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熔金
2014年是我跨入媒體行業第九個年頭,身邊常有人會問“你們的工作是不是很危險”,對此我總以微笑應對。事實上,記者行業近年日益成為一個高風險行業:既有來自于記者本身的,比如有償新聞誘惑或陷阱下的職業操守、違法犯罪風險;也有來自采訪對象,如因報道遭受利益相關方投訴、訴訟的侵權風險,甚至因“負面”新聞被報道對象打擊報復的風險等。
從業過程中,我參與了大量新聞調查類稿件的采寫,也曾受到采訪對象的利誘、警告和威脅。讓我感觸最深的是,2011年因采寫關于“杭州某文物檢測機構將假文物鑒定為真”的系列稿件,我被該檢測機構以“侵犯名譽權”為由告上法院,并遭30萬元巨額索賠。該案經過一年多審理后,最終在2012年11月以“駁回原告所有訴訟請求,一二審訴訟費用均由原告承擔”的二審宣判塵埃落定。
說實話,《花800元假文物被“專家”鑒定為真》和《中國收藏家協會不認杭州實驗室》這兩篇稿件,調查難度并不大、社會關注度也一般。恰恰是這兩篇稿件的普通性,從因此被訴到最終勝訴,對我而言更具典型性和警示意義。因為日常采寫的任何一篇稿件都有被起訴、遭質疑的可能。下面我以這兩篇稿件中的具體事實,結合一些從業經驗,談談記者如何在工作中學會自我保護。
堅持公共利益至上原則
每個記者日常接觸的新聞選題類型五花八門,而即便是同一個選題,因為采寫角度不同,成稿往往大相徑庭。在報道過程中,記者也無法確保報道完全準確無誤,甚至會因這樣那樣的原因與實情不符。如何把握好每個選題并選取合適角度,成為記者要最先解決的問題。于我而言,選擇一個選題的基本準繩是稿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如果侵害公共利益則堅決舍棄。
2011年7月,我和另外兩家媒體同行接到爆料“杭州藏友邱先生購得的18件瓷器,前往杭州某文物檢測機構鑒定均為真品。但他將這些瓷器向藏友和專家請教時,被告知均為贗品,他懷疑該檢測機構存在問題”。當接觸到該選題后,我立刻聯想到2011年央視“3·15”晚會曝光虛假鑒定文物利益鏈中,有“只要出鑒定費,就可以任意開具鑒定證書等不良現象”的內容。由此,我判斷該機構或存在這種行為,長此以往可能會誤導更多藏家,給藏家帶來經濟損失,因此決定對該機構進行調查。
事實上,在選題的取舍上、在采寫過程中堅守公共利益至上原則,可以有效杜絕在采訪過程中他人的利誘或設陷,避免有違職業操守甚至違法犯罪的風險。堅持公共利益至上,也會讓記者在采寫過程中無所懼怕,對新聞的調查更有底氣。同時,有利于公共利益維護的稿件,社會各方對稿件出現瑕疵或錯誤的容忍程度會更大。而近期發生的有關記者的負面消息引起大眾強烈不滿,很大程度是因為記者在稿件采訪和寫作過程中將個人和機構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甚至成為個別機構的代言人。
謹慎對待單一信源
在記者獲取選題和采訪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單一信源的情況。有些稿件中單一信源無法避免,如政府發布、藝術展覽等,但很大一部分新聞是可以通過多渠道去驗證單一信源的。特別是在調查報道中,單一信源是很大的潛在危險因素,也是報道不準確、不全面的重要原因,多渠道驗證尤其必要。
如很多爆料人與被爆料方可能存在利益糾葛,因此他提供的資料難免不夠全面甚至會夾雜一些虛假內容,如果記者單方面采信這些材料且不加核實,可能會引起無法預料的麻煩。
在采寫“杭州某文物檢測機構將假文物鑒定為真”系列稿件時,需要找幾件假文物前往該機構鑒定。在假文物的選取上,我和新華社浙江分社記者馮源、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記者焦征遠前往杭州收藏品市場,一起明確向某攤位老板提出購買幾件低價仿制品。
對購買的仿制品為假文物的認定,按理當時就可以明確。不過,為了進一步確認該老板售賣的仿制品為假文物,我們又將這些仿制品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明等多名專家鑒定,結果顯示均為假。而杭州某文物檢測機構卻將這些仿制品鑒定為斷代文物,此時我才敢放心落筆寫該機構將假文物鑒定為真。
當然,稿件采寫中很重要一點是要做到客觀公正,那么就應該讓稿件參與各方都有充分的話語權。在這組稿件的采訪中,我也通過暗訪和正面采訪的形式,讓杭州某文物檢測機構負責人余某接受采訪,他在采訪中所述的主要內容,我也按原話在稿件中呈現,由此做到各方意見和觀點的平衡。
須做到文必有出處
對于證據保留重要性的認識,在被訴以后我的體會更為真切。在《東方早報》刊發了《花800元假文物被“專家”鑒定為真》和《中國收藏家協會不認杭州實驗室》這兩篇我采寫的稿件后,被曝光的機構及其負責人余某就一紙訴狀將我和報社一起告上法庭,提出賠禮道歉并賠償30萬元。
在接到法院傳票后,報社領導第一時間與我進行溝通,并明確應訴。報社聘請的律師在與我溝通時,最先問的就是“稿件采訪證據是否有錄音、錄像等證據”“稿件是否在該證據基礎上進行采寫”?
所幸我和合作媒體的記者在該稿件采寫時,從前往收藏品市場購買文物仿制品、前往杭州某文物檢測機構鑒定和送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明處鑒定等內容,均有錄音和錄像證據保留。
該機構在2011年7月對文物進行檢測后,使用了“中國收藏家協會學術研究部科學檢測實驗室”的公章。而在中國收藏家協會官網上,明確“科學檢測實驗室已從2010年11月5日起停止檢測工作”。為了確保網站內容的真實性,我不但聯系了中國收藏家協會印證此事,并由該會出具蓋有公章的證明材料。
此外,該事件中很多證據并未能在見報稿件中清晰呈現。如采訪中余某提到他使用的機器為德國KETEK公司生產、檢測依據是參考《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數據,為此我還采訪了德國KETEK公司的中國代理商和《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專家,對其提出的說法進行驗證,并保留相關的錄音證據。
當我將上述證據交予報社的代理律師后,律師明確告知采訪證據鏈已經很完整,可以省去他大量的取證時間。
事實上,誰也不能預料哪篇稿件會遭質疑、被訴,因此只有以每篇稿件都經得起質疑的標準進行采寫,才能有底氣。對于記者而言,一些有爭議話題的報道,該采訪的部門一定要走到、該采訪的人一定要設法聯系,并保留好采訪中錄音、錄像和與見報內容有關的文件。
與此同時,記者在稿件中對當事人的原話、文件原文的使用上也應該注意,所用內容盡可能反映其真實、完整的意思,不應該刻意為了追求新聞性截取部分原話、原文,卻使原本含義產生偏差和背離,由此產生不必要的糾紛。(作者是《東方早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