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 介紹水稻抽穗結實對溫濕度的要求,分析高溫天氣對水稻抽穗揚花結實的影響,提出啟動水稻品種抗逆性鑒定、完善水稻品種退出機制、加強水稻抗性育種攻關等八條建議。
關鍵詞 高溫;水稻;結實;對策;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311;S511 " 文獻標識碼:C "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31-020-0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1201.1722.008.html " 網絡出版時間:2014/12/1 17:22:09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2.94億hm2,稻谷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44%。近年來受全球天氣變化無常(熱效應)的影響,常常出現異常的高溫、干旱、低溫、陰雨天氣,對正處于孕穗期或抽穗揚花階段的部分水稻品種造成危害,引起結實率下降,造成嚴重減產。水稻產量是否穩定,極大地影響著重慶市乃至全國糧食安全。
1 水稻抽穗結實對溫濕度的要求
1.1 水稻抽穗結實對溫度的要求
水稻是喜溫作物。幼穗分化發育最適溫度30℃左右,秈稻臨界低溫是15℃,臨界高溫是42℃;開花最適溫度24~29℃,溫度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開花結實,秈稻最低臨界溫度是日均20~23℃,短期臨界最高溫度是35℃,長期臨界溫度是日均30℃。
1.2 水稻開花結實對濕度的要求
據研究,水稻開花結實期間的適宜濕度為70%~80%。穗層濕度小于70%,說明此時遭受到高溫伏旱少雨天氣的危害。田間缺水加重了高溫傷害,影響花粉和花柱活力導致空殼;影響正常灌漿結實,造成穗部谷粒營養供應不良,導致子房或胚乳停止發育而形成空秕粒。水稻開花期間穗層濕度若長時間大于80%,此時正遇陰雨天氣的危害,花藥不易爆裂,花粉不能散出,致使沒有花粉進入子房授精結實而形成空殼。
2 高溫天氣對水稻抽穗揚花結實的影響
2.1 高溫天氣對水稻抽穗揚花結實的影響
水稻幼穗發育和抽穗揚花期間,需要一定的適宜溫度才能正常結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結實或不能結實。水稻在抽穗開花時受到高溫影響,影響花粉發育和花藥開裂造成花粉在柱頭上不能萌發,阻礙花粉管的伸長,最終表現為結實差、產量低。水稻高溫熱害的氣象指標是指在水稻抽穗揚花期日平均氣溫大于或高于30℃且連續3 d以上。已有研究表明,30℃的溫度處理可引起明顯傷害,高于35℃有可能出現大量空秕粒,38℃則不能形成實粒。
2003年7月15日至8月10日重慶市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持續達30℃以上,最高達32.9℃,日最高氣溫均超過35℃,8月上旬日最高氣溫持續高達40℃以上,同期抽穗揚花的1季中稻結實率普遍受到影響,一般田塊結實率50%左右,少數田塊結實率不足20%。
2006年,重慶市永川區7月5—20日,日平均氣溫28.0~31.8℃,比歷年高1.4~44℃,日最高氣溫除18日(33.2℃)外均超過35℃以上,日最高氣溫均在37℃左右,且持續時間較長,川香稻號平均結實率45.31%,Ⅱ優416平均結實率45.82%,宜香9303平均結實率58.72%,這3個品種的結實率均比正常年份有大幅度下降。
2.2 水稻品種本身耐抗高溫性遺傳差異對結實的影響
水稻耐高溫性存在基因型差異,不同的水稻品種,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其生理形態不同,并表現在抗高溫伏旱能力不一致導致結實率的差異,表現為抽穗前雌雄器容發育不全,不能完成受精過程而成空殼;抽穗揚花期內,雌雄器官不協調,不能授粉而形成空殼。已有研究表明,品種間抗耐高溫能力有顯著差異。
