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重慶市秀山縣發展農旅融合的意義、優勢和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從農旅融合的模式選擇、規劃布局、行業管理與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 農旅融合;縣域經濟;重慶市秀山縣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34-49-04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1224.1043.035.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12/24 10:19:00
近年來,在重慶市秀山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總要求,以保持農村繁榮穩定、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著力培育壯大農業發展主體,認真落實各項為農服務措施,秀山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的良好發展態勢。“十一五”期間,秀山縣農業總產值年遞增速度達9.6%,2013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5.69億元,是2004年的2.3倍。但是,在農村經濟多元化和行業相互滲透方面還不盡如人意,特別是農旅融合是塊短板。如何抓住生態保護功能區發展定位的契機,依托有利資源發展好秀山縣休閑觀光農業,實現農旅融合助推秀山縣域經濟發展,值得我們認真的思考和探索。
1農旅融合是必由之路
農旅融合,又可稱為旅游農業,即農業和旅游業實現有機結合的一種新型交叉型發展模式。它主要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及農村文化、農家生活,提供市民休閑,體驗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的經營模式,具有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功能,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1.1農旅融合意義頗多
(1)不但農業生產價值不會少,還產生旅游價值,有利于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2)為農民增收開辟新渠道,有效實現財富向農村的轉移,有利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3)可以加速農村干部和群眾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引入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管理的理念,有利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4)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鄉村文化遺產和民族傳統等;(5)農民不需要背井離鄉就可以走上致富之路,有利于提升農民幸福指數。
1.2秀山縣農旅融合將步入快速發展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更加注重綠色消費,更加注重親身體驗和參與。希望通過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來放松身心,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農家生活,現場采摘瓜果和欣賞田園風光,這種讓城里人回歸自然的新型旅游方式,既滿足了游客“求新、求奇、求特”的需要,又有很好的市場基礎,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同時,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對秀山縣生態保護發展區的定位,農旅融合無疑是秀山縣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重點,農旅融合將將步入快速發展期。
2秀山縣農旅融合有先天優勢
2.1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條件優越
秀山縣幅員面積2045 km2,溪河眾多,氣候溫和,水量充沛,適宜多種動植物的生長;地貌接近“三三分”,即1/3的山區、1/3的丘陵、1/3的平壩,有發展農業旅游所必備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境內主要風景區有洪安邊城、梅江河風光、川河奇觀、鳳凰山公園等。
2.2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和人文資源豐厚
秀山縣商周時期屬巴國地,春秋時期屬于巴國南疆之域,施行土司建制,從乾隆元建縣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建城史。紅色文化底蘊豐厚,早在1934年,賀龍同志率領的紅軍就在秀山縣開辟革命根據地,組建紅色蘇維埃政權,秀山縣人民為支援紅軍建立紅色政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秀山縣聚居著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17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數占全縣總人口的51.8%,是重慶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民族花燈藝術與花燈文化別具一格,聞名遐邇。
2.3區位獨特,農旅融合發展有空間
秀山縣系渝東南門戶,為渝、鄂、湘、黔邊區結合部,是重慶市在四省(市)邊區的窗口,是西部開發的前沿陣地,是重慶通往南方發達地區的橋梁和樞紐點,是中國著名的武陵山風景區的一部分,同時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及AAAAA級景區仙女山、桃花園、鳳凰古城及長江三峽至烏江天險環形旅游的回旋地,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農旅融合發展空間很大。
