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戴蕾 / 福州大學法學院
比較法視域下我國追續權制度的構建
劉寧戴蕾/福州大學法學院
早在1996年中國法律年鑒就有記載,因美術作品糾紛增多而引起了法律界和美術界對美術作品版權保護問題的探討,其中就包括對我國建立追續權制度的思考和討論。現今,國家版權局于《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意見稿》中增加了“追續權”這一概念,但各利益團體對此一直存有爭議。本文從比較法的視角介紹國外的追續權立法概況,對比分析我國實施追續權的立法環境和立法現狀,并就我國追續權制度的建立提出具體建議。
馬克吐溫的小說《他是否還在人間》引發了人們對追續權的思考,小說描述一位叫米勒的畫家創作出一幅作品《晚禱》,可這位年輕的畫家并不出名而且生活一貧如洗,但他發現了美術界的一條“黃金定律”,即畫家的畫作往往生前不值一文死后卻價值飆升,迫于生計的他只好裝死,沒想到自己的作品真的賣出不菲的高價。后來,美術界把這種現象稱作“米勒的悲劇”。故事很簡單,但是卻折射出美術作品版權保護中的現實問題,美術作品的作者能否在作品的轉賣過程中分一杯羹?若不能,創作者的利益是否能得到有效保障?究竟如何平衡美術作品買賣中創作者和轉賣者的利益?本文將嘗試就以上問題做出回答。
(一)追續權的定義及構成要件
追續權的概念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述,德國叫“延續權”、意大利叫“作者對藝術作品超額價款的分享權”、法國叫“追續權”、印度叫“分享原件轉售收益的權利”。此外,不同國家立法對該項權利的適用范圍、主體資格、費用計算方法均存在差異,因此“追續權”在學界并沒有統一的定義。
從我國此次著作權法修改中對追續權的定義來看,其構成要件基本包括:1、權利主體:追續權作為特殊的權利,由于其權利張力較大,為了防止該權利被濫用,著作權法將追續權的主體范圍限縮為作者或者其繼承人、受遺贈人。2、權利客體:著作權的客體紛繁復雜,但并不是所有作品都適合作為追續權的客體。美術、攝影作品等相較于其他作品,在作品傳播過程中復制件的價值遠遠低于原件,且美術、攝影作品的獲酬方式相對比較單一,加之此類作品的原件在交易中價值不斷上漲,其價格往往遠高于首次交易價格,因此美術、攝影作品可以成為追續權的客體。3、權利內容:雖然各國著作權法中有關追續權的內容,細化程度不一,內涵不盡相同,但大致內容相當。即作品的作者在自己的原創作品首次出售后,對作品的每一次轉售交易具有一定比例的獲酬權。4、權利行使的要求:追續權不可放棄、不可轉讓、不可剝奪,這是由權利本身的屬性決定的。在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中,立法者在修改草案中將追續權從著作財產權項下改為單列一條規定,這種改變正是對追續權屬性的一種修正,然而究竟追續權是屬于著作人身權還是著作財產權,法學界一直存有爭議。筆者認為,追續權作為一種特殊的權利,兼具人身屬性和財產屬性,它以財產形式體現了權利人的人格利益,因此,規定追續權不能放棄、不能轉讓,不能剝奪正是題中之意。
(二)追續權的法理依據
從法理學角度分析,一項法律制度的建立必須體現公平正義。追續權帶來的正是我們對于美術作品公平價格的一種思考。公平價格理論本身意味著,合同規定的交換物應有相同的價值,它要求的是一種分配的公正性(實質性的公正),這是亞里士多德傳統的“唯識論的”價值觀念。在美術作品的交易過程中,作者大多處于劣勢,無法與拍賣商平等商討行業規則,只能以相對低價賣出作品,即使作品日后賣出天價也與其無關。追續權制度就是附條件地去平衡前后價格懸殊而帶來的實質性不公正,彰顯了公平正義的法制理念。
從民法學角度分析,追續權制度是對物權的限制和對非常損失規則的適用。民法理論中物權具有對世性,可以對抗權利人以外的所有義務人,排除他人對物的侵害。美術作品上物權與著作權共存,當美術作品原件轉賣后,物權、著作權分屬于不同權利主體,美術作品所有權人對作品享有物權,而著作權仍歸作者所有。就某種程度而言,追續權制度是對物權的一種限制。當美術作品中兩種權利并存產生矛盾時,平衡利益之間的沖突就可以通過追續權制度的建立來實現。除此之外,債法中的非常損失規則也是追續權制度的法理基礎,該規則強調的是債法領域中公平正義對死守契約的突破。作品作為作者人格的外化,使人格利益獲得了一種載體,在表象上與主體發生了分離。美術作品的后續轉售報酬包含作者的人格利益,作品的價值不僅包含創作本身,也包括作者的社會地位、影響力等基于人格而形成的社會因素。在美術作品拍賣過程中,美術作品后續轉賣售價往往比第一次高,從低價到高價甚至天價,這中間的價差對作者而言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非常損失”,若當事人過于嚴守契約可能會造成不公平。因此,如果作者為作品的創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卻僅獲得首次交易的低價,顯然是不合理的,追續權制度的出現可以更好地彌補創作者的損失,維護交易公平。
