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林
摘 要:我們的社會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時代產物,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須繁榮生態文化。生態文化將是未來文化的主流,是全社會參與的一項重要工程,而林業在生態文化建設中具有主體地位和作用。文章結合了我國現代林業發展的歷史考查,對我國現代林業的發展方向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闡述了林業只有經濟和生態兩維發展是不夠的,提出了林業發展的第三維度——林業生態文化。并初步論述了林業生態文化的概念、意義、任務及其發展基礎和目標。
關鍵詞:文化;現代林業;生態文化
1 林業的文化本質
什么是林業“文化本質”?一,整個世界森林資源被人類命名,受到人們的管控,森林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在人類的使用過程中因為有了人的參與而有了文化的概念。“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本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抗爭的真正解決”。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類祖先從森林中走出來。“樹葉蔽身、摘果為食、鉆木取火、構木為巢”是森林孕育人類文明的真實寫照。古代曾有一個以狩獵、采集為主的漫長歷史時代,即在農耕社會以前存在人類最初的文化形態——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源頭。二是林業同時具有產業和公益事業特征,兩者共同構成了林業文化屬性。考察林業文化,從經濟學角度,林業是人類勞動的表現;從生態學角度,林業是人類對環境適應的表現。從各個方面說來,林業這一行業都是人和森林之間溝通的方式,林業是新時代才有的概念,它的發展基礎是森林對人,人對森林的影響都逐步擴大,并形成有組織有計劃的勞動,人的社會性變得越來越明顯。勞動內容不斷分化形成專業性工種,所以,生產體系由此產生,它包含了科學地介入,龐大而復雜的人員參與,并將森林作為勞動目標,這就是林業。這個體系本身就包含了很明顯的文化氣息,屬于人類文化中的一份子,雖然,現代林業的社會性十分明顯,充滿技術與科技元素,但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人和森林的勞動關系。所以,現代林業的概念并不能全部說明林業的狀態,除了能夠帶來經濟并具備生態性要素,還有文化性。
2 我國林業實踐的歷程與文化缺維
我國的林業發展走過了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20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大小興安嶺和西南原始林的開發,我國林業蓬勃發展。國外森林經理學的引進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其中所包含的永續利用森林的理念對我國林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成為林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永續利用的理念最初是從木材生產永續角度提出的,盡管如此,它依然包含了較為深刻的倫理內容。首先,要實現多層面的森林經理技術(法正林、自然林等),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林業區劃和森林區劃。
另外,森林的使用講求“代際公平”,這把森林看做是時間上人類共同的財產,而不是屬于前輩。人們對于環境以及森林等資源的概念認識不夠充分,只看到其經濟效用的時代,擁有代際公平的思維,是具有倫理意義的,并為資源保護做出重要貢獻。但是,這種思維并不占主導地位,當時的林業經營依然以經濟的獲得為首要目的,尤其在二十世紀后期,工業對木材強烈需求,毀壞森林已經到了狂熱狀態。
當時森林產生的木材為工業產生了強大的經濟效益,但隱藏的矛盾逐漸凸顯,第一,理論研究還未成型;第二,實際工作開始出現問題,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未來產業計劃不詳細,工作目標盲目,沒有相應的文化體系相配合,缺少生態含義與理論。主要有三方面的缺失。第一,什么是林業文化,它的內容都有什么。第二,如何解釋森林文化,它的價值是什么?第三,生態體系,林業文化體系,產業體系,三個體系之間互相有什么關系。
3 現代林業的三維發展與林業生態文化
3.1 林業的三維發展
“一般認為林業既是一項經濟產業又是一項社會事業,是集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于一體的特殊行業”。大木頭主義風行的時期,我國林業只有林業經濟一維發展,導致我國森林資源出現了極大的破壞。最近,林業建設注重生態和經濟兩維發展,林業發展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但是兩維發展依然不穩定,是缺維的。這種缺維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林業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和諧發展。因此,林業必須有三維和諧發展,即經濟、生態、文化三者不可或缺。
3.2 林業生態文化
在《增長的極限》中,涉及到很多不能依靠技術來處理的情況,所以,對于林業發展,不可以單靠生態以及產業來思考。“從經濟角度來說,可持續經營能夠看做是經濟技術工作的重要部分,而從文化角度說,就可看做是社會行為的內容。科學經營系統要從這兩個角度同時入手才算完整”。除此以外,林業發展的形式若想達到和諧的狀態,應有社會科學的參與,加上“生態模式-空間布局-技術模式”等,這是林業發展的最佳搭檔。
3.3 林業生態文化的意義與必要性
恩格斯曾經深刻地說明:“人類即使認識了自然規律,也只是具有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可能性,而要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其必要前提是人類首先要正確認識和運用社會規律,因為人類要做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其先決條件是做社會的真正主人。”正是出于這一考慮,恩格斯指出:“要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然調節,'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應當說,林業生態文化無論行動內容是什么,出發點都是為了人類發展的未來,這一概念也是幫助協調生態和經濟雙方矛盾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將三者作用充分發揮的推動力量,促進行業和諧發展。可以說,林業生態文化是林業發展的重要組成元素,也是讓林業充分發展的基礎性概念,“產業”,“生態”,“文化”三個概念分別代表了林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標志”,以及“保障”。這三點都不能忽視,這才能保證林業充分發展。
3.4 林業生態文化的任務、目的
其一,林業發展未來如何應當參考三個經濟:綠色-生態-循環;第二,有開放的眼光長遠的眼光,樹立綠色價值觀,并在行業中起到率先代表的作用。第三,具備倫理價值觀,并用這種價值觀重新投入森林工作,用倫理的角度看待林業發展,對森林的發展具備人文關懷的意識;第四,充分研究森林資源的可用性,保護森林資源。對森林進行其他角度的宣傳保護,比如書本創作。第五,將森林資源與普通人的生活需要聯系在一起,增強人對森林的關注和愛護。第六,提升林業在各行各業的地位,提升林業工作者自信心。
4 結束語
文章將林業的本質刨析如上,也將林業生態文化的概念推到人們面前,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例如國家林業局已經將對這種概念的認識以五個轉變的形式推廣給廣大民眾。文化可以說是對傳統的把握與傳承,這樣的傳承又使人們以新的眼光重新看待經濟以及生態問題,并促進和諧。這樣的文化與我文化大國的形象十分匹配,文化的介入彌補了從前對林業認識的遙遠與生硬,以軟性的形式滲透給廣大群眾,并融入到未來的林業工作中。這是林業發展的絕佳形式,與國家現行的發展狀況以及林業目前的情況都很匹配,將文化體系和產業體系,生態體系之間聯絡起來,互相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