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留松CANG Liu-song
(東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大慶 163318)
(School of Geosciences,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 163318,China)
“九零后”這個名詞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了這一代人的時代特征:他們在物質上更幸福,直接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生活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經歷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上大學的難度大大降低,個性上更加獨立和自信,敢于挑戰傳統與權威。九零后成長在中國經濟、社會、科技、文化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期,但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身上出現了一系列的題,不僅困擾著他們的成長,對他們未來的生活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2.1 過分凸顯自我,缺乏責任心 強調個性是九零后最顯著的特點,他們樂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樂于擔任學生干部,雖然表現活躍,但范圍有限,多為體育、文藝活動;對于擔任學生干部,他們更希望自己的能力受到關注和認可,但往往僅限于滿足自己的感受,對職責缺少清楚的認識,缺少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在九零后看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遠比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重要。與前幾代人相比,九零后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他們從小被要求學習各種特長,上學后擔負著沉重的課業與升學壓力,由于家庭條件普遍較好,九零后大學生的自制力普遍較差,上大學后更容易放任,對自己的未來普遍缺少打算。
2.2 信仰缺失,心理脆弱,價值觀容易動搖和扭曲 九零后大學生在成長中普遍缺乏理想與信仰,他們的價值觀很容易被社會現實、流行文化和網絡虛擬世界所左右。首先,九零后在上大學前面臨比較沉重的課業負擔,大量的時間被高考大綱占用,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力度明顯不足;由于對生活缺少危機感,他們很難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第二,九零后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很明顯,他們在網絡上花費的時間很容易超過在現實中與同學、朋友交往的時間,容易失去對現實活動的興趣。第三,在精神信仰方面,九零后明顯存在缺失,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或對自己重要的家人或朋友,對國家、社會、他人的責任感明顯淡漠。
2.3 心態浮躁,功利欲望心強烈 九零后大學生從小生長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很早就接觸到市場法則,也過早地接觸到了社會的陰暗面和不良風氣,過早了解到社會的殘酷讓他們的觀念更加現實,顯得急功近利。目前大學中作弊成風,學風明顯呈下降趨勢,勢必對身為大學生主體的九零后產生影響。他們開始認為考試作弊、學術造假是正常現象;面對利益,九零后顯得更加功利,在學生干部競選中請客拉票,在爭取利益時拉關系、走后門的風氣已經比較普遍,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是個危險的信號。
綜觀九零后大學生的問題,筆者認為根源在思想意識,缺乏信仰與理想,精神生活內容貧乏是主要原因。精神文化教育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培養意志品質、豐富精神生活的理想途徑。具體來說,大學精神文化有如下功能:
3.1 思想引領功能 我國大學校園中的精神文化內涵很廣,校風、校訓、學術氛圍、科學精神、學習氣氛、知名校友、校史等構成了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的校園文化。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引領科技潮流和社會思潮作為大學精神的核心品質是廣泛存在的。因此,精神文化教育能樹立大學生求知報國、超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信念。
3.2 行為指導功能 校園生活內容與節奏是大學精神文化的顯著表現。優秀的大學擁有完善、科學、緊湊的課程設置,豐富的教學內容與形式,能很好地充實學生的時間,對學生規劃生活的能力和生活內容的選擇有顯著的影響。因此,積極的大學精神文化能夠創造充滿活力的大學生活內容與節奏,使學生的行為方式保持在健康的軌道上。
以精神文化教育解決九零后大學生問題的關鍵在于營造氛圍,根據其性格特點采用合適的方式,并注意內容的多元化,具體途徑如下:
4.1 深入了解學生,讓工作有的放矢 首先,教育者應該行動起來,主動深入學生的生活,多與他們交流,真正關心他們的想法、生活和問題,用溫情感染學生。還應該關注九零后的興趣所在,多想辦法與他們縮短距離,以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交流,這樣獲得的信息才更真實,更有價值。
4.2 正確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和社會,樹立理想信念九零后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來自優越的生活條件,價值觀的迷失則來自復雜的社會現實。童年生活物質豐富,家長的溺愛帶來生活上的大包大攬,九零后認為無需擔憂未來,認可“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不能完全把精力投入學業。改變這種情況的策略如下:
4.2.1 建立危機意識,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現實,了解社會要求 適當的壓力能夠帶來緊迫感與行動的動力,應該讓九零后充分認識到社會的壓力,設想離開父母、離開校園后可能遇到的困難,重新審視自己,放棄安逸的心態。首先,在入學教育中,要增加就業前景和就業難度介紹的內容,讓學生知道自己未來可能的工作性質,了解用人單位的標準和大學生就業艱難的現實;其次,舉辦報告會或專題講座,由優秀的往屆學生講述求職經過、工作情況,利用現實的榜樣增加說服力;第三,增加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相關專業的工作單位參觀或實習,了解自己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4.2.2 建立規劃意識,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形成職業文化 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很強,是引導、鼓勵學生樹立理想的好方法。但目前職業生涯規劃以比賽的形式開展,參與的學生非常有限。應該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普及,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一樣列為必修課,并且擴大比賽的規模,營造濃厚的職業文化氛圍,成為學校的傳統活動,讓學生建立規劃學習與生活的意識。
4.3 強化意志品質,喚醒責任感 九零后大學生意志力的薄弱主要是由于對自己要求不嚴造成的,培養意志品質的兩個途徑為:第一,引導學生養成獨立自主克服困難的習慣;第二,加強紀律約束,形成嚴謹、嚴格的制度文化,用制度的約束引導學生建立自律的意識。
關于九零后過于重視自我的缺陷,志愿者活動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利用年輕人渴望參加集體活動、了解新奇事物的需要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例如服務弱勢群體、義務支教、公益勞動等,讓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得到認可,用這份認可喚醒學生的責任感,在對比中體會到自己生活的幸福,以責任心的提高帶來為自己負責、為自己努力的積極心態。
4.4 針對學生特點,采用靈活的教育方式作為文化傳播手段 傳統的精神文化教育往往采用報告、講座、動員會等單調的灌輸式教育,很難被年輕人接受。就目前來看,社會實踐活動、對抗競賽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受到九零后大學生的歡迎,另外,由于他們生活在草根明星和互聯網流行的時代,因此在活動中參考綜藝節目的形式,設立挑戰環節或展示環節,注意網絡新媒體如微信、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站的宣傳,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4.5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精神文化氛圍的營造 首先,要營造優秀的學風,讓學生在公平、透明的環境中學習,嚴格杜絕考試作弊、作業或論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在理論教學之外鼓勵學生參加科研、實驗、社會實踐等活動,當學生看到大多數人都在不停為自己的未來而忙碌時,自己也會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并融入其中。其次,認真歸納校風、校訓、院風等高度濃縮辦學理念、育人風格與目標的學校核心精神文化,并輔以杰出校友的宣傳、優秀學生的介紹進行強化,讓學生真正理解學校的核心精神文化。第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文藝、科技、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健康的文藝與體育活動成為校園精神文化的主流。最后,嚴格執行校規校紀,對學生的行為、語言、思想內容進行規范,以嚴明的制度與嚴厲的約束規范學生的行為,營造公正、客觀、嚴肅的制度文化,約束學生的壞習慣,加強學生的自律能力。
[1]王易.增強“90 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教學與研究,2011(04).
[2]陸建軍,鄔昕玨.試論校園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市場周刊(研究版),2005(09).
[3]李寧萍.淺談學校文化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師專學報,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