從著作權法角度分析,追續權制度是權利窮竭理論的一個例外,一種突破。所謂權利窮竭是指知識產權產品第一次合法投放市場后,權利人就喪失了對它進一步流通控制的權利。然而我們必須謹記,著作權法是一部平衡權利人和義務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如果說其他“窮竭”后的著作權客體仍然可以通過相同載體無差別的重現,以實現作者的經濟利益的話,那么由于美術作品具有復制價值低等特點使得其權利難以依此方式實現,而追續權制度正是通過合理的繼續追償彌補了這一缺憾,是對特殊著作權客體的特殊對待。雖然追續權與傳統著作權的立法理念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這并不代表我國的著作權法不能吸收它作為例外制度來平衡特殊著作權客體的利益。
追續權制度雖然沒有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但仍有部分國家早已建立此制度并且運行成熟,除此之外一些國際公約也涉及追續權條款,因此,通過比較分析國外追續權制度的利弊,有選擇的借鑒國外經驗,有利于我國追續權制度的建立。
(一)《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第14條之三款規定:對于藝術作品原作和作家與作曲家的手稿,作者或作者死后由國家法律所授權的人或機構享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在作者第一次轉讓作品之后對作品進行的任何出售分享利益。國際文化和制度交流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逐步深入,在求同存異的理念下,追續權制度逐漸為國際社會所接受。但由于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對追續權的認可程度不同,作為兩大陣營利益博弈的結果,《公約》對于追續權的規定并不是強制性的最低標準保護,而成為了一項供成員國選擇的權利。1992年我國成為《公約》的成員國之一,根據對等原則,我國若不實施追續權也不對國外藝術作品進行追續權保護的話,那么中國藝術品在國外市場的交易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大陸法系國家
1、法國
法國是最早建立追續權制度的國家。歷史上的法國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是藝術家的天堂。伴隨著藝術家的增多,藝術作品尤其是美術作品的增多,美術作品的交易也隨之增加,率先建立追續權制度便順理成章了。1920年法國賦予藝術家對其作品享有2%的轉售提成費,經過后來的發展增至3%。2006年,歐盟頒布了《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關于藝術作品原作作者追續權的2001/84/EC號指令》(以下簡稱《指令》),《指令》對追續權做出了進一步的規定。2006年,法國頒布了《信息社會中的著作權與相鄰權法》,該法的出臺正是為了將歐盟的《指令》轉化成為有效且可操作的國內法。歷史上法國著作權法幾經修改,修改后的法國《知識產權法典》第一部分《文學和藝術產權》第一卷第L.122-8條明確規定:盡管作品原件已經由作者或其權利繼受人轉讓,如果藝術作品市場的專業人員以賣方、買方或者中介人身份介入,平面及立體作品原件的歐盟成員國或歐洲經濟區成員國公民作者,享有追續權,即對任何轉售該作品所得收益有不可剝奪的分享權【1】。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法國的追續權制度比較成熟,不僅對追續權的定義十分明確,而且對追續權的主體范圍、客體、起征條件和例外情形都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和界定。
