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楊梅引種、大苗移植等的實踐經驗,從“建園及移植前準備,苗木選擇及運輸,苗木定植,定植后管理”等方面總結重慶地區楊梅大苗移植關鍵技術。
關鍵詞 楊梅;大苗移栽;重慶地區
中圖分類號:S667.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8-021-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1112.1741.039.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11/12 17:14
楊梅為原產于我國的特色水果,其果實色澤鮮艷、風味濃郁、香甜可口,還具有生津止渴、消食解暑等保健功能。楊梅樹屬常綠喬木,其適應性強、耐貧瘠,是一種優良的綠化樹種。中國楊梅主要分布在北緯20°~31°的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重慶及四川等地,其中浙江省楊梅栽培面積和產量居全國第一[1]。重慶市楊梅的商業化栽培始于本世紀初,十年來重慶市楊梅產業從無到有,至2012年栽培面積達4000 hm2以上,主要分布在渝北、涪陵、萬州、江津等區(縣),主栽品種以東魁和荸薺為主[2]。楊梅樹具有結果較晚等特性,一般4~5年開始掛果,8年進入盛果期,重慶地區近年來栽培面積擴大很快,但已投產面積較少,2011年為160 hm2,投產率不到4.2%。大樹移植與幼苗移栽相比,具有樹形成形快、掛果早等特點,但大樹移植同時也存在管護難度大、成活率較低等問題[3]。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從2008年開始進行楊梅的引種及栽培研究,開展了引進優良品種、容器苗繁育、病蟲害防治等研究工作。2013年初開始實施示范園建設,從浙江臺州引進楊梅大苗,主要來源于表現良好、品種純正的山地楊梅園,品種為東魁楊梅,樹齡5~8年,經移植前修剪后樹高1.0~1.5 m,冠幅(1.2~1.5 m)×(1.2~1.5 m);移植時間從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共移植楊梅大苗800株以上,截至2014年8月,楊梅移植成活率在80%以上。筆者結合楊梅引種、大苗移植等的實踐經驗,將重慶地區楊梅大苗移植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1移植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1.1苗木原因
苗木不合格,或者挖掘、運輸不當為大苗移植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苗木根系不發達,挖掘過程對根系損傷太大,運輸過程中土球散裂,起苗到栽植之間時間過長等因素。
1.2栽植原因
栽植造成苗木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栽植時間不當、栽植技術不到位。重慶地區夏季高溫多濕,如在4—10月間移植大苗,易造成成活率較低;栽植時土壤與根系沒有緊密接觸,栽植工作不細致也容易造成移植后苗木死亡。
1.3栽植后管護不當
新移植大苗樹勢弱,抗干旱、抗高溫能力不強,如栽植后沒有及時做好抗旱和防曬工作,也會造成大苗死亡;此外,園地排水不暢引起的積水也會引起大苗死亡。
2建園及移植前準備
園地的選址及栽培規劃對移植楊梅大苗今后的生產有著長遠的影響。根據不同品種不同的適宜栽培地,可在低海拔及低丘緩坡區種植早熟品種,海拔較高地區種植晚熟品種。楊梅栽培最適宜地要求選擇海拔500 m以下、坡度5°~30°的山坡地或丘陵地,土層深厚,pH值為4~6的沙質紅壤或者黃壤適宜栽培楊梅。
移植前應根據坡度情況開梯田或魚鱗坑并挖好定植穴,坡度10°以上的需進行土地整理,開挖深0.6~0.8 m、直徑0.8~1.0 m的定植穴,分開放置表土及底土,并在穴底施入基肥,先將 5 kg腐熟餅肥與表土拌勻填至穴深一半處,再將5 kg腐熟的欄肥與表土拌勻填至高出地面。
3苗木選擇及運輸
3.1苗木選擇及準備
楊梅大苗移植一般選擇樹齡5~8年生、干徑5~10 cm、原樹高度2.5 m左右的苗木。挖樹頭年秋天進行斷根挖泥球溝,提高移植成活率。苗木挖掘前進行合理修剪,根據樹形需要控制樹冠高度,以方便運輸,減少水分及養分的消耗,一般控制樹冠在1.5 m以內,剪除過密及位置不當的枝梢,短截過長的枝條,剪去當年抽發的全部新梢,去除約一半的葉片(保留葉柄,勿用手直接拉除葉片以免傷及枝條),具體根據樹勢及枝葉量的多少來定,樹勢強、枝葉量多的多剪,反之少剪。
3.2苗木挖掘與運輸
楊梅樹移植要求隨挖隨栽,如天氣干燥,在挖掘前1 d需澆水以防止泥球開裂、減少根系損傷。挖樹時根據樹大小留泥球,一般土球直徑為樹苗干徑的6~8倍,先根據樹大小沿樹周圍挖環形溝,深約0.5 m,切斷過長根系后向內帶泥球挖出植株。挖掘時注意保護大根,包扎時用粗草繩繞根頸縛扎,大根可適當留長并對挖傷根修剪。大樹運輸過程中要避免轉運、防止大的震動,以避免泥球散裂,長時間運輸盡量避免太陽暴曬,注意保濕,可用遮陽網遮蓋并噴施蒸騰抑制劑。
