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加強,作為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森林在生態調節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林業發展受到相關部門以及越來越多生態保護人士的重視,那么為了促進林業在未來的種植開發
引言
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是減少自然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措施,是實現農業穩產高產、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是緩解我國能源資源壓力,保障木材安全和資源安全的一個重要方式。作為生態系統主體的森林,向大自然的肺一樣,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為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建設提供寶貴的資源,國家政府部門對我國林業發展建設也作出過特別的指示,提出了三個“地位”,那就是“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予林業以基礎地位。”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以林業發展帶動生態建設,促進市場經濟,都說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于生態環境的建設有著高瞻遠矚的發展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人民對生態環境建設認識的提高,政府的大力支持,此項目標必然會進行飛躍式的發展。
1 樹立正確的林業發展觀
1.1 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在林業發展中,人這一主導力量,處于一個核心的地位。發展思想方面,要以增加可再生資源、滿足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改善承臺環境為基本原則;發展策略方面,為投資者開辟順暢的經營道路,保護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法律權利,為林業管理工作人員切實的解決生活保障問題,使更多人才加入林業發展行列。在保護自然的同事,顧全自然保護著的基本利益與核心價值。
1.2 樹立維護后代人生存發展權的道德觀
建設生態環境的思想觀念很重要,宣傳林業發展的重要,要把宣傳生態環境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以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由于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對能源的需求量也不同于以往,那么跨越式的發展必然導致資源、環境的匱乏。這就要求我們有更高更遠的目光,在發展自身利益的同時,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考慮。這其實也是一種做人的基本道德。
1.3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依托,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但自從我們的祖先開始了解并且利用大自然開始,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口號常常我們耳邊想起,農業社會跨入到工業產業革命,再到如今的電子信息時代,大自然經歷著未曾停息的災難,無休止的亂砍濫伐、開荒種田……人們為了滿足發展自己的文明,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卻忘記了她是我們依附的載體。在我們填充自身欲望的同時,大自然開始用各種手段報復人類,洪水、干旱、霧霾、氣候變暖等等都直接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意識的進步,人類逐漸有了回歸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退耕還林,建立城市綠化帶,人工造林等一系列的舉措,都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實能夠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大自然,在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的同時,進行適當的人工培育補充,不同地域種植適合其生長的樹木與植被,有計劃地實現種植、砍伐、種植的良性循環。在人類不斷的探索中,構建這種人類文明與自然文明的可持續性發展形式,不但造福于人類,同時也是在拯救人類。
2 推進林業生態建設
實現由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的轉變[3-4]。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建設要承擔改善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責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須實現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加大對林業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廣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讓生產經營者便利快捷地得到他們想要得到的各項有用的技術指導,新技術開發研究能夠引領林業發展的技術潮流;形成適應新時期林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實現由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轉變的戰略目標。采取強制性措施保護天然林資源,停止天然林的商品采伐,在加快生態建設的同時,重視商品林基地的建設。
3 通過經濟手段建立生態建設動態機制
據專家核算,森林提供的生態效益比其物質產品效益要大得多,森林的生態效益大于其自身經濟價值的10倍以上,生態建設如果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一是資金有限,二是投資效益往往不如私人投資效益高。必須采取經濟手段,推動生態效益市場化、貨幣化。實踐證明,造林和管護與人們的經濟利益追求不一致,消極的保護和被動的建設,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負效益的。
4 加強宏觀調控
生態建設是以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出發點,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等各種手段綜合治理,建立各種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生態的改善事關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全體公民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態建設不僅是社會公益性基礎工程,具有投入高、規模大、周期長等特點,投資難以得到補償,投資者一般不愿長期投入。因此,國家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建設的客觀要求,堅持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建立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市場運作的機制,調動全體公民和全社會共同參與。
5 結束語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林業發展中的強心劑,我們應當利用好這一利益引導的原動力,更快更好的實現保護資源、發展資源的遠大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職能部門應該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競爭市場,制定相應的市場規范、獎懲制度,保護投資經營者的合法權利,最大限度地保證其創收,進行生態專業培訓,提高經營者的生態保護意識。此過程看似臃腫復雜,但可實施性很強,其中的幾個注意事項做好,就能保證林業產業生態鏈順利發展,首先我們要以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大前提,對林業的發展建設進行合理的培育、流轉和評估。其次將造福子孫這一價值觀植入人們的心中。
綜上所述,發展林業產業,既能提供支持經濟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豐富的、可再生的能源資源,又能提供綠色環保產品,完全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會的內在要求,完全可以起到“反彈琵琶”、逆向拉動生態建設的作用,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有著廣闊的空間和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陳云芳.多功能林業的協同發展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2,5(1).
[2]王仁國,黃祖泉,周美玉.論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0,4(10).
[3]閆亮京.論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J].民營科技,2011,8(20).
[4]邢美華.林權制度改革視角下的林業資源利用:方式·目標·政策設計[D].華中農業大學,2012.
[5]陳柯.中國基層林業站改革與建設研究[D].中國林業大學,2012.
[6]孫景波.黑龍江省林業生態工程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