2、意大利
意大利雖然不是第一個建立追續權的國家,但其追續權制度是最詳盡和具體的。意大利著作權法中專門一節規定了作者對藝術作品超額價款的分享權(即追續權)。意大利著作權法第144條規定:“藝術品作者和手稿作者對由作者轉讓該作品之后發生的任何再次出售的價格,均有獲酬權。前款中的再次出售,是指任何使藝術品市場中的專業者如拍賣行、藝術畫廊或者其他任何藝術家商人以出售者、購買者或者中介人士的身份介入的活動【1】323-325。”相較其他國家,意大利追續權制度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權利客體廣泛。一般的追續權客體僅指美術作品、攝影作品,而意大利的追續權客體則延及拼貼、石版畫、雕塑、掛毯、玻璃作品,以及作者本人的原創作品和其他被認為是原件的藝術作品的樣品等,不僅列舉詳細,而且種類豐富。第二,程序規定完善。意大利行使追續權的集體管理組織是意大利作者和出版者協會(SIAE),在程序上,買賣交易當事人需將轉售提成支付給協會,由協會保管并在日后交付相關權利人。著作權法還規定了出售者、中介人的申報義務、擔保信息義務和協會的通知義務。此外,還對支付報酬時提取傭金的比例、協會代管時限和超出時限無人主張權利的情形進行了詳盡的規定。
3、德國
德國追續權制度源于實施2001年9月27日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通過的《原創藝術著作著作人利益追續權的指令》(2001/84/EG)(ABl.EG Nr.L272 S.32)。德國著作權法第26條規定:如果美術著作的原件被再次讓與并且有藝術商或者拍賣商作為受讓人、讓與人或者中間人參與,讓與人應當將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付給著作人,所得收入,指不含稅款的出售價格【1】152。德國著作權法對于追續權的解釋十分寬泛,這也賦予了法律相對彈性的拓展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德國著作權法賦予了作品作者完整的知情權。權利人可以向藝術商或拍賣商詢問三年內在該藝術商或拍賣商參與下作品買賣的情況,若認為有必要,甚至可以要求其提供讓與人的姓名、住址以及轉讓所得收入的情況。當然,如果藝術商或拍賣商業業已向著作權人支付了應得的價款,則可以拒絕告知讓與人的姓名和住址。
(三)英美法系國家
與大陸法系國家不同,英美法系國家的著作權立法旨在保護權利人的經濟利益,重商主義色彩濃重,相對而言對作者的精神權利重視不足。
1、英國
盡管歐盟的《指令》擲地有聲,但由于英國在歐盟的政治地位比較特殊,加之在英國各方利益的沖突對抗和權利窮竭原則在制度上難以突破,歐盟最終放寬了對英國的施行標準,給予其一段時間作為緩沖,所以直至2006年英國才正式建立了追續權制度。英國《2006年藝術家轉售權法》中規定了英國及歐盟的畫作、攝影及雕塑作品的作者有權就其作品轉售金額取得一定分成,它還具體規定了當作品在拍賣市場拍售的售價超過1,000歐元的,作者就可以從賣價中取得一定比例的報酬。盡管英國的規定不如法國、德國完善和標準,但其對追續權制度建立的讓步使得追續權制度在歐洲得到普遍承認。
2、美國
美國版權法不承認追續權,但在司法實踐中遵循契約自由原則,允許當事人在該立法精神的框架下對美術作品追續權尋求契約上的保護。聯邦國會曾在《視覺藝術家權利法》的法案中嘗試征收轉售提成費,但是最終因為方案實行的可行性較低而以失敗告終。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唯一一個以成文法形式將追續權入法的州,該州規定:純藝術作品一經售出,只要出售活動或其活動主體在加州,那么就要向作品的權利人支付5%的提成費用。有學者預測,該立法是美國追續權制度的初步雛形,而該制度最終將在美國得以實現。但筆者認為,加州僅僅是美國西部沿海的一個州,其產業結構以農業和醫療器械為主,美術作品市場范圍十分有限,成交量在全國不足以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美國作為標準的英美法系國家,全面推行追續權制度還言之尚早。
(四)比較分析
