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熊碧玲 聶亞平 (.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省教育考試院 江西南昌 330004)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廣場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廣場舞作為廣場文化的一部分,有著自身的優勢和問題。國內許多研究反映的突出問題是:廣場舞水平層次不齊、內容繁雜多樣。筆者認為這是廣場舞發展的一個突破點,因此中國舞蹈家協會編創的百姓健康舞的應運而生為廣場舞的有序發展提供最好的實例。解決這一突出問題的關鍵在于廣場舞的內容設計以及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中醫養生知識進行教學,將給廣場舞一種全新的詮釋。
在遠古時代,最早的人類聚居地形成時就有了廣場。它用來從事祭祀、宗教、慶典、巫術等活動。隨著這些事物現象在廣場上的形成,廣場舞也呈現雛形,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場舞也在演變、繁衍。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是原始部落廣場舞蹈、古代村鎮廣場舞蹈、現當代城市廣場舞蹈。

1.原始部落廣場舞蹈。原始舞蹈和其他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的藝術一樣,它的產生發展與生活勞動密切相關。“原始社會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原始人的勞動技能極其低下,他們只有在群居集體中,共同創造和使用勞動工具,共同使用火,共同防御野獸并獵取食物,才能求得生存。在這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原始舞蹈,多以群舞的形式出現。”在我國發現的多處古代崖畫中,有許多表現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的舞蹈形象。如:新疆發現的呼圖壁崖畫;廣西花山崖畫中在船上載歌載舞祭奉河神的人像;內蒙古的陰山崖畫上祭祀祖先和神靈、慶功起舞的場景以及起舞求雨的“祈雨圖”等等。這都是廣場舞的雛形。從這些崖畫中可以隱約看到開闊的廣場上,成群結隊、形態各異的舞蹈場面。

2.古代村鎮廣場舞蹈。我國古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而村鎮是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聚集地。村鎮廣場正是人們慶典、集會、休閑的場所,許多村鎮廣場舞蹈都是在生產勞動中派生出來的,是在以農耕環境為主的生活中得以傳承的。如夏商周時代的巫舞和儺舞,就是古代村鎮廣場舞蹈的產物。
3.現當代城市廣場舞蹈。自辛亥革命以來,因為社會的變遷,陸續出現了邊疆舞、秧歌舞等影響一代人的廣場舞蹈,但文革十年便停滯了發展。進入80年代后,隨著改革思潮的融入,廣場舞蹈也隨之發生變化,昔日的公園、休閑空地、城市住宅小區以及鄉村農舍到處出現秧歌隊、健身舞的身影。這是一個廣場舞蹈飛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1.廣場舞的現狀調查。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加,特別對中老年群體來說,常把加強身體鍛煉放在首位。以南昌市為例,在對南昌市東湖區、西湖區、青云譜區、青山湖區、紅谷灘新區、灣里區管轄的373個社區中的12個社區的236名中老年居民進行鍛煉方式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舞蹈類在鍛煉方式中處于最高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女性鍛煉者較男性偏多;廣場舞彰顯團隊精神,易感染參加者;廣場舞較其它鍛煉形勢內容豐富,音樂的配合讓人享受其中。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習練者以女性居多,幾乎占據受眾人群的95%,男性多數認為不好意思隨女性的隊伍一起舞動,狹隘的認為跳舞是女性的運動項目,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和教育背景緊密相關。在國外許多健身項目男士參與度很高,例如:瑜伽,國際上著名的瑜伽大師大多是男性,而在我國男性基本不接觸瑜伽。這就是文化差異。如何去改變這種現狀,只有以實際行動去感染他們,以宣傳媒介武裝他們。
