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凡

拋親棄友,
美女老板攜巨款逃往安哥拉
在外人看來,浙江永康百舸進出口公司的美女老板俞優靜,不但多金而且頗具親和力。然而,2014年2月,在拿到銀行的3000萬元貸款后,俞優靜突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據未經證實的傳言稱,她逃往了安哥拉。
沒有人愿意相信這名謙和的女老板會玩消失,甚至很多人找不出她消失的理由是什么。因為百舸公司在永康外貿行業的影響力一直很大,正如其名:百舸爭流,奮勇前進。2007年以來百舸公司的外貿出口額一直排名永康市前列,被金華市政府評為外貿出口優勝單位;2011年自營出口超5000萬美金,名列金華地區自營出口企業前30位、永康市流通企業第3位;2012年業務繼續增長,自營出口額超億美元。
除了“百舸”日益增強的社會影響力,俞優靜自身的親和力也是眾多企業主選擇愿意將錢借給她的原因。俞優靜曾經講過自己的工作心得:做客戶就是做朋友。與客戶之間不該只是禮節性地交往,在對方遇到困難時,也要給予幫助。2011年,很多客戶由于資金緊張,貨款不能及時到位,百舸在資金方面給了這些老客戶很大的支持。客戶的信任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了。
百舸既有了名氣又有了一定的信譽度,漸漸地,永康這個聞名國內外的中國五金之都被百舸添上了一抹亮色。越來越多的五金企業主開始選擇和百舸合作,他們通過百舸進出口貨物,并拿到返稅。即使拿到了進出口牌照,一些企業主也不想自己做。一開始他們的工廠規模很小,相當于SOHO(家居辦公),如果自己做進出口,至少需要幾個專業人員,而把這塊業務交給進出口公司,對剛起步的微小企業是最好的選擇。憑借著這樣的想法,他們和百舸成了合作伙伴。
俞優靜對客戶像“朋友”一樣,對員工則像“親人”般,俞優靜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知人善任。有時候,俞優靜還充當員工的理財顧問。有一對來自安徽的年輕夫妻,是公司的業務員,在俞優靜的幫助下,利用攢下來的存款做了一些投資,還在永康買了房子,準備安家落戶。
俞優靜這樣“知人善任”得到的回報是,員工們紛紛將自己的積蓄投放到百舸,甚至還有員工借給了俞優靜50萬。除了個人、銀行外,也有工廠為她進行擔保。其中最大的工廠應屬浙江奧銳工貿公司,曾幫俞優靜及百舸進行銀行擔保貸款和個人借貸7000萬元,單純銀行擔保的資金就達到5700萬。
“還不是沖著她的名頭去的,誰不想多賺點錢呢?”一位擔保人的話言中了這些員工和民間擔保人們內心的想法。“銀行給我們的利息太低了,但俞優靜有時候會給到幾角錢。”
無論這些“朋友”或“親人”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么,美女老板俞優靜最終還是無情地拋棄了他們,獨自跑路,除了離開前給永康的親戚留了張紙條,說在國外掙到了錢,家人的錢都會還上之類的話外,對其他人沒有任何交代。
俞優靜這一跑,牽涉到的可不止53家中小微企業主2000多萬的利益,還包括前后從5家銀行得到的近1.5億元的貸款。這些貸款,部分是俞優靜名下資產做抵押,也有部分是信用貸款,擔保機構是俞優靜娘家的企業,名為永康佳利電器有限公司。隨后,俞優靜娘家的永康佳利電器有限公司被債主哄搶。
3月1日,永康街頭,細雨霏霏。行人稀少的街頭車來車往,氣氛顯得有些陰沉。似乎為那些因俞優靜跑路而焦頭爛額的企業主在憂傷。
能力非凡,
或成銀行寵兒
身家上億的大老板跑路前果真就沒有一絲的征兆嗎?有人說,就在1月份她還在還貸、轉貸、支付利息,一切如舊運行,誰也沒有看出什么異常。但事發之后,不少人回想案發前俞優靜的種種動作,似乎又能從中尋得一些蛛絲馬跡。
開了一家電動工具廠的李明,曾經在1月25日之前給俞優靜打過電話,希望她能夠支付貨款。以前百舸支付貨款和退稅都比較及時,可是今年過年前就出現了拖延的情況。俞優靜告訴李明:“我剛幫別人拿了一塊地,資金比較緊張,不過一家銀行的貸款馬上就要下來了,到時候就付款。”但最終李明沒有等到那筆貨款,不少企業主都有與李明同樣的遭遇。公司的員工也回憶道:“俞優靜在年前更換了公司的電腦硬盤,問她為什么要換,她說是為了應付稅務部門的檢查,其實那時俞優靜就有了跑路的打算。”
俞優靜瞞天過海,不但對自己的員工和客戶施了障眼法,就連銀行都被她騙得團團轉。五家涉事銀行各貸給她3000萬,共計1.5億。那么,俞優靜到底是如何獲得這一筆筆銀行貸款,成為銀行寵兒的?
