提升、均量普增,促成調結構的良性互動,真正地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其次要堅持把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作為關鍵的舉措,落實現代農業的基礎支撐,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金融體制,保障農產品的供給,以制度助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產業是經濟的支撐,是發展的引擎。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突破口,加快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再次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的新興產業,提升產業整體的素質和發展水平。依托現有的發展載體,拓寬服務業業態的領域,增強功能,優化結構,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舉,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真正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接地氣、符實際、促生根、壯成長。
接著要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當前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是制約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堅持科技創新,做到基礎研究與科技應用雙管齊下,加快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增強創新的驅動能力,堅持把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作為重大的契機,注重規劃引導,促進城鄉發展的一體化,增強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接著要拓展新型的區域經濟合作關系。單靠自身力量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可持續性,打破行政區域壁壘,鞏固和擴展新型的區域經濟合作關系,加快區域一體化的規劃建設和產業布局,不斷深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社會管理體制的一體化,實現本地區的管理、教育、旅游、生態環保、要素市場等“無縫對接”。
最后要堅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作為重要的著力點。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繼續抓好節能減排,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積極地應對氣候變化,增強可持續的發展能力。
4.體制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保障。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核心是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從制度安排入手,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為抓手,不斷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實質性進展”,這為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繼續完善科技自主創新機制,營造全面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改革創新政府官員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正確的政績導向和用人機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約束與激勵機制,激發市場主體自覺參與低碳經濟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建立和完善落后產能的淘汰退出機制,穩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深化資源價格改革,建立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體制機制的完善是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保駕護航,也是為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現實保障。
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這些重要論述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因此,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踐行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中“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和路線。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通過擴大居民收入占社會財富比例、縮小收入差距、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擴大居民消費,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也正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黃澤海 中共懷化市委黨校 講師 碩士
(責編 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