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重慶市江津區從2008年起開始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通過這幾年的項目開展,江津區水稻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分析江津區水稻高產創建6年的實施情況,總結了水稻高產創建的經驗做法和體會,以供各地參考。
關鍵詞 水稻;高產創建;成效;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8-052-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1112.1740.035.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11/12 17:09
重慶市江津區幅員面積3200 km2,耕地6.79萬hm2。轄28個鎮街,189個村委會,668個居民小組及1528個社,常住人口127.5萬人。常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10.13萬hm2,其中水稻是江津區第一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55萬hm2,占江津區糧油作物播種面積的44.6%,水稻總產37.7萬t左右,占江津區糧食總產的55.5%,是全國的產糧大縣和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項目縣。江津區從2008年開始實施糧食高產創建,2008—2013年在江津區11個鄉鎮共建立40個萬畝示范片,累計面積2.91萬hm2。
水稻是江津區城鄉居民的主要口糧來源,江津區居民口糧消費95%為大米,促進江津區水稻生產持續發展對江津區口糧基本自給,保障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江津區在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上定位為城市發展新區,成為重慶大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水稻種植面積將不可逆轉的逐漸減少,未來穩定水稻生產、確保糧食基本供給面臨挑戰。因此,發揮大面積集成技術推廣優勢,實施高產創建,提高水稻大面積單產,是穩定江津區水稻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來,通過實施水稻高產創建,整合資源,進一步優化了江津區農技推廣隊伍,扎實開展水稻機插秧暨超高產栽培技術培訓,使水稻高產栽培各項關鍵技術落實到位,全面提升了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助農增收,帶動江津區農村經濟社會穩定、持續、健康發展,大力推進了江津區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2013年累計完成水稻機械化耕、種、收9.21萬hm2,其中水稻機耕4.65萬hm2、機插0.55萬hm2、機收3.35萬hm2。
1主要成效
1.1 示范規模逐年擴大
江津區從2008年開始實施水稻高產創建工作,通過6年的實施,高產創建示范片個數逐年增加,規模逐步擴大。2008年建立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片1個,面積0.02萬hm2,其中千畝核心示范片1個、面積66.67 hm2;2011年開始實施整建制整鎮推進,共建立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片8個,面積0.64萬hm2,其中千畝核心示范片9個、面積0.06萬hm2;2013年建立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片12 個,面積0.89萬hm2,其中千畝核心示范片12個、面積0.09萬hm2。
結合部(市)級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的開展,整合超級稻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機插秧作業補貼、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重大病蟲害防控等項目,高產創建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投入資金也越來越多,2008年以來累計僅區級就配套水稻機插秧暨超高產栽培技術推廣項目資金617萬元。2008以來,江津區共建設1季中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2.57萬hm2,中稻—再生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0.35萬hm2。
1.2品種布局進一步優化
江津區水稻分為平壩淺丘區、深丘區、南部山區3個區域,以1季中稻—冬水田/蔬菜/油菜、中稻—再生稻為主的耕作方式。平壩河谷區中稻—再生稻示范區選用生育期適中、再生力強、產量高的II優21、川農優528、II優602、Y兩優1號等品種;平壩淺丘區1季中稻示范區選用抗性好、產量高、米質優的II優21、II優晉九、富優4號、渝香203、Q優8號、II優602等品種;南部山區1季中稻示范區選用生育期適中、米質優的渝香203、宜香優2115等品種。通過近年來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江津區水稻優良品種推廣率逐年增加,主導品種到位率不斷提高,達75%以上,其中2013年水稻高產創建千畝核心示范片主導品種到位率100%,品種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
1.3示范片增產效果顯著
通過6年實施,示范片全面推廣應用了超高產潛力品種和集成具有江津特色的機插秧暨超高產栽培技術,取得了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為穩定江津區糧食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3年通過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的實施,0.69萬hm2水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產量651 kg/667 m2,相比大面積生產增產116 kg/667 m2,石蟆鎮中稻—再生稻增產模式攻關示范片百畝攻關片中稻實際產量774.4 kg/667m2,創造了江津區高產創建百畝攻關片新紀錄。
