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婷 王慧穎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隨著吉林省的戰略調整,岔路河濱水敏感區會作為城市新的增長極,如經濟開發區、新產業園區、外商投資區、會展、體育基地及其他對外交流基地等,而這些區域具有較高的生態敏感度和脆弱性。在高強度的城市建設活動影響下,岔路河沿岸潛生態敏感區甚至更大范圍內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態破壞。濱水敏感區的生態環境岌岌可危。
生態敏感區的類型包括:河流水系、濱水敏感區、山地丘陵、海灘、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動物棲息地以及沼澤、海岸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所謂濱水敏感區就是指生態敏感區中的濱水地區,特指與水體接觸的城市臨水空間。濱水敏感區是對整個城市區域具有生態環境意義的生態要素或實體,在人為干擾下自我恢復能力較差,一旦毀壞,就很難恢復。
岔路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岔路河鎮,濱水敏感區內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目前,吉林岔路河濱水敏感區規劃建設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濱水敏感區規劃相對落后,各地塊都是單獨開發,缺乏相對聯系,配套設施不健全,且多處于低水平狀態。好多地塊存在工業與居住、耕地與工業混雜使用情況。部分企業停產,造成工業用地閑置,公共設施用地也因受到局限而不能得到擴展,并有空地、閑置地穿插于用地之間,造成用地使用功能混亂。
由于岔路河與森林公園的保護監管力度不夠,局部地段存在生產、生活的污染狀況。濱水公共開放空間無法實施,濱水景觀界面處于混亂狀態。周邊生態條件又沒有與城鎮進行緊密的空間聯系,致使該地區公共綠地極度匱乏,生態環境沒有得到維持與發展。
由于管理不善,濱水敏感區出現很多體量較大、建筑高度較高的建筑,使整個濱水敏感區缺乏韻律感。更多的是對現存的建筑或景點不加考慮,任意在其附近大規模、大體量的開發,不能融合地區特征,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濱水特色和輪廓,人為地割裂城市的空間形態。
濱水建筑的分區不明確,現代風格、歐式風格相互穿插,不能很好的體現地域特點;濱水區的建筑色彩缺乏主基調,并且有些色調不適合在寒帶地區出現,沒有形成具體的體系。
濱水敏感區周圍處于全部拆遷重建階段,缺乏各項基礎設施,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對外交通壓力較大;內部交通道路路況較差,且缺乏城市型道路,制約著該地區發展建設。此外,缺乏連貫而便捷的公共步行道與濱水敏感區直接相連,公眾的步行路線往往被機動車行道路截斷,削弱了公眾參與性以及公眾與水體的聯系。
環境容量控制是為了保證良好的岔路河濱水敏感區環境質量,本文按照用地性質不同進行分類,控制的內容有容積率、建筑密度及綠地率。
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容積率為1.5,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內;教育科研用地容積率不大于1.5,建筑密度不大于25%;體育設施用地容積率不大于1.5,建筑密度不大于30%;醫療衛生用地容積率不大于2.0,建筑密度不大于30%;居住用地容積率控制在2.0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20%以下;中小學用地容積率不大于1.35,建筑密度不大于25%。
規劃范圍內建設應按不同用地性質分別控制附屬綠地比例,其中:居住用地內綠地率不應低于35%;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內綠地率不應低于25%;體育設施用地內綠地率不得低于40%;其他各項建設用地的綠地率不得低于25%。
1)建筑限高。
岔路河濱水敏感區大概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距離防洪通道50 m以內的區域,該區域主要以公共建筑為主體,建筑高度不超過15 m;第二層次為距離防洪通道50 m~100 m的區域,該區域為商業建筑與居住建筑結合,體量可適當放大,建筑基本都控制在30 m之內,中部的居住建筑應該高點;第三層次為距離防洪通道100 m~200 m的區域,該區域以居住建筑為主,高度基本控制在50 m以下。這樣就能規劃出具有韻律起伏的天際線。建筑群落隨著地形的變化由居住區到其他核心區域,建筑限高依次降低,形成主體明確的輪廓線景觀,在景觀節點處可形成局部隆起。
2)建筑后退。
為保證岔路河濱水敏感區的環境質量,保證各地塊建設開發的合理性及公平性原則,各用地的建設都同時滿足建筑物后退建設用地邊界距離和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紅線距離兩項要求。一般建筑紅線后退建筑高度的10%~15%,最多退至24 m。
3)建筑間距。
