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寶鋒
特斯拉汽車:推倒自己的專利墻
盧寶鋒
特斯拉汽車公司的CEO伊隆·馬斯克
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汽車公司的CEO伊隆·馬斯克在公司的官網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名非常有震撼效果:《我們所有的專利屬于你》(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短短的3個工作日,各種媒體雜志以及各種自媒體上不斷報道、轉載和評論這篇博文。炫酷的特斯拉電動汽車,特立獨行、被譽為現實版“鋼鐵俠”的CEO,大膽而豪邁的標題等等都是這篇文章能夠吸引眼球、引發業界轟動的原因。
特斯拉在北京和上海設有展廳,并且多次在中國的各種展會上展出特斯拉電動汽車。相信近距離體驗過的人都會對其電池管理系統和巨大的顯示屏印象深刻。作為Paypal、美國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Tesla Motors)和民營航天公司SpaceX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不僅推出Paypal網上支付機制,生產出了世界上最快最實用的純電動車,還研發火箭為國際太空站進行補給。除此之外,他去年還提出了極具科幻色彩的“超級環”交通運輸方案。
特斯拉電動汽車的驚人表現以及伊隆·馬斯克本人的傳奇經歷層層疊加,自然讓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被打上深深的科技標簽。一家科技公司宣布把自己的專利免費給同行使用無疑會震動整個行業乃至普通的消費者。
作為一家上司公司的CEO,馬斯克要作出如此重要的決定,絕非個人沖動,他至少要獲得董事會的批準才可以發表這樣的聲明。不可否認,馬斯克非常善于營銷,其聲明的標題絕對吸引眼球,但細讀該申明的內容我們會發現一些非常實際且重要的信息。
首先,馬斯克并沒有詳細說明“特斯拉的專利如何屬于別人”。他只是說“對于基于善意使用我們技術的人,特斯拉不會主動提起訴訟”。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專利是其核心資產。特斯拉汽車公司不會也不可能放棄其專利權。
其次,特斯拉不提起訴訟的前提條件是使用者必須是“善意”或“誠信”的。“Good Faith”在法律制度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抽象、內涵豐富且使用廣泛。如聲明第一段所言,特斯拉此舉是為了促進電動汽車行業的技術發展。任何使用了特斯拉的專利,但有損于這個目的的行為都可能會被認為是“非善意”的。例如利用特斯拉的專利山寨一個特斯拉電動汽車,誤導消費者的選擇;對特斯拉的專利稍作修改向其他使用者收取“保護費”或者用修改后的“專利”給他人進入電動汽車行業制造障礙等等。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聲明的法律約束力有限。其他人(公司)如果真想使用這些專利技術,為了避免誤入“非善意”的解釋范圍,還需要跟特斯拉汽車公司簽訂具體的協議。
再次,即便可以免費使用特斯拉的專利,也未必能輕易實現特斯拉電動汽車的快速充電和一次續航高達425公里的效果。許多分析指出,特斯拉汽車公司未必將所有技術都通過專利的形式予以保護。許多技術,尤其是生產工藝可能是通過“商業秘密”的方式僅為特斯拉汽車公司所有。
最后,馬斯克在聲明中也承認(甚至可以聽出抱怨的意味),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相對于傳統的燃油汽車而言,僅占不到1%。少的可憐乃至可以忽略。一些市場分析人士從聲明中嗅出“無奈的味道”,甚至開始看空特拉斯汽車的股票。不過,這個聲明對特拉斯汽車公司的股價影響極小,其跌幅不到1%。相反,我們可以看到聲明后中國的電動汽車概念股卻是一片普漲。
特拉斯汽車公司是一家極具CEO個人風格的公司,這篇聲明雖然橫空出世,但也并不讓人們太過意外。去年8月份,馬斯克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公開了一份長達57頁,名為“超級環開端(Hyperloop Alpha)”的文件,希望通過開源的方式來建設“超級高速鐵路”。“開源”是硅谷的技術分享文化的精神所在。來自于硅谷,并且將其電動汽車公司總部設在硅谷的馬斯克無疑是“開源”運動的忠實支持者。雖然特拉斯汽車目前風光無限,但其產量相對于其他燃油汽車公司而言,還是相當微不足道的。電動汽車的普及和迅猛發展很難依賴于特拉斯汽車一家公司得以實現。無論是在軟件行業還是汽車行業,都有免費讓他人使用專利的先例。特拉斯汽車公司也許希望通過這一舉措來主導電動汽車行業的一些關鍵的技術標準,讓其他廠商追隨其技術發展路徑,尤其是它采用的電池類型和動力管理方式等。
另外,這篇聲明也許醞釀已久。早在今年2月26日特拉斯汽車公司就宣布,該公司計劃與合作伙伴(目前已確定是松下公司)共同打造巨型工廠(Gigafactory),預期這座電池廠開始投產的第一年(2017年)年底就能將電池組件的每度(KWH)成本減少逾30%;到了2020年產能全開之際,Gigafactory的鋰電池年產量就會超過2013年在全球各地制造的鋰電池總量。如此龐大的產能需要其他電動汽車廠商來消耗,需要他們也采用(起碼是一部分)鋰電池作為其電動汽車的動力來源之一。
馬斯克的聲明贏得了許多股東和特斯拉電動汽車擁有者的掌聲,也讓開源思想的支持者為其大聲叫好,更順應了人們提倡環保的大趨勢。然而,電動汽車技術發展的真正阻力也許不是那些燃油汽車市場份額龐大的廠商、廣建充電站的難度以及現有電池技術的局限,而是全球現有的以石油為主的能源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