4 苗木定植
4.1移植時期
楊梅大苗移植一般在秋季和春季進行,在有凍害發生的地區移植,一般選擇春季移植,時間為萌芽前的2—3月。在重慶地區秋季移植為11月。移栽最好選擇陰天或者細雨天進行。
4.2栽植方法
先將定植穴按移植大苗土球大小準備好,將帶土球的楊梅大苗放置于穴內,扶正樹干并按位置梳理好大根,在裸露根和根的斷截面用0.1%的生根粉黃泥漿溶液蘸根,以促進生根。扶直樹干后填入表土,分層踏實使填土與土球間不留空隙,將表土填至略高于土球。栽植好后澆透水,使根、土密切接觸,再在樹盤用廢棄草袋等物覆蓋以保持根部濕潤。定植完成后,對樹冠進行一次全面的噴水以保持濕潤。
5定植后管理
楊梅大苗移植后,由于其根系和樹冠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生長受到影響,樹勢在短期內處于衰弱狀態,需要做好相應管理措施,縮短緩苗時間,保證移植成活。
5.1遮蔭及覆蓋
楊梅喜陰涼濕潤環境,忌長時期烈日暴曬和高溫干旱。新移植大苗要及時遮蔭,特別是7—9月,要保證用遮陽網遮蔭,防止烈日暴曬造成干旱致死,10月后及時除去遮陽網。7月份后進行園地覆蓋,以降低地溫保持土壤濕度,可用果園套種作物及拔除的雜草、稻草等進行覆蓋,覆蓋范圍為定植穴范圍,覆蓋厚度為5 cm以上。
5.2水分管理
定植后7 d內每天早晚對樹冠葉片噴水。定植完畢澆完定根水以后,根據“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澆水。7—9月高溫季節及時檢查根部覆蓋物及土壤干濕情況,過干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多雨季節對平地及低洼地栽植楊梅的園地要注意排澇,防止積水造成爛根死亡。
5.3肥料施用
楊梅大苗移植后1年內,遵循少施肥料的原則,苗木成活以前不施肥只澆水。在苗木成活以后,采用薄肥多施的原則,在新梢萌芽前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楊梅樹大苗移植后,由于樹體根系吸收能力受影響,根部吸收大大減弱,可以結合噴施葉面肥,如0.1%~0.2%尿素或0.2%~0.3%磷酸二氫鉀。樹冠恢復以后,按氮(N)、磷(P2O5)、(鉀(K2O)為1∶0.3∶4的比例進行常規施肥,分基肥(腐熟有機肥)、壯果肥(低氮高鉀肥)、采后肥(中氮高鉀)幾次施用[4]。根據綠色果品生產要求,提倡使用有機肥,包括發酵肥料和腐熟農家肥,如焦泥灰和豬欄肥,采取基肥的形式施用,每株楊梅樹用量25 kg。
5.4病蟲害防治
楊梅大苗主要病害有癌腫病、褐斑病、赤衣病及凋萎病等,蟲害有蝶蛾類、松毛蟲及介殼蟲等。提倡采用綠色防控技術,主要措施有加強病蟲害檢疫,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在苗木選擇時,對楊梅檢疫對象如癌腫病等實行嚴格的檢疫制度,發現帶有病原、害蟲的立即銷毀;12月對修剪的枝條和枯枝落葉進行深埋和燒毀處理,對病害枝葉及時清出果園后集中燒毀,1月采用石硫合劑清園,減少病原菌侵染源和害蟲基數;蟲害可通過性誘劑、天敵、誘蟲板和殺蟲燈等殺滅害蟲,降低蟲口數量。
5.5樹形管理
樹形管理分為枝干保護和整形修剪,楊梅大樹移植前由于枝葉修剪較多,枝干傷口外露,容易遭暴曬及凍害,裸露的傷口也易導致病害發生,可采取主桿大枝用稻草包扎或涂白,傷口用殺菌劑涂抹。
整形修剪在移植成活后進行,主要針對枝干上的萌蘗,萌芽開始后,每隔15 d檢查1次,采取去弱留強的原則,對位置不當、衰弱的新梢及時去除,對叢生、密生的萌蘗疏除,保留健壯的枝梢。控制留下的枝梢長度在15 cm以內,以培養結果枝,達到盡快恢復樹冠盡早投產的效果。要根據品種、樹齡及樹勢來確定楊梅樹修剪方法,以東魁楊梅為例,應適當選取主枝,采用開心形樹形,陽面適量多留枝葉,陰面疏除大枝保持通透性,保持合適的葉果比(40∶1左右),使樹體合理負載,減輕大小年現象。
參考文獻
[1]繆松林,王定祥.楊梅[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2]陳方永.中國楊梅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淺析[J].中國果業信息,2012,7(29):20-22.
[3]武崢,譚平,楊麗,等.重慶市楊梅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南方農業學報,2013,44(7):1233-1236.
[4]余正安,柴春燕.園林工程中楊梅大樹移栽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1,(2):85-86.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