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改慈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它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教育下一代如何更好地生存、如何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校園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校園必須更加注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推廣與應用,才能真正地培養出高品質、高質量的現代化人才。
時代給了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課題,給予了它得以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機會,同時這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挑戰。
一、它給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線教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是出了一道難題
傳統課堂以教師為核心,老師的一張嘴、一根粉筆就足以構成整個課堂,教學資源有限,老師宣的科也主要以教材為主。學生被動性成長,接受老師依據教材安排好了的教材思路、內容、練習等,而自身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被大大壓制,根本得不到開發。形成了即使成績優秀,但能力往往偏低的情況。
普通話是中國的國語,語文很大程度上是成就一個人在未來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的能否健康積極前行的精神泉源,而語文學科又是學習其他各科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學科。所以說語文課堂能否與時俱進,不僅僅是關系到一個學科。信息技術的加入,課程資源如海水般涌到語文老師們面前,對信息如何篩選與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讓語文課堂更加趨向集約型地去增進一個學生的知識并鍛煉他的能力。就成為語文老師面臨的一個時代問題。
其次課件的使用使課堂容量大大增加,課堂內容更加豐富,但是以前語文老師在課堂的進行過程中能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思考情況做出反映,以適當地靈活地改變教學的思路和方式。而課件是上課之前就已經由老師對教學的思路和內容做了既定的設計,它的靈活性就相對較弱,它要求教師要對學生情況的準確把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認知基礎,以便在課堂上對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必要的學習指導為適應新的時代需要和符合新的課標要求。
綜上,語文教師應提高自己的能力與素質,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積極創設新穎高效的課堂,增強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也要注意教師如果過分依賴網絡資源,那么時間一長勢必影響自身能力與創造力的提高。
二、對于學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學生,課堂上信息技術的加入也意味著學習的一大變革
首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傳統教育下學生的學習動力大多來自家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凡是沒有學會流利、有理解地閱讀的人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現代信息技術加入后的語文課堂則可以改變這一切,它將多種教學信息整合運用,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豐富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使平面的書面知識變成了立體的具體生活,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理解、推動思維的運轉、豐富聯想和想象、加強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著巨大作用。
其次,現代的新型課堂學生也充當了信息技術的直接操作者。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參與者,學校除了對他們進行知識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才是更符合現實的要求。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收集整理與課程有關的資料,并參與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不但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得到提升,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學生的見識,鍛煉了學生的篩選與重組信息的能力。這和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一樣,“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填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的寶藏。”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能正確使用網絡,反而沉溺在浩繁的知識海洋,則又有極大的危害。
三、信息技術加入課堂促進了教育教學進一步改革的步伐,卻也給學生的自我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真正好的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的,既要有寬松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高效地掌握知識,提升并發展自己的能力。又應該有嚴肅的紀律約束,來保證課堂的有序正常進行,從而保證個體的積極正常發展。
信息技術參與下,語文課堂更加注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前語文老師的“一言堂”,都是在將教師對文本的認識與理解單向傳輸給學生,而現在信息技術的加入更多地去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一篇文章,比如《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老師一般課前都會用《枉凝眉》的歌曲導入,那憂傷凄婉的曲調以及概括了林薛一生結局的曲詞都會深深影響到學生的情感取向,這對他們理解文中的性格林黛玉謹小慎微、自尊自強、小心謹慎、寄人籬下的性格有很大幫助。課后學生自編自導的課本劇會更加加深他們對小說人物性格的理解,而學生還自告奮勇地對其進行了拍攝錄制,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每個人都樂在其中。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信息技術方面的發展也日新月異,新的工具、軟件幾乎是一天一個版本,只有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才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與能力適應明天的社會。但是讓學生積極參與運用網絡進行學習,而如果他們僅僅在意的是參與的熱鬧,與上網時面對各種各樣資料時的新鮮好玩,或是制作課件時只講究精美與花樣,而忽視了知識的學習,內在的充實。那么無疑也是災難性的。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加入,使語文的教育與學習更簡單易行,如果合理運用那無疑會成為學生和老師的一大資源寶庫,但是如果不能從正確運用,教師過多的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讓學生只吃現成的“飯”,反而會降低他們的思維、想象、學習等方面的能力。學生過分迷戀網絡,只顧全盤接收,沒有自己的思想與整理,反而會迷失自己。所以對待現代信息技術,我們還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它真正地促進我們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R·M·加涅.學習條件和教學論[M].皮連生,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7-49.
[2]賴志奎,方善森.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
[3]王雪梅.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重要性.西部科教論壇,2010(4).
[4]薜炳群.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山東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