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3年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ICU,當年的SARS讓更多的人認識了ICU,也讓ICU從幕后走到了臺前。
ICU的學名是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收治的病人主要是一些在普通病房中沒辦法救治,同時病情十分危重的病人,因而,救治任務非常艱巨。在這條醫療救治前線沖鋒了18年的浙江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蔡國龍,每天面對重癥病人,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和仁心厚愛拯救生命。
1991年,溫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出身的他進入浙江醫院心內科。在該領域小有成就后,他不畏艱難,在5年后選擇了ICU。
從某種意義上說,ICU是重癥病人能否生存下來的最后一道防線,是一家醫院整體醫療水平的體現。這幾年,重癥醫學得到了飛速發展,浙江醫院重癥醫學科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整體實力有明顯的提升,是衛計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國際、國內均有一定的地位。這一點,蔡國龍2006年在德國洪堡大學重癥醫學科做訪問學者期間深有體會。
“ICU的收治范圍包括急性、可逆、已經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存在各種高危因素,具有潛在生命危險,經過ICU嚴密的監護和隨時有效治療可能減少死亡風險的患者以及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礎上,出現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等情況。”蔡國龍解釋說,“ICU是一門交叉學科,各科室的專家都匯集在一起,對病情的監控與治療肯定起到與普通科室不一樣的作用。”因而,對醫生的醫術及整體醫療技術要求很高。
近年來,蔡國龍主持與參與國家級、衛生部行業基金、省級等多個科研項目。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及省重大科技創新團隊的核心成員及后備學科帶頭人,他致力于重癥醫學的臨床,年診治重癥患者300余例,搶救成功率達90%,降低了重癥患者死亡率、減少ICU住院時間;作為浙江省重癥醫學質控中心副主任,他參與制定多項質控措施,積極組織實施重癥醫學的臨床規范建設與管理。同時,他組織開展了多項國內多中心研究,研究結果獲得國內、國際同行的認可,其中“危重病膿毒血癥患者的液體復蘇治療-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在28屆布路塞爾國際危重病與急診年會上公布研究結果,獲得Poster Award獎,研究結果被2012國際SSC指南——《嚴重感染/感染性休克治療指南》引用,收獲了浙江省科技獎二等獎的榮譽。針對浙江醫院ICU中老年重癥患者相對較多的實際情況,蔡國龍重點圍繞老年重癥病人整體搶救特點,制定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較強的老年重癥病人的整體搶救流程。
基礎研究推動臨床實踐。蔡國龍積極開展重癥醫學的基礎研究,發表論文近20余篇、參編著作6部、軟件著作權2項,多項研究已經轉化為臨床實踐。2012年,憑借高超的醫術,蔡國龍被列入浙江省“衛生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和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培養對象。這對他來說是鞭策鼓勵,更是開始的新的起點。對未來五年,他立下自己的科研目標方向。
一、因為嚴重膿毒癥/膿毒癥性休克病情復雜,死亡率高,早期干預是改善預后的關鍵。目前,國外均缺乏系統性的早期預警手段。計劃開展并建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早期預警體系研究。
二、評估和推廣重癥患者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擬引用Nicom無創心排監測技術,應用直腿抬高試驗功能評估重癥患者的液體反應性,指導患者血流動力學監測及容量管理,評估NICOM引導的直腿抬高試驗評估重癥患者液體反應性的價值。
三、膿毒癥(Sepsis)是目前ICU 中的首要死亡原因,也是當代重癥醫學面臨的主要焦點及難點,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亟需尋找新的治療與預防方法。計劃開展多項基礎科研,以期闡明膿毒癥的發病機制,為膿毒癥的治療奠定基礎。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當ICU日漸為公眾所托付,當生命從死神手中被挽救,無數像蔡國龍一樣的默默無聞的醫生也從幕后,逐漸被大家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