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相比,大陸法系國家著作權法以人為本,重視自然人的權益,而法律經濟價值優先的英美法系國家則與之相反,它更多強調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傳統文化思想和制度建設背景的不同,導致大陸法系國家比英美法系國家的追續權制度規定更加完善、切實可行。在追續權制度設計上,德、法、意等大陸法系國家趨向細化,無論是實體或程序都做了十分細致的規定,使得法律在國內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而英美法系國家雖然保護美術作品版權是肯定的,但對追續權制度總體而言是排斥的。
據此,研究大陸法系國家追續權制度對我國相關制度的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對法、意、德等大陸法系國家具體追續權制度的比較,可以歸納其存在以下幾點顯著區別:1、權利客體范圍不同。意大利追續權的客體包括繪畫、拼貼、素描、版畫、石版畫、雕塑、掛毯、陶瓷、玻璃作品和照片、原始手稿,以及所有作者本人的原創作品和其他被認為是原件的藝術作品的樣品,種類繁多且保護范圍廣。法國追續權客體規定的是作品原件,即由藝術家親自創作的作品,以及由藝術家親自或在其指導下完成的限量版作品。德國追續權客體則僅包括美術著作的原件。2、追續權義務免除的條件不同。法國與意大利對此作出了相同的規定,如果轉售者直接從作者處購得作品,在三年內轉售,且價格不超過10萬歐元,追續權的規定不再適用。德國則規定,參與交易的藝術商或者拍賣商作為受讓人或者中間人,如果所得收入少于400歐元,追續權的義務歸于免除。3、追續權提取比例不同。意大利與德國規定基本相同,轉售收益中支付給權利人部分的比例,所得收入在5萬歐元以內,為4%;所得收入在5萬零1至20萬歐元,為3%;所得收入在20萬零1至35萬歐元,為1%;所得收入在35萬零1至50萬歐元,為0.5%;所得收入超過50萬歐元,為0.25%,該劃分費用區間按比例征收的方法合理且細致,相對成熟和完善。而相比意大利和德國,法國的規定比較簡單,即統一比例為成交額的3%,這種方法雖然不夠細化,但在實際執行中可操作性強。
(一)立法環境
我國擬建立追續權制度從出臺草案至今,國內反響很大,尤其是相關利益主體的呼聲頗高。無論是拍賣行、美術作品作者亦或美術作品職業競買人,新制度的建立必將會對不同主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1、我國拍賣市場的現狀
我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意見稿)將追續權的適用范圍限定在拍賣交易方式,規定只有通過拍賣的方式轉售作品的增值部分才受到追續權制度的規制,這一修改引起了我國拍賣行的一片嘩然。追續權的設立是希望能夠盡量衡平市場利益,但單就利益空間而言我國美術作品的拍賣市場似乎并不像立法者想象的那樣一片繁榮。以2012年春拍為例,拍賣專場181場,較2011年減少37場 ,成交額為97.67億元,同比降幅高達52.38%。據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的數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全國拍賣成交額同比增長 48.3%,但藝術品拍賣成交124.9億元,同比減少8.8%;1—7月全國拍賣行業累計實現成交額超3000億元,藝術品拍賣成交150億元,同比減少11.3%; 1—10月全國拍賣成交額同比增長31.5%,藝術品拍賣成交180.2億元,同比減少9.7%【2】。整體看來,盡管拍賣市場總體趨勢平穩上漲,但藝術品拍賣卻屢呈跌勢。
對于我國擬建立的追續權制度,拍賣行業普遍持抵觸態度,理由大致如下:首先,在開放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美術作品轉售是平等的市場交易行為,畫作拍賣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不能因為美術作品存在潛在的升值空間而將之前的買賣行為定性為顯失公平,這種定性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其次,美術作品的確凝結了作者的智力勞動,但是將畫作投入市場的行為應該視為一種創作投資。毋庸置疑,投資即會存在風險,美術作品可能在市場交易中變得價值連城也可能被貶得一文不值,如果從每次交易差價中都要提成一部分支付給作者,將會導致作者把這種投資風險全部轉嫁到拍賣商或者收藏者的身上,這是十分不合理的。