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俊明
2013年農歷春節前,《桂林廣播電視報》精心推出專題報道《蛇年春節:重溫舊年味,不忘老習俗》,以老桂林講桂林“老板路”(桂林方言,即故事)的方式,突出春節作為中華民族合家團圓喜樂的文化底蘊,對桂林人過年老民俗進行了細節性的報道,向讀者展示了“忙年、除夕、禮俗、廟會、喜興、上元”等從籌備到歡慶的各項節日民俗活動。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令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
為了從大眾角度更深入地體會春節民俗,記者還以《他們兒時過的年》為題,采訪了三位年齡分別為80歲、60歲、30歲的普通市民,在他們自述式的童年故事里,回顧了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今桂林人過春節的習俗,體現了傳統節日的文脈傳承,增強了報道的廣度與深度,受到讀者廣泛好評。
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點,冬至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桂林也不例外。在過去的桂林,人們對冬至的重視程度與春節相差無幾。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因此冬至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日。
《桂林廣播電視報》在2012年冬至節期間,重點報道《桂林人,這些過“冬節”的風俗你曉得咩?》。記者打破新聞寫作常規,采用鮮活的對話方式,以桂林本土資深民俗專家生動有趣的桂林方言貫穿首尾,身臨其境的敘事性結構凸顯人際文化的傳承和民俗的真實還原。繪聲繪色的場景描寫和至情至性的細節捕捉極大地增強了報道感染力。
中秋節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個被歷代文人傾情詠唱的傳統節日,象征著團圓、和諧、吉祥、平安和親情。但是,在當今的中國,商業氣息已經不可阻擋地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中秋節更像一個市場消費的狂歡盛宴,那些蘊含在圓月、月餅里面的文化、習俗和親情,日益淡化,甚至被漸漸遺忘。
2013年中秋節,這個屬于團圓和思念的節日,市民將怎樣度過?又有多少人會保留賞月這一傳統習俗?節前,《桂林廣播電視報》圍繞這一熱點話題展開隨機調查,記者采訪了30多位不同年齡段的市民,制作成題為《中秋夜:面對良辰美景,幾代人不同的賞月》的專題報道,通過《青年篇:月夜無眠,期待“風花雪月”》《中年篇:舉家賞月,漸成生活奢侈》《老年篇:懷念往昔,回味賞月溫馨》的細節敘述,聚焦桂林老中青三代過中秋的現狀,向大眾呼吁:社會發展了,中秋過節的形式日益豐富,但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的傳統習俗不應被忘掉。不妨利用中秋節,一家人到大自然中賞賞月,放松身心,增進家庭情感。
版面編輯還貼心地鏈接了一組《桂林賞月好去處》,為讀者提供賞月服務,希望在這個合家團圓的夜晚,人們能夠靜靜地賞月,只為求得心靈片刻的平靜和情感長久的交融。
重陽節的專題報道,因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傳統,必然滲透著濃濃的人文情懷,才能獲得打動人心的情感力量。2013年重陽節期間,《桂林廣播電視報》分兩期推出以《正走進“夕陽婚戀”的那些桂林老人 》《關注桂林老年人“再婚”:讓“晚霞”更燦爛 》為題的報道,記者站在現實生活的視角,獨辟蹊徑觀照單身老人情感歸宿這個社會熱點難點問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多數喪偶、離婚的老年人辛辛苦苦將兒女養育成人之后,都憧憬找個老伴安度晚年,攜手共同追求新生活。但是真正走進“夕陽婚戀”的老人卻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惑。關注社會發展過程中采訪對象生活和思想狀態變化,正是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也是人性化的亮點的落腳點。報道通過幾個“黃昏戀”老人或喜或悲的故事,揭示了老人晚年婚戀的動機是尋找心靈支撐和精神慰藉。并為再婚老人如何避免情感矛盾和財產糾紛支招,同時吁請老人再婚應當得到社會、子女和親朋好友的關懷和支持。這組專題報道刊發后,引發社會強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