原來,俞優靜在永康當地算是風云人物,也曾是某刊物的封面人物,頗有經營美譽。再加上公司有著龐大的現金流,自然成了各大銀行爭取的優質客戶。
俞優靜掌舵的百舸,賬面現金流自然是誘人的,但銀行或許并不清楚,其實際現金流由數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國際貿易代理商戶的資金構成。事實上,百舸涉及的資金主要有三大塊:銀行貸款、民間借款、外貿業務發生的款項。
“做進出口并不需要找銀行貸這么多款,并通過擔保公司和民間借貸借這么多錢。俞優靜肯定在做其他的投資,并且投資并不順利,最終導致其資金鏈斷裂。”圈內有人這樣猜測。也有人說,俞優靜及家人因為賭博輸錢了跑路,但公安部門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
不管傳聞有多么離奇古怪,俞優靜對永康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卷款事件的發生,引發了當地的國際貿易及金融業態的震蕩,甚至由此會給永康帶來一場信任危機。
不少企業主被銀行約談詢問錢有沒有被百舸卷走,企業資金鏈的狀況如何;一些小微企業主,眼見境外貨款打進百舸的賬戶,可就是無法提取;不少小微企業主面臨的更大問題是,有些合同能否履行下去。
馬華去年剛剛離開合作伙伴單干,誰知道剛剛投入資金,就被俞優靜卷走40多萬元。“已經簽下的合同,可能無法履行下去,即使履行下去也要貼不少錢。”更讓馬華郁悶的是,一些供貨商聽說企業主們被卷款,因害怕無法收回資金,要求現金交易,甚至上漲原料價格。
像馬華這樣的小工廠老板不少,這些公司資金鏈斷裂,生產無法繼續,可能面臨倒閉。
俞優靜出逃帶來的惡劣影響遠不止這些,一些企業實在無法履行合同,國外客戶收不到貨。有些工廠已經發貨的訂單,國外客戶可能因提單丟失無法提貨,國外客戶很有可能因無法提貨而起訴,進而引發國際事務。
“涉及的企業數十家,可能會影響到幾百個客戶,以后誰還敢和永康人做生意?”馬華說,在俞優靜卷走的巨額款中包括許多銀行貸款、民間借款。為她做了銀行巨額擔保的企業因為銀行擔保責任很有可能也會跑路,殃及更多的企業,由此產生的多米諾效應會對永康經濟造成非常巨大的沖擊。
好強成嗜,
或為跑路埋伏筆
俞優靜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竟然有這么大的能量,攪得永康人心惶惶,她的發家史也引起了眾人的關注。
1974年,俞優靜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是家中的長女。“我的性格隨我母親,要強。”俞優靜曾這樣總結自己的性格。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一路走來,俞優靜的選擇與她的個性密切相關。
1998年,倔強的她沒有去母親開辦的廠里工作,而是做了一名普通的保險推銷員。雖然做保險推銷員只有一年多時間,但那段經歷卻教會了她很多東西。俞優靜認為推銷產品就是推銷自己。這似乎為她在之后創業路上展現出的非凡的社交能力打下了基礎。
2000年,俞優靜第一次創業,只有10萬元資金,但她卻看中了需要巨大成本投資的汽車銷售行業。當時,光注冊資金就要200萬元,除了母親支持的40萬元,其余的資金都是四處借來的。那時,整個永康的汽車保有量還是很少的,汽車銷售行業擁有巨大的市場,而汽車銷售公司卻不多。俞優靜堅信,自己的眼光不會錯。她非凡的融資能力此時也開始嶄露頭角。
剛開始,由于資金不足,去4S店提車時,只能付訂金,把車放到店里擺著,等車賣掉后,才能把其余的錢付給4S店。那時,公司只有六七名員工,但一年也能賣出幾百輛車。
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對于家里支持創業的40萬元,公司剛走上正軌,俞優靜就堅持要支付利息。