2主要做法
2.1領導重視,加強組織建設
為保證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取得成效,江津區政府成立以分管區長為組長,區農委主任、區財政局長為副組長,項目實施鎮黨委書記為成員的糧油高產創建工作小組,主持糧油高產創建的協調工作。工作小組辦公室設在區農業委員會,負責高產創建的具體組織實施,辦公室主任由區農委分管主任擔任,區財政局分管局長任副主任。項目日常工作由區農技中心安排專人負責。項目實施鎮成立水稻高產創建工作協調小組,鎮黨委書記任組長,分管鎮長任副組長,鎮農業服務中心相關工作人員為成員,負責協調相關村社和相關人員,組織開展創建各項工作,保證措施到位,形成各級黨委、政府齊抓水稻高產創建的良好氛圍。
2.2增加投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
各級財政積極支持高產創建活動,不斷加大對項目示范區的支持力度,統籌整合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機插秧作業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病蟲害重大防控、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區級機插秧暨超高產栽培技術推廣等相關項目資金,重點向部(市)級高產創建示范片尤其是整建制推進、千畝核心示范區域傾斜。
2.3良種良法配套,強化技術集成
高產創建成功的關鍵在于實現良種良法配套。(1)強調良種良法配套,在高產示范區重點使用超級稻、優質稻品種組合,堅決杜絕出現未經審定品種,重點抓好提高栽植密度、測土配方施肥“一底三追“套餐肥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統一機耕、統一機插、統一機收。(2)將水稻旱育機插秧暨超高產栽培技術與高產創建結合,解決了水稻高產創建中旱育和增窩增苗等基礎性、關鍵性問題,探索出一套適合于江津區的水稻旱育機插秧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2.4推進規模化、機械化種植,提升糧食生產水平
(1)在高產創建示范區實行“六統一”水稻高產高效技術規范,重點突出統一集中代育秧、統一機插、統一使用測土配方“一底三追”套餐肥、統一病蟲草鼠“兩個一包藥”和中后期病蟲專業化機械防控、統一組織機收。(2)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引導耕地向種糧大戶有序流轉,從政策、資金和技術上給予大力扶持,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推進水稻規模化種植。
2.5搞好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種田水平
區、鎮級34名農技人員實行技術指導分片,深入村社、入戶到田進行水稻育秧、插秧、田間管理、病蟲防治等技術指導。為增強高產創建的示范效果,在水稻生產的育秧、插秧、施肥等關鍵環節,采取集中指導與分散指導相結合、室內培訓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等多種有效方式,切實提高農民種田水平。區農技中心組織農技人員、村鎮干部、種糧大戶在黃莊糧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召開現場觀摩會,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確保高產創建取得實效,2013年度區級累計舉辦機插秧育秧、新型收割機、機收等現場會10次,參加觀摩人次達2000余人次,隨后各鎮街相繼舉行小范圍的機插秧現場示范培訓,江津區參加機插秧現場會人員累計8769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39萬份。
3經驗啟示
3.1選用超級稻品種為主導品種
品種是水稻全程機械化暨超高產栽培技術取得成功的基礎。高產創建的實施內容之一是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特點、生態條件,示范推廣一批高產、優質、適應性廣的品種。2008—2013年江津區累計示范推廣超級稻5.71萬hm2,超級稻平均產量625.2 kg/667 m2,以Ⅱ優602、Q優8號、Y兩優1號、深兩優5814、富優1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超級稻品種在高產創建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2推廣集成高產栽培技術
多年來,江津區農業部門與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科研、推廣部門聯合,廣泛開展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重點探索集成了良種合理布局、適期早播、旱育壯秧、合理密植、機械插秧、水稻精確定量栽培、科學水漿管理、測土配方施肥“一底三追”、病蟲草鼠綜合防治、機械化收割等一系列具有江津特色的水稻全程機械化暨超高產栽培集成技術。
3.3走水稻全程機械化之路
農村勞動力匱乏是江津區水稻生產未來十年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隨著農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增多和務農人員老年化程度的加劇,加速了土地流轉進程,截止2013年9月,江津區土地流轉面積達4.04萬hm2,流轉度35.57%,規模經營面積3.72萬hm2,規模經營度32.73%。面對當前種植比較效益低、勞動力緊張的突出問題,農技農機部門協作開展攻關,探索出適合山地丘陵區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配套技術,并充分利用種植大戶、社會化服務組織、千畝核心示范片,大力示范推廣水稻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等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