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0031)
成都市郫縣沱江河兩岸綜合整治探討
劉 倩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0031)
通過對成都市郫縣沱江河進行調研,分析了該區域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生態、業態、形態、文態四個方面入手,提出了對其兩岸的整治策略,以期為該區城市內河整治提供參考。
城市內河,整治策略,可持續發展
“水”對于城市發展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往往是一個城市能否興盛繁榮的命門所在。得水則城存、失水則城亡;水足則城興、水缺則城衰;水美則城榮、水惡則城枯。城市內河是指流經本市鎮規劃區內,依照法律權由市、縣城市內河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管理的河流。城市內河濱河地帶具有極大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往往是城市物質空間優先發展的地域,它的開發和經營對于城市總體發展極為重要。
郫縣作為成都市西部的衛星城,以居住、高新產業、特色休閑旅游、文教、生態保護示范為重點發展職能。而沱江河作為唯一貫穿郫縣中心城區的城市內河,串聯著郫縣的各個主要組團,是郫縣城市發展的脊梁。通過整治沱江河兩岸區域的景觀和城市風貌,對帶動沿線產業、提升城市競爭力、重塑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不斷加快沱江河兩岸建設步伐,進一步摸清沱江河兩岸發展現狀、制約因素,探索一套適宜沱江河兩岸保護和發展的思路。筆者通過實地調查、深入訪談等方式,對沱江河郫縣舊城區段進行了調研,并提出綜合整治、開發管理等方面的建議。
沱江河發源于都江堰,在兩路口鄉兩河口從走馬河分水,呈西北—東南走向,橫貫郫縣城區、高新西區、紅光鎮區和犀浦片區。全長28 km,穿縣境23 km,集雨面積9.5 km2。城區段兩岸多為居住、教育、商業用地。通過對沱江河郫縣舊城區段兩岸的調研,發現現狀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界面封閉,建設無序。筆者對整個沱江河流域舊城區段調研后發現,兩岸除了少數老城區邊緣新建片區按規劃要求退河流藍線建設公共綠地外,其余地塊幾乎緊貼河流建設,形成封閉界面,以致河流無任何景觀可言,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就更無從說起了。例如,濱江花園居住小區,肆意侵占濱河綠地,將公共綠地偷換為小區內部綠地。同時,在對民眾的訪談中也發現,由于老城片區非常缺乏公共開放綠地以供市民休閑娛樂,市民有強烈的訴求在沱江河兩岸開展休息娛樂活動。由此也從側面可以看出沱江河兩岸潛藏極大的開發需求。
2)交通建設不盡完善。沱江河沿岸可達性差,缺乏靜態交通設施。沱江河舊城區沿岸北大街以西區域建有一條雙車道機動車道,但是由于周邊單位缺乏配建停車場,致使濱河路路邊占道停車現象極為嚴重,甚至影響了機動車的通行和安全。而北大街東側區域則既無車行通道也無人行通道,人群很難接近沱江河。因此,沱江河整治中要改善交通環境,減少濱河路的機動車流量和占道停車量,完善濱河交通體系構建,優化濱河車行、步行廊道的景觀觀賞性。
3)水體污染較為嚴重。沱江河東西貫穿整個舊城片區,平均寬度15 m左右,水速平緩,具有良好的生態本底。但是,沱江河水質污染較為嚴重,水體渾濁、部分片區甚至有異味。究其原因:a.環保設施不配套,管網建設不健全,大量雨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至沱江河。據調查,沱江河太清路至南北大道段兩岸50 m范圍內審批雨水管線共1912 m、污水管線共4446 m。b.城鄉居民環保意識不強,沿河居民、商家把河道當作天然垃圾污水處理場,亂扔亂倒現象嚴重。水質的改善是沱江河兩岸景觀整治的基礎,擁有宜人舒爽的水環境才能吸引更多游人。
沱江河兩岸現狀圖見圖1。
針對沱江河兩岸存在的諸多問題,應堅持科學發展觀,結合周邊土地利用、交通組織、建筑形態的規劃設計,在上位規劃的基礎上,按照“四態合一”的發展理念,通過重塑生態、整合業態、美化形態、展現文態四大策略,對沱江河區域進行水資源利用、水污染防治、生態綠化、開發建設、風貌控制等全方位規劃。
1)重塑生態:重塑沱江河片區的生態環境,必須通過全面系統的生態修復。a.保證河流的生態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水質的清潔。要恢復沱江河水質、抓好水污染治理,應從源頭入手,盡快完善沱江河兩岸的基礎市政設施以及建設生態凈水措施,防止污水、垃圾直排入河道,并且加強對沱江河的管理力度,建立明確的獎罰機制。b.恢復沿河兩岸各種自然生態風貌,保護及恢復片區的生物多樣性,修復破碎生境。建議重塑獨具特色的綠色生態通廊,并保證廊道的通暢性和連續性。在廊道內物種選擇上盡量采用本地物種,使沱江河沿岸成為郫縣特色植物景觀的展示窗口。c.恢復濱水空間的生態活力。充分考慮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動需求及環境感受,以“綠地”和“水”作為空間基質,構成景觀開敞的親水性人文活動空間,為市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和富有情趣的水邊環境。
