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 萍
(作者是《江西日報》經濟部主任記者)
《江西日報》“記者走贛鄱·與企業同行”系列報道從問題入手,挖掘來自企業一線的故事,并將思想性和觀點性融入其中,為企業解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時,這組報道一改黨報經濟報道工作性強、宣傳味重的老面孔,可讀性強,為增強黨報經濟新聞的吸引力、影響力起到較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2012年上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極其嚴峻復雜,江西經濟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一些企業訂單嚴重不足,成本上升,盈利空間壓縮。盡管困難重重,但仍有不少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積極作為、主動應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成為行業發展中的亮點。
為了幫助企業清醒、準確地判斷和把握經濟發展趨勢,提振信心,《江西日報》經濟部結合“走轉改”活動,推出專欄“記者走贛鄱·與企業同行”,以系列報道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報道企業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破解成本上升、市場萎縮、融資困難等難題的成功經驗。
為做好這組報道,記者堅持策劃在先,提前制定了策劃方案。經過事先了解,決定從江西省受影響較大的鋼鐵、造船、新能源、建材、紡織等行業入手,每個行業選取一家企業進行報道。
經濟新聞要出新出彩,必須融影響力和吸引力于一體。這就不僅要看它是否有可讀性,還要求稿件有深度和厚度。為此,在策劃中要求,稿件不僅要反映一家企業的做法,而且要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為整個行業解困提供思路和途徑。在形式上,確立了以通訊為體裁,突破常規寫法,深入挖掘來自一線的生動故事。同時,以“記者手記”的形式,揭示企業的經驗做法和啟示,指出行業解困的途徑,使報道具有思想性。
接到采寫任務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企業。企業選得好不好,直接關系著報道的成功與否。這家企業能不能反映整個行業的情況?在應對困難時,是否有獨到的做法?新聞背后有沒有故事性?經過反復篩選,最終確定了方大特鋼、江西江州造船廠、晶科能源等企業作為報道對象。
在鋼鐵全行業虧損的情況下,方大特鋼企業每噸產品實現利潤168元;看似“微利”,卻在全國鋼鐵行業中名列前茅。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企業快速發展中,招工難是企業遭遇較普遍的“成長煩惱”。沃格光電的員工數量在一年內增長三倍,其破解招工難題有何秘訣?
紡織行業出口嚴重萎縮,零利潤甚至是虧損。綠冬絲科不僅銷售收入翻番,而且利潤率是行業平均水平的10倍,其做法能給行業帶來哪些啟示?
帶著這些問題,《江西日報》經濟部記者深入企業、車間采訪,邊思考,邊挖掘,探尋和剖析企業應對危機之策。
2012年5月1日,《江西日報》正式推出“記者走贛鄱·與企業同行”欄目,在一版刊發首篇《“微利”中,走出鋼鐵“寒流”——看方大特鋼如何降成本增效益》。之后,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內,這組系列報道在一版或二版顯要位置濃墨重彩地推出,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
與以往黨報經濟新聞不同的是,這組稿件以生動的現場感和故事為主,描寫細膩,見人見事,可讀性強。《5艘棄船起死回生的背后》,報道了江西江州聯合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在船東提出棄船、撤單的情況下,與船東經過一年多的博弈,最終使5條棄船訂單起死回生,生產重新走上正軌的故事,反映了企業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爭取更多的市場訂單,提升抗風險能力的做法。