建筑的建筑間距應符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和《吉林市建筑日照間距規定》第五章中建筑物采光間距規定執行,同時要符合消防、防災、衛生、環保、管線埋設、道路通行和建筑保護等相關規范、規定要求,并體現建設的公平性。
1)建筑體量。
濱水敏感區建筑應集中體現城市的現代特征,應以簡潔、明快、高品質為特點。整個規劃區街道兩側不宜出現體量過大的建筑,且宜適當變化,如板式與點式建筑結合布置。商業建筑的體量不宜過大,可個別偏大。中部的居住建筑宜設計成高層,作為本區的制高點。
2)建筑形式。
從發展旅游、塑造城市特色角度來看,濱水敏感區相鄰地段的建筑整體上應統一協調,應該注重塑造有傳統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的建筑風格,包括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建筑風格、建筑群體組織以及對地方氣候的適應性,應體現簡潔、實用、大方的特征。生活區建筑風格協調統一,突出不同建筑的個性特征。居住建筑采用現代民居坡屋頂形式。
3)建筑色彩。
濱水敏感區兩側的建筑色彩結合用地功能可分為兩類控制:核心建筑色彩。適用行政科研區。總體基調為淺灰,應體現大氣、熱情、向上的環境氛圍,色彩不宜張揚,個別可以采用鮮亮的色彩,但應與周邊色彩相協調。應在細膩的材質變化中體現精致的細節特征;生活建筑色彩。居住區建筑應考慮到該區域的自然景觀特色及北方冬季寒冷等綜合因素,顏色主要以暖色為主,同時需要清新淡雅,營造親切宜人的適居氛圍。
4)建筑風格。
岔路河水景怡然,建筑應適應地域風貌,融于自然。建設者不必追求標新立異,而應以人為活動主體,為人們創造尺度適宜,親切的建筑形象。濱水敏感區的居住建筑宜設計為現代主義風格,主要采用歐式風格。
1)交通控制要素。道路交通是城市健康、高效運營的保障。濱水敏感區的街道設施是城市開敞空間必不可少的物質要素,應該滿足開敞空間的功能要求,體現開敞空間的景觀品質,符合開敞空間的場所特征。作為濱水旅游城鎮,步行交通系統既符合自然條件,也符合旅游休閑的需要。規劃在岔路河鎮建立步行區和步行通道結合的步行系統。步行通道分為步行街、濱水步行帶、轉經路、主要步行通道、次要步行通道、組團生活性步行通道六種類型。規劃岔路河鎮停車場由公共停車場、建筑物配建停車場、路邊停車組成。停車泊位供應以配建停車為主體,并結合重點商業區、重要交通設施、主要旅游景點等地區的特定需求設置一些公共停車場作為補充。
2)公共空間控制要素。岔路河濱水敏感區規劃以新公共空間原型為特色,提供符合現代生活的設施。濱水敏感區在空間上一直是城市中的特殊地帶,是塑造公共空間特色的重要地段。岔路河規劃結合城鎮功能軸節點、重要景觀視廊交匯處、重要廣場空間等空間節點以及重要歷史建筑和宗教場所,建設體現城鎮自然和人文景觀特征的空間場所,這些特色節點和標志也是居民和游人識別城市、感受城市、體驗城市的重要地標,同時也是市民進行集會和休閑活動的公共空間場所。
1)土地使用控制。土地使用控制即是對建設用地上的建設內容、位置、面積和邊界范圍等方面作出規定。具體控制內容包含:用地面積、用地邊界、用地性質和土地使用相容性。
岔路河濱水敏感區位處岔路河鎮,鎮域規劃面積為30 km2,整個地塊三面環山,一面環水,交通便利,景色優美,植被豐富。
岔路河濱水敏感區主要包括行政辦公特色片區、商業服務特色片區、文化娛樂特色片區和旅游休閑特色片區等。規劃將各種公共建筑沿主要空間節點和軸線布置,通過核心功能的植入和多樣化公共空間的建設,形成“新岔路河”的集中展示區。
土地使用相容性是通過將各行政單位集中辦公、部分地區商、住、辦公功能混合等方式,實現土地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從而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
2)配套設施控制。通過建設賓館酒店、供氧中心、集中停車場等旅游服務設施,形成功能完善、空間集中的旅游服務中心,使“新岔路河”國際游客接待與服務中心成為突出展現地域風貌與民族文化的城市重要場所和代表“新岔路河”形象和承載時代精神的重要濱水敏感區標志。
城市濱水敏感區的開發控制,不僅僅是給城市創造良好的外在景觀,更是城市空間形態完整的一部分,需要從更宏觀的視野來考慮。努力建構一個城市濱水敏感區空間結構的框架,從而使濱水敏感區的開發控制與更大范圍的城市空間演變聯系起來,解決原有的開發建設引起的矛盾和問題。
[1]吳志強,李國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錢 欣.城市濱水區設計控制要素體系研究[J].中國園林,2004(11):65.
[3]郭 鵬,陸秋野.哈爾濱松花江濱水地區開發控制實踐[J].規劃師,2011(6):32.
[4]孫 勇.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指標的適應性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令曉峰.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體系的適應性編制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張玉欽.控制性詳細規劃指標體系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