最后,美術作品的增值因素很多,單純的創作雖然是價值獲得的源泉,但這并不能代表全部,拍賣行的營銷行為和經營手段也同樣會使作品在市場流通中得到增值。對于一些尚未成名的藝術家和價值尚未被認可的藝術品,經銷商通過宣傳、炒作等商業化運作手段,引起公眾對這些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關注,同樣可以使公眾認識到作品中的巨大藝術價值而提高藝術品的價格。此外,人們審美趣味的改變、市場需求的變化、作者日后的名望都可能成為影響美術作品價格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將美術作品的價值上漲完全歸功于作者的創作是不合適的。
2、藝術家的呼聲
作為中介的拍賣行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藝術品的拍賣中,拍賣行幾乎占據了“壟斷地位”,相對而言,藝術家在作品交易中普遍處于弱勢,尤其是剛入行的藝術品創作者,在作品買賣中基本是毫無商量余地的“被定價”。藝術家們認為,作品是創作者智慧的結晶,一幅美術作品從構思到成品并不簡單,作畫的技能是通過無數幅畫作的繪制逐漸累積起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就。因此,一幅美術作品的價值在初期完全不能通過交易價格反映出來。作品日后高價賣出,其中差價完全進入交易當事人的口袋,這對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是一種傷害,如果創作者長期處于這種劣勢,會導致很多有潛質的人才對創作喪失信心而流失,從長遠看也不利于美術市場的發展。追續權的建立似乎讓這些藝術家看到了曙光,在追續權制度的保護下,創作者可以通過權利的行使來獲得相應的酬勞,這不僅是一種個人獲酬更是一種行業刺激。因此,追續權的建立對藝術家來說顯得十分必要。
3、對職業競買人的制約
在拍賣交易中,職業競買人也是藝術品拍賣市場收益懸殊的制造者。追續權的設立除了要平衡相關主體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排除職業競買人的妨害。所謂職業競買人是指通過不正當手段進行市場競爭在拍賣交易中惡意炒作的人。他們通常在交易中買入作品后再通過一系列不正當手段對作品進行炒作,如通過反復回購抬高作品價格,進而誤導其他競拍者,令作品價格飆升,從中賺取差價獲利。職業競買人的行為不僅會對拍賣市場造成負面影響,擾亂正常的藝術作品交易,也是對作品本身的不尊重。但若建立了追續權制度,規定每次作品成交后競買人都需支付一筆費用給作者,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惡意交易的成本,達到遏制職業競買行為的目的。當然,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倘若不恰當地引入追續權制度,在職業競買人的推波助瀾下,反而會導致贗品的數量急劇增多從而增加鑒定、評估的成本,一旦拍賣行業的成本增加,更多的買家可能會轉為地下交易,最終造成拍賣業的一片混亂。
(二)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并沒有規定追續權內容,建立追續權制度是在此次著作權法修改中首次被提及。在此次修改中,國家版權局2012年3月發布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一次征求意見稿)中第11條第2款13項規定:追續權,即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作家、作曲家的手稿首次轉讓后,作者或者其繼承人、受遺贈人對該原件或者手稿的每一次轉售享有分享收益的權利,追續權不得轉讓或者放棄。