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湖
摘 要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課的類型單一,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限制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語文課的類型應該是多樣的,課的類型設計必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關鍵詞 探究課;新課程理念;邏輯思維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性學習”,對于老師的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賞——積累——運用,從模仿性的運用到創造性的運用。要以此為依據,設計多種類型的課。如以感知為目的的預習課、觀察課、實驗課、游戲課;以理解為目的的講讀課;以理解、欣賞和積累為目的的朗讀訓練課、欣賞課、背誦課;以訓練讀速為目的的默讀課等。除了這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校的軟硬件適當實施探究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對知識的求知欲。
什么是探究課?探究課的教學目的是什么?怎樣上好探究課?本文就這些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探究課教學的意義
什么是語文探究課?語文探究課就是學生根據一定的題目,圍繞一定的題目搜集資料、學習資料、分析資料、綜合資料,進行判斷,最后得出研究結果,寫出探究報告的實踐活動。這種探究課和講讀課的不同之處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學生可以依據已有的教材去學習,學生的思維按教材的邏輯去思考;前者恰恰相反,沒有固定教材,要求學生根據一定的問題及一些邏輯系統的材料,進行周密的思考,獨立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形成自己的結論,并能說明結論所依據的理由。探究的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其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能力的過程,更是其發揮思維能力的過程,全過程主要發揮學生自己的能力。當然,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小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較,也不能和中學生、大學生比較,不能以他們的終點作為小學生的起點。但是這種研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應該在小學階段加以訓練。
語文探究課的教學目的及訓練過程,主要在于形成學生訓練有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投身于有價值的活動,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結果,同時也獲得了一種能力。因為在搜集資料、閱讀資料、分析綜合資料的實踐中有所收獲,所以就包含了能力的獲得。在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自由的、開放的、活躍的,學生由資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獲得結果,是學生自身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的體現。
二、探究課的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
小學語文課要探究的問題非常廣泛,但主要應結合課內學習進行
(1)結合語文課的探究題。一般有幾類課題:(1)對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幾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對寫景作品的研究;對寫物作品的研究;對寫人作品的研究;對短篇散文的研究;對長篇小說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題材作品的比較研究。如老舍寫的《貓》、魯迅寫的《兔和貓》(主要是最后寫貓的部分)等作品的比較研究;又如巴金寫的《海上日出》和德福蘆花(日本)寫的《海上日出》的對比研究等。
(2)結合其他課的探究題。語文探究課的題目可以和各科聯系,如和歷史課聯系,可以研究歷史人物傳記,可以研究歷史上的某一事件,還可以研究歷史文物等。和地理課聯系,研究的課題就更多了,如自然環境的研究(河流的演變、氣候的變化、林木的生長、沙塵暴的形成等);經濟地理研究(物產、交通等);鄉土地理、本國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樂聯系,可以研究音樂家的傳記及作品等;和自然課聯系,可以研究科學家的傳記,研究某種生物的生長過程等。總之,和各科聯系的研究,不僅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他們的知識,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和探索精神。
2.獲取資料
獲取資料的途徑可以通過觀察、閱讀書報和雜志、訪問、回憶等。如對歷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觀察實物,記錄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藝、用途等,還要閱讀一些書面資料,加以對證。經過研究,對其文化價值、歷史意義作出判斷。從哪一種途徑獲取資料,要根據學生已掌握的資料來確定。如果學生對所研究的事物比較熟悉,能獨立回憶事實,就不必去觀察、訪問,主要靠經過良好訓練的記憶去回憶,要習慣于調用記憶中的材料。平時語文課和各科學習的內容如記憶在大腦中,會成為豐富的資料寶庫,生活和實踐就是學生最大的資料源泉。
3.學習資料,分析、綜合材料,得到結論
材料到手不能馬上使用,必須先進行學習,了解材料內容要點及表達的思想感情,摘錄與研究課題有關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須認真閱讀作品,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語言表達特點等。
學習之后,要對學習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綜合要點,得出結論。學生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要在語文課內經常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綜合能力及比較研究的方法。這種比較,會使學生學會對知識的分類和系統化,其實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難。困難是對學生思維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難都能引起學生的思維。困難程度超過學生已有的經驗,就會使其不知所措,影響其信心。困難的程度必須適合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其處理這個困難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過解決困難使學生有系統地進行思維,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寫出研究報告
寫研究報告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教給學生寫報告的要求和格式,如先寫出題目,再寫內容,內容要分段或分章節。寫報告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在學習資料、分析資料過程中隨時記下學習結果,最后把學習結果加以概括,用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研究報告。
總之,探究課的教學目的主要在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愛好,養成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訓練學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