做了4年的汽車銷售,開始真正了解這個行業,手上的客戶也越來越多,可俞優靜又有了別的顧慮。除非是做成4S店,否則小規模的汽車銷售,是沒什么前途的。
但是,按照俞優靜當時的資金實力,想要開一家汽車4S店,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一次偶然的機會,俞優靜結識了一位在香港某公司負責產品采購的朋友。“未來外貿行業一定很有前途。”正在為轉型發愁的俞優靜聽到朋友一席話,豁然開朗。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俞優靜堅定了放棄汽車銷售、轉行搞外貿的想法。“你太沖動了!做外貿一定會失敗的!”當她把自己的這個想法告訴丈夫時,卻遭到了丈夫的強烈反對。
既然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不能從汽車銷售公司抽調資金,不服輸的俞優靜就從朋友那里借來了150萬元。自己認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并且還要做好。俞優靜又一次展現了自己要強的個性。
于是,俞優靜成立了浙江百舸進出口有限公司,專營進出口代理及進口各種原材料、木材、紅酒、食品、農副產品等。最初的百舸只有3名員工,一個是單證員,一個是財務,還有一個就是俞優靜自己,而客戶也只有一位,就是那位建議自己轉行做外貿的香港朋友。后來的百舸,不包括簽單的業務員,還有20多名員工。
看著百舸逐漸壯大,俞優靜心里很享受。同時,快速增長的業績也在喂食著她擴張的野心。
可是,就在百舸的發展如日中天,老板俞優靜“跑路”了。一葉知秋,俞優靜“跑路”現象不再是單一的問題。我們看到,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很多問題容易被掩蓋,而經濟進入下區間,積累的矛盾就容易“迸發”。應該說,中國金融業到了需要全面體檢的時候了。
編后
近3年來,美女老板“跑路”事件頻頻發生,款項巨大的有近19起。在她們“跑路”的背后是否隱藏著相似的問題?
漂亮、能說會道、有親和力,是這些美女老板們身上的共同點,有人戲稱:這是“以色劫財”。喜歡挑戰、要強、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這是她們普遍的性格特征。同時,令她們“跑路”的原因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資金鏈的斷裂。
俞優靜的出逃是否與資金鏈的斷裂有關,雖然我們還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但“出逃”本身就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
企業老板因資金鏈斷裂“跑路”,這無疑是一種拙劣的敗信、敗德行為,但同時也給人們很多警示:不少人都有暴富心理,覺得做企業就要做大,盲目擴張,四方借貸,自有資金量卻很小,一旦企業創造不出高收益去償還債務,就很容易導致崩潰;另一方面人們感覺把錢存銀行,利息太低,所以千方百計尋找更多的投資渠道,放貸給私人企業主就是途徑之一。但往往放貸人與借貸人之間的信任度極低,有點風吹草動,債權人就會來催債,資金鏈容易崩壞。而且,要債的方式也不一定正規,這也是資金鏈斷裂后老板們“跑路”的原因,因為不安全。跑路的例子越多,大家相互之間的信任就越少,這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但如果企業破產能夠得到保護,公司破產法契合市場邏輯,且具有可操作性;民間借貸更加規范化、陽光化;銀行也能從更大的程度上滿足借貸人的要求,相信“跑路”事件必會大大減少。
(責編/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