草案公布后根據社會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在2012年7月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二稿)中,追續權被單獨列為第12條并規定美術、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文字、音樂作品的手稿首次轉讓后,作者或者其繼承人、受遺贈人對原件或者手稿的所有人通過拍賣方式轉售該原件或者手稿享有分享收益的權利,該權利不得轉讓或者放棄,其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在2012年10月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中追續權的規定基本承襲了第二稿的規定,但將“分享收益”改為“對增值部分享有收益的權利”,將虧損轉售的情形排除在外,此修改更加彰顯公平。另外,權利限制條件中增加了“不可剝奪”這一條件,總體沒有變化。從修訂草案三稿對追續權條款的規定存在的變化上,我們不難看出立法者對我國追續權制度的具體設計還存在分歧和爭議。
歷史上追續權的建立是為了保障生活貧困的藝術創作者,但今天藝術作品既然能登上拍賣的舞臺就證明藝術家生活水平已不能同日而語。目前我國拍賣市場發展仍不成熟,行業整體依然存在發展無序和管理混亂的弊端,一旦我國著作權法確立了追續權制度,那么與美術作品相關的鑒定、確權、轉售記錄等制度都要相應的配套完善,據此,筆者就我國追續權制度的建立提出如下立法建議:
(一)界定主體范圍
我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意見稿)中規定的追續權的主體是作者或者其繼承人、受遺贈人。筆者認為出于制度整體性考慮應僅列作者或其繼承人為追續權主體。首先,作者本人成為追續權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就繼承人而言,一方面,追續權制度將繼承人納入主體之列是基于權利屬性做出的規定,著作人身權利益是可以受繼承人繼承保護的,而追續權本身就有作者人身權屬性,因此由作者的繼承人繼承這一權利是合理的。另一方面,繼承人作為主體也是為了與追續權的權利時限相吻合。追續權時限不能僅以作者有生之年來計算,理應延及作者去世后若干年,就此而言作者的繼承人成為權利主體則是理所應當的。而對于受遺贈人,筆者認為不應將其納入追續權主體范圍,因為根據我國《繼承法》規定,受遺贈人可以是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公民、集體組織或社會團體,還可以是國家。然集體組織、社會團體或者國家如何行使追續權,必將涉及一系列配套制度,如追續權的登記、行使、費用管理等,因此,我國建立追續權制度初期,適當限縮主體范圍利大于弊。
(二)限制客體范圍
我國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意見稿)中規定的追續權的客體是美術、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文字、音樂作品的手稿。但筆者認為,僅列美術作品原件為追續權的客體更符合我國實際。因為比較美術作品與其他作品,除非是創作者再造,否則美術作品原件,理論上說都是孤本,而攝影作品只要有膠片或電子版底片,即可重新沖洗,與原版無差,同時,美術作品的價值僅在于傳播、收藏原件,而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手稿的價值似乎更側重于將手稿以其他方式傳播,如將文字作品出版發行,供公眾閱讀,將音樂作品出版或者表演發行,供公眾欣賞。基于此,美術作品的特殊性使得其相較于其他作品更加適合成為追續權的客體。
(三)明確行使方式和獲酬計算方法
追續權的行使主要包括初次轉讓和后續轉讓兩種方式,初次轉讓是指不以作品第一次出售或是否有償作為追續權的實現前提,后續轉讓則與之相反。初次轉讓明顯降低了追續權的實施門檻。我國應當采用后續轉讓方式更為合理,這點基本不存爭議。
此外,確定公平合理的獲酬計算方法也十分有必要。從世界范圍看追續權獲酬計算存在三種方法:第一,按每次作品交易的全部金額的一定比例計算;第二,獲酬金額設起收點,以每次作品交易的增值部分按比例計算;第三,除了設置獲酬的起收點,按每次作品交易的增值部分浮動比例計算。筆者認為就我國目前國情看,應當適用第二種。因為第一種的計算方法太過籠統,且可能不盡合理,例如若后續轉讓交易金額比首次成交金額低,則仍然要求交易對象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這對追續權的指向對象而言是極不公平的。第三種計算方法類似于我國稅收的征收方式,其規定非常細致和科學,但對于我國不成熟的市場和行業現狀,可能會提高法律實施成本,因此不太切合實際。第二種方法既設定獲酬的最低起點,又統一設定比例標準,在追續權建立的初期,更具操作性和現實性。