但是,在對社區鍛煉方式摸底的同時發現幾個較嚴峻的問題。廣場舞多是由小區、家屬院、社區文化站組織。或者由居民自發組織,以晨練和傍晚后的自娛自樂為主。內容多以自編自導或網絡媒介獲取。樣式陳舊,形式單一,早已無法滿足老百姓的需求。舞蹈水平參差不齊,舞蹈內容雜亂無章。無法將健身與藝術追求、生理條件與藝術修養、時代特色與藝術形式相結合。因此,并不能達到科學健身的目的。
對此,百姓健康舞是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以“文化惠民”為工作出發點,規范廣場舞的形式和內容而由中國舞蹈家協會組織舞蹈專業人員編創的。自2010版百姓健康舞的推出,三年間已經在廣東、遼寧、福建、江蘇等省試點,取得了喜人的成績,讓全民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和健身的好處。
2.百姓健康舞在社區推廣的現有做法和經驗
就百姓健康舞的首個試點城市——廣東省江門市來看,2011年間已經惠及市民群眾近10萬人,實施過程中采取多項免費的做法,吸引群眾積極參與,并從師資培養、教材、音響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2012年面向區市贈送便攜式音響器材、比賽服裝和宣傳單張等,確保推廣活動更深入基層,讓更多市民受惠。
福建省實行“五免”政策。免費開展“百姓健康舞”教師骨干、志愿者培訓班,免費贈送教材光盤,免費贈送服裝,免費扶持成立“百姓健康舞”工作室,志愿者免費推廣“百姓健康舞”。正因為這些優惠政策, 志愿者人數達到500余人,參與人數達到數萬人。并積極向各社區和鄉鎮推廣。
遼寧省大連市先后培訓了專業輔導員25人,基層輔導員110人,還舉辦了2000人參加的展演。沈陽的“百姓健康舞”推廣速度也很快。本溪市舞協還以小組的形式深入到社區、街道、城鎮鄉村進行輔導。不到100天的時間直接培訓、輔導近2000人,間接帶動了全市5000多人參加 “百姓健康舞”活動。此外,鞍山、撫順、錦州、遼陽、盤錦、阜新、葫蘆島等各市也都積極開展“百姓健康舞”的輔導和推廣活動。這種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的推廣模式在遼寧取得了顯著地成效。
1.百姓健康舞的功效和特點
從科學健身的角度來說,“改善心血管、呼吸系統功能的運動方式比較多, 幾乎各種運動對心肺功能都能產生良好影響, 其中, 以中低強度為主的有氧耐力運動效果更好, 其他如球類運動、有氧體操(包括秧歌、有氧健身操、有氧舞蹈)、中國傳統運動方式等也可以產生明顯效果。”因此,有氧舞蹈對改善心肺功能有顯著地成效,而百姓健康舞就是名副其實的有氧廣場舞蹈。它的編排緊密的與科學健身相結合。例如:《洗衣歌》當中的腳步跺踏動作,可以刺激腳底涌泉穴,對泌尿生殖系統及五官疾病有一定療效。《越來越好》中拍打上臂內側時刺激到俠白穴,利于咳嗽、胸悶、心悸、上臂內側痛的預防。對中腰的拍打動作設計,可以刺激腰部命門、腰陽關、腎俞、志室、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等穴位,對腰痛、糖尿病、前列腺炎、坐骨神經痛、膀胱結石、下肢酸麻疼痛、類風濕病、盆腔炎等疾病有一定預防效果,并促進血液循環、瘦腰緊臀。拍打大腿前方時,刺激到箕門、血海,對足部靜脈痛、痔瘡、貧血、高血壓、失眠、食欲不振有一定改善。拍打小腿外側時,刺激足三里穴位,對胃痛、腹脹、便秘、中風、頭暈、失眠等中老年人常見疾病起著一定作用。《和氣生財》中手拉手的圈舞形式增進習練者的友誼和感情。《軍歌聲聲》中的口號設計,讓習練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提高。其它舞段在身體協調性、下肢靈活性、靜脈氣血循環、改善平橫能力、減少腹部贅肉、提高記憶力等方面有著很好的功效。
百姓健康舞為什么讓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喜愛,是因為它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旋律為老百姓所熟知,都取自于耳熟能詳的歌曲小調;二是舞蹈動作簡單又不失優美,易學、易記、易會;三是舞蹈多取材于中外各民族舞蹈中的經典舞蹈動作并做了精妙處理,既傳統又現代、既民族又世界;四是特別適合廣場文化活動,集體舞的規模大、感染力強,有觀賞性、效果好。
2.百姓健康舞服務社區健康促進工作