2.4特色農業顯效益,旅游市場有基礎
秀山縣素有“小成都”之稱,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發展基礎較好,資源豐富。目前,秀山縣已建成中藥材基地2.19萬hm2、水果基地1.00萬hm2、油菜基地1.6萬hm2、茶葉基地0.5萬hm2、蔬菜基地1.38萬hm2、油茶基地0.22萬hm2;年產土雞1000萬只、生豬46.3萬頭。依托現有農業發展成果,目前秀山縣已經成功舉辦2屆金銀花文化旅游節、2屆土雞文化旅游節、2屆油菜花文化旅游節,另外還有鐘靈茶文化節、川河蓋映山紅旅游文化節等。這一系列文化旅游節慶活動吸引了大批重慶市內外游客前來觀花賞景、休閑度假、旅游觀光,奠定了一定的旅游市場基礎。
3秀山縣農旅融合需要解決的問題
3.1布局缺乏統一規劃
目前,秀山縣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區域規劃和合理布局,基本上是企業、農民自主開發,整個產業發展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農業與旅游總體發展規劃缺乏銜接,導致市場定位不明,項目設計雷同,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簡單仿效,粗放經營。即使有一些已開發的項目,也是各自為政,零散分布,無法產生影響力而形成產業主導。
3.2模式單一,缺乏發展活力
秀山縣資源豐富優勢明顯可開發的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多,潛力也大,但是發展速度始終較為緩慢。現有梅江鎮的興隆坳、龍池的長水等地,雖然地理環境好、人氣指數也高,但是按照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也僅僅是主要解決了吃的問題,因此顯得內容單一,缺乏活力。
3.3招商引資和政策扶持缺乏力度
政府主管部門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夠大,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再加上農旅項目存在投資大、見效慢的問題,制約了開發商的投資熱情。往往普通投資者無力興建道路等基礎設施,造成許多農業園(點)道路、配套設施等軟硬件較差。目前,秀山縣也沒有出臺對農旅項目實施專項扶持的政策,即使個別項目得到少許的政策扶持,則是通過種植、養殖規模戶種苗補貼等形式取得,也甚是有限。
3.4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內涵挖掘不夠
農旅模式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并向旅游業延伸的新興產業。秀山縣有利條件很多,可開發潛力巨大,但發展速度不夠快,營造優勢不明顯,挖掘當地民俗風情、餐飲特色也不夠深入,尤其對少數民族特有的節慶活動、農耕勞作等游客可參與性的項目內容缺乏深度開發。
3.5行業管理缺位,缺乏推動力
農旅項目的管理涉及政府部門很多,如旅游、農業、文化、水利、環境保護等。農委提出發展“觀光農業”,旅游局講打造“鄉村旅游”,文化部門提倡豐富市民的“娛樂休閑”,而事實上至今沒有明確的界定,也沒有統一的管理部門。正是由于這種“誰都能沾邊,誰都管不好”的局面,造成了實際上的管理缺位,政策、制度、行業管理等無法統一,并顯現出一定的無序性和盲目性,缺乏推動力。
4秀山縣農旅融合發展建議
4.1模式選擇
秀山縣要實現農旅融合發展,需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并有規劃地適度開發新項目,以“賞花、嘗果、品茶、觀荷”為主導,輔之完善的設施配套建設。在發展模式上可選擇以下5種方式。
4.1.1 觀光農莊
在風景區內或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摘果、拔萊、賞花、采茶,享受田園風情和勞動樂趣。
4.1.2體驗農莊
把生產、加工、消費和休閑娛樂結合為一體。如建立一個茶莊,將茶的種植、觀賞、采摘、炒制及品嘗以及與茶文化有關的歷史、品評、繪畫、寫作、攝影等活動融為一體,在區劃上應包括服務區、景觀區及體驗區等。
4.1.3教育農園
這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即利用農園中所栽植的植物、飼養的動物以及配備的設施,進行農業科技示范、生態農業示范,傳授游客農業知識。
4.1.4愛情森林
選擇丘陵、山谷等多變的地形或開闊的平地建造一座愛情森林,以林木為主,情侶、夫妻可以來這里種1~2棵樹,作為愛情的見證。當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種樹,愛情樹就越來越多,這里就形成了一個愛情森林。愛情森林還能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可以推出網上買樹、種樹、代管樹木的業務,定期為樹木拍照,并寫上文字,描述樹的生長情況等,反饋給顧客。
4.1.5民俗觀光村
利用秀山特有的地方或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民俗風情,重點打造1~2個民俗觀光村,提供食宿為一體的農舍或鄉村旅店之類的客居場所,讓游客充分體驗濃郁的鄉土風情以及別具一格的民間文化和地方習俗。
4.2規劃布局
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保護和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農旅充分融合可續性發展。要立足于高起點、高標準、長遠規劃、統籌全局,制訂全縣農旅發展規劃。要把握市場行情,依據形勢確定開發規模及深度,重點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項目,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龍頭項目。發展規模要考慮到輻射周邊城市的人群,場面設計要大氣,有地方特點,能夠讓人流連忘返。
依托秀山現有的農業資源和條件,以縣城為中心,可重點打造5條旅游帶。(1)龍風油菜花海—小河橋特色采摘園—馬鞍山金銀花海—孝溪水庫垂釣中心—隘口桂花莊園,可融入客寨橋、倒馬坎遺址、隘口水庫觀光;(2)官莊特色菜(果)園—官莊至龍池10 km荷花長廊—龍池長水桃花園—宋農飛雞長廊—川河奇觀,可融入黑洞漂流、石堤古鎮、妙泉湖、熱水塘溫泉、大溪酉水風情;(3)平凱教育農場—鐘靈體驗茶莊—太陽山愛情森林,可融入鳳凰山公園、梅江河風光、鐘靈紅砂溪清涼夏日游;(4)石耶特色菜(果)園—岑溪獼猴桃莊園—梅江苗族村風情體驗,可