(四)設定保護期限
從我國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來看,著作權法只是對追續權做了一個籠統的界定,并無權利保護期限的實質性細化條款。筆者認為,追續權兼具人身屬性和財產屬性,不能單純的以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方式對其進行無限期保護,這會導致權利的膨脹濫用,顯然是不合理的。相比較而言,財產屬性是追續權的主要屬性,受到美術作品行業規律的影響,美術作品可能在創作人有生之年甚至死后幾十年都不能實現其潛在價值,對于這種不確定性,追續權應類比著作財產權并延長保護期。總體而言,追續權既不能無限期保護也不能僅限于作者終身及其死亡后五十年。鑒于此,我們可借鑒運行成熟的意大利追續權制度,將其設定為70年加以嘗試。
(五)規范行使機構
追續權的行使單靠作者或其繼承人自己,在實踐中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將權利統一授權給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不失為良策。這不僅可以節約經濟成本,也可以實現權利的統一管理、統一付酬和統一維權。依托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來行使追續權幾乎是國際通行的辦法,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還很不完善,要與新制度接軌,必須完善管理規范和提升服務能力。無論是重新設立專門的追續權集體管理組織,還是現有集體管理組織的功能兼并,都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建立公共信息平臺,供追續權相關權利人查詢,及時知曉作品轉售信息以方便其主張合法權利。2、增加集體管理組織的透明度。權利人將自己的權利授權給集體管理組織,就是希望其權利得以有效實現,若相關機構暗箱操作,監守自盜,不僅侵犯了權利人的利益,也有損我國法律的權威和尊嚴。3、完善追續權實現的程序性規定,包括信息披露義務的執行、侵權糾紛的解決機制、費用被提存后無人合法認領的處理等,以程序完善保證實體正義。4、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追續權比例收取費用,建立相應的財賬監管機制和審查機制。
(六)建立登記制度
考慮到通過拍賣行轉售的美術作品,相關交易信息較散戶買賣更容易獲得和管理,此次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意見稿將追續權的對象確定為通過拍賣交易的美術等作品。前述大陸法系國家著作權法,均對拍賣行的交易記錄有明確的規定,不僅規定交易中介需要向版權管理機構申報交易信息,并且在所申報信息不實時要與相關責任人承擔連帶責任。權利人的知情權是保證追續權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相關交易信息沒有登記或者登記不實、不準確,都將導致追續權的落空。因此,我國應當建立完善的作品交易登記制度以保障作者的知情權。
正在進行的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已明確了追續權制度的引入,這不僅是參考借鑒了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經驗,同時也是針對美術等作品的特殊性,完善相關權利人利益保護的制度考量。但無論是立法草案的前后變更,學術界的不同觀點爭論,還是實務界迥異的利益訴求,都對追續權制度在我國的具體架構提出了亟待解決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希望本文對有關追續權制度的思考和分析對我國追續權制度的建立有所裨益。
【1】十二國著作權法翻譯組. 十二國著作權法【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73.
【2】全國拍賣行業管理信息系統【EB/OL】【2014-01-15】. http://pmscjss.mofcom.gov.cn/a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