健康促進是指運用行政的或組織的手段,廣泛協調社會各相關部門以及社區、家庭和個人,使其履行各自對健康的責任,共同維護和促進健康的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戰略。從此概念上看,百姓健康舞在社區中發揮了它對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健康結果、不健康行為、社會健康、衛生服務等方面的干預作用。它的推廣讓老百姓科學的運動,心情愉悅,疾病指標得到改善,日常不良生活習慣得到改變,從而減輕衛生服務的壓力,為社區的和諧營造良好的氛圍。
3.推廣模式探究
加大政府扶持和宣傳力度。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們對健康意識日趨增強。政府應加大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對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開展養生、科學健身、防病治病等健康知識講座,讓老百姓以最簡便的方式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在廣場舞盛行的今天,它的發展還有待于規范化,而這點還需得到政府的支持。一是從技術上提供優秀的指導人員,更好把握教材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并為老百姓的鍛煉效果和審美需求把好關。二是從資金上解決電源、音像、燈光等問題,盡可能的不讓老百姓自掏腰包進行健身鍛煉。三是從物質方面加大休閑場所的建設,規劃好社區鍛煉區域和停車場的分區,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矛盾,以更好的提供習練場所。真正做到為老百姓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指導人員應在教學中下功夫。在健身教學過程中,單純教授舞蹈動作相對枯燥,指導人員應該將每個舞段或重點動作在課前進行分析,在教學中將其功效融入動作的講解中,分析利弊,分解動作,讓老百姓明白動作的利弊。例如:拍打上臂時,應告訴習練者,在上臂的位置有個重要的穴位,叫做俠白穴,它的功效是利于咳嗽、胸悶、心悸、上臂內側痛的預防。可以想象,習練者在練習動作的同時還學到了養生知識,熟悉了穴位。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這樣的教學效果一定能夠得到共鳴。這就要求指導人員應具備一定的養生、健身的科學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從事教學,讓老百姓信服。
舉行各級各類比賽和展演。從中老年人的年齡特征來分析,他們樂于表現,希望把自己日常習練的成果在觀眾面前展示,展示自己積極的精神面貌,展示自己優美的舞姿,展示團隊的合作精神。比賽和展演形式還可以重拾舞蹈愛好者的信心,讓無緣藝校深造、無緣舞臺表演的他們,有著展示自己的更高平臺。
在廣場舞盛行的今天,希望通過推廣百姓健康舞讓老百姓從中受益,使其良性發展。它的成功推廣將成為廣場舞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有著深遠的影響。希望有更多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愛好者、志愿者參與到百姓健康舞的推廣工作中來,齊心合力推動中國廣場舞的持續發展。
本文從廣場舞的演變歷史、現狀、百姓健康舞的優勢和推廣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明晰了廣場舞除科學健身作用之外,還對社會文化品味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加強國家軟實力、大眾健身、文化傳承的最好手段。
今后建議在百姓健康舞推廣形勢較好的今天,快速加大對社區健身的宣傳力度、技術支持、資金扶持、場地建設,為社區健康促進辦實事。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48.
[2]田野.國民運動健身科學指導系統研究與建立.體育科學[J].2010年(第30卷).第 2 期,3-9.
[3]李輝.當代城市廣場舞蹈調查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6月.
[4]姜頌彭.全身穴位按摩大圖典[M],古吳軒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