《漢斯緣何舍棄DAKS賣“綠冬”》,從英國商人漢斯舍棄英國知名品牌DAKS,改賣江西的中國名牌“綠冬絲科”這個小故事入手,引人入勝,極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年何以增員三倍?——沃格光電破解招工難題“逆市擴張”》,以現場和細節作為稿件的開頭:“企業食堂門口碗柜里擺放著的碗,琳瑯滿目,干凈整齊。該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說,公司免費給每個員工提供工作餐,每月都有許多新員工進廠,碗柜都快擺不下了。”細節描寫,讓人如臨其境。
這些細節和故事的得來,可以歸結為“腳底板下出新聞?!痹诓稍L時,記者深入企業,把腳印留在了車間、留在了一線。在親臨現場的基礎上,做到“身入”和“心入”,用心地思考,深入地探尋。
在去江西綠冬絲科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采訪前,記者已經大致了解到這家企業之所以能夠身處困境而不困,最根本的原因是堅持自主創新,走品牌發展之路。采訪過程中,企業負責人也從頭到尾不斷地介紹著他們如何創品牌、調結構、轉型發展。但如果找不到好的角度和切入點,稿件容易落入俗套,甚至成為類似為企業做廣告的宣傳稿。記者邊采訪邊思索,深入車間、展廳,不僅與企業老總,還與負責生產、營銷等部門的負責人、工人廣泛接觸、聊天,最終挖掘出英國商人漢斯加盟綠冬絲科的故事和“賣一集裝箱不如賣一個套件”的故事。
在寫作上,這組系列報道也不是單純的概括和總結,照搬材料?!丁拔⒗敝校叱鲣撹F“寒流”——看方大特鋼如何降成本增效益》《一年何以增員三倍?——沃格光電破解招工難題“逆市擴張”》《“仙客來”緣何“客盈門”——看仙客來公司依靠精深加工拓市場》《家族小廠何以成行業“領跑者”——飛宇竹業轉型升級之路探析》《萬年青的“常青”法寶》《從甘做配角到演好主角——江西中煤建設集團海外戰略探秘》等稿件,標題大多從小處著眼,從問題入手;副標題畫龍點睛,體現著新的思考,融可讀性與思想性于一身。
長期以來,黨報經濟報道由于可讀性問題,很難吸引讀者。《江西日報》“記者走贛鄱·與企業同行”這組系列報道獲得成功,說明黨報經濟新聞大有可為。
這組稿件改變了以往經濟新聞的諸多弊端:一是宣傳味重,新聞性差。長期以來,某某縣經濟快速發展、工業效益大增、農民增產增收等這樣的報道成為經濟新聞的主流。所謂的經濟新聞版面,簡直成了各地工作成績的匯總。這樣的稿件,既遠離生活,又沒有思想,缺少觀點,更沒有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把握、分析。二是表現方式呆板,可讀性差。枯燥的數字、干巴的語言、工作總結式的表現形式,使黨報經濟新聞可讀性差。在寫法上,數據加例子,數據加措施,成為黨報經濟新聞的“八股文”模式。很多稿件內容沒有新意,換個數字,這個月用了,下個月還能用;去年用了,今年還能用。
“記者走贛鄱·與企業同行”這組系列報道之所以獲得成功,得益于記者將“走轉改”活動貫穿其中。
首先是轉變觀念。經濟報道離不開企業。離開了企業,經濟報道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長期以來,單個企業難以擠上黨報的版面,更有一些行業、人物,幾乎與新聞絕緣。尤其是對單個企業的宣傳,部分黨報片面地認為,寫企業就是給他們免費做廣告,因此不予采用。久而久之,來自生產經營一線的稿件越來越少。在此次報道中,記者結合“走轉改”活動,做了很大的嘗試和改變,對單個企業大張旗鼓、濃墨重彩地宣傳,絕大部分企業都是民營企業。
其次是轉變采訪作風。長期以來,一些黨報記者滿足于跑會場、抄材料,甚至從網上摘稿件,不深入基層,不調查研究,稿件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這組稿件圍繞經濟熱點、難點,改變采訪作風,深入行業、企業、車間,傾聽企業呼聲,反映企業愿望。由于真正沉了下去,這才采寫出“帶著露珠”的精品力作,不僅政府關注、讀者愛看,而且企業受益。
從“記者走贛鄱·與企業同行”這組系列報道來看,做到“三個堅持”,是增強黨報經濟新聞故事性、可讀性、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一是堅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經濟現象,將小事件與宏觀經濟形勢相結合,以獨特的視角反映經濟現象,小角度體現大主題。采訪中,要用敏銳的眼睛,從一般中發現特殊,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中挖掘出新聞亮點。二是堅持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挖掘來自一線的故事,增強經濟新聞可讀性。三是堅持群眾標準,通過報道解決群眾或企業在經濟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切實提高經濟新聞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