汕優669在日最高溫度37℃以下,結實率為87.36%,日最高溫度37℃以上,結實率為78.78%,結實率下降8.5%,減幅為9.8%。汕優699在高溫條件下仍保持較高的結實率,穩定性好,抗耐高溫能力強。Ⅱ優明86日最高溫度37℃以下,結實率86.79%,日最高溫度37℃以上,結實率59.20%,結實率下降27.59%,減幅高達31.80%,Ⅱ優明86在高溫條件下結實率大幅度下降,穩產性差,抗耐高溫能力差。
3 提高水稻抗高溫能力的對策
3.1 啟動水稻品種抗逆性鑒定
目前農業生產中推廣使用的水稻品種因受資金、設備和技術等條件限制,均未進行抗(耐)熱、冷、旱害能力的鑒定試驗。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建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立即啟動水稻品種抗逆性鑒定項目,增加資金投入,在即將審定和推廣使用的水稻品種中,篩選出抗逆性強的水稻品種,提高農業生產的安全。
3.2 完善水稻品種退出機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作物種子法》,目前在執行“對生產使用過程中出現不可克服缺陷的品種依法按程序停止使用”這一規定缺乏可量化的標準,在執行中可左可右。例如,2006年在重慶市高溫伏旱天氣條件下大面積減產的宜香優9303、Ⅱ優416、川香稻5號等3個品種,2007年仍在重慶市海拔450 m以下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建議立法機關和省級種子管理主管部門必須盡快完善可量化的品種退出機制。
3.3 加強水稻抗性育種攻關
依據國、省兩級水稻品種審定的標準,廣大育種工作者對水稻品種的判斷標準主要是高產、優質、較抗病,但對其高溫熱害,陰雨冷害研究較少,建議科技管理部門應牽頭組織廣大育種、推廣部門的科技工作者加大對水稻品種抗逆性育、引攻關,育成或篩選出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穩產等優點的品種,加快水稻品種區域化布局,為農業生產服務。
3.4 選擇抗耐(避)高溫干旱的穩產型水稻品種
重慶市轄區內海拔600 m以下地區應重點選擇抗耐(避)高溫、干旱的水稻品種。近幾年經過重慶市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高溫伏旱天氣,并在生產上一貫表現較好的品種,有Q優系列,渝優系列,西農優系列、中優9801、K優88、協優57等水稻品種。避免選擇川香系列、宜香優系列、Ⅱ優系列、151系列、746系列等耐(避)高溫干旱能力較差、生育期比汕優63長5 d左右的雜交水稻品種,這些品種在高溫伏旱天氣時容易引起大面積結實率低而導致減產。
3.5 采用旱育秧方法適時早播
重慶市海拔350 m以下地區在3月5日前播種,海拔350~450 m地區3月10日前播種,450~600 m地區3月15日前播種。各地應選擇當地氣候持續3 d穩定通過12℃的睛天及時播種。450~600 m地區最遲必須在3月25日前播種。旱育秧可以提高秧苗素質,縮短返青期,比水育秧提早抽穗2~3 d。
3.6 重底早追,配方施肥
重施底肥能夠促進分蘗提早發生,減少后期葉片含氮量加快生育進程,增加后期耐旱和抗高溫能力。底肥每667 m2用尿素15 kg、過磷酸鈣40 kg、氯化鉀7.5 kg。移栽后7~10 d,每667 m2用尿素7 kg做追肥。移栽后15 d,每667 m2用氯化鉀7 kg作穗粒肥,沙壤土加4 kg尿素,沙土加7.5 kg尿素。
3.7 中苗栽插
移栽時要求秧齡在40 d內,葉齡5.5葉左右。海拔450 m以下地區每667 m2栽8000~10000窩,海拔450~600 m地區每667 m2栽10000~12000窩,每窩栽2粒谷苗。肥田和陰蔽較重、通風不好的田塊宜偏稀,瘦田和向陽、通風好的田塊宜偏密。
3.8 控苗與蓄水防旱結合
海拔450 m以下地區,在有水源保證的前提下,可在5月25日至6月6日排水曬田,提高后期抗旱能力。6月中、下旬,根據天氣預報及時整治田埂,加高田埂的排水口,以便蓄集梅雨結束之前的2次降雨,確保7月5至20日水稻安全抽穗揚花。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