2)整合業態:沱江河景觀整治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堅持“精明增長”的開發理念,對沱江河兩岸業態進行整合。首先,在濱河一線,以公共空間為主,并通過政府主導建設連貫的沿河游覽路徑。同時,允許在不減少綠量的前提下,適量配建商業、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服務于周邊居民與游人。這就要求充分利用綠地地下空間,將與綠化爭地的業態、設施盡量向綠地下部空間轉移。其次,通過整治沱江河,將環境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帶動周邊地區商業、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城市的內河整治可使周邊房價提高6%~15%。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濱河地區已有的各類資源,結合城市的發展需求,將沱江河沿岸打造為集休閑、娛樂、文化展示功能的立體化、復合化的功能板塊。

圖1 沱江河兩岸現狀圖
3)美化形態:沱江河沿線將成為城市重要的景觀帶,是展示城市形象的核心舞臺,因此濱河建筑的風貌控制尤為重要。a.要控制濱水建筑的開發強度,通過對容積率、建筑高度、建筑面寬等指標的規定,平衡沿線片區的建設容量。既能使整體開發強度維持的合理水平,又能給人以舒適、開放、宜人的視覺感受。b.要控制濱水區建筑風格,對建筑色彩、建筑布局形式、與濱水空間互動方式等統一確定,既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濱河城市形態,又與郫縣整體城市風貌保持協調。同時,沱江河濱水空間應形成濱河綠地、城市公園、濕地景觀、街頭游園、水景公園等多樣化的城市綠化開敞空間,豐富沱江河沿岸的景觀形態。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郫縣作為川西傳統城鎮,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尤其體現在空間布局、建筑形態上。因此,沱江河兩岸在形象塑造上應予以考慮傳統風格與現代風貌的互融。
4)展現文態:郫縣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獨特的地域文化,但是在城市物質空間建設中體現較少。沱江河作為郫縣的母親河,在建設中應充分體現郫縣獨有的地域文化。建議依托沱江河資源現狀,結合郫縣歷史文脈與城區的人文背景,通過規劃管控,把歷史文化融入整體景觀設計中,塑造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濱河景觀,將濱水區打造成為展現歷史的文化長廊。除此之外,在濱河景觀帶的打造中,應使沱江河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融入到郫縣的城市發展中,與城市有機生長。
城市內河是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如何利用好這筆財富,協調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探索現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未來城市規劃研究的重點之一。內河整治不僅要尊重自然資源的生態本性,還要協調城市經濟建設、提升城市形象、融合城市文化,才能實現其可持續開發利用。本文只是針對沱江河提出了相關的整治策略,望對沱江河兩岸整治提供參考。
[1]鄭 琪.城市濱河地帶的可持續開發[J].四川建筑,2013(3):8
[2]黃恩晶,萬 婷,陳 雷.城市內河整治規劃策略探討[J].山西建筑,2010,36(34):359-360.
[3]霍 博,尚曉茜.失落的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再生探討——以漢口集家嘴碼頭濱水公共空間為例[J].華中建筑,2006(7):2.
[4]吳俊勤,何 梅.城市濱水空間規劃模式探析[J].城市規劃,1998(6):2.
Inquiry on comprehensive river control with Tuojiang river in Pi county of Chengdu city
LIU Qia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Chengdu 610031,China)
Through surveying Tuojiang river in Pi county of Chengdu city,the paper analyzes its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Starting from four aspects of ecology,industry,morphology and culture,it puts forwar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ies,with a view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control the river.
internal city river,control strate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U984.113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4.13.005
1009-6825(2014)13-0003-02
2014-02-20
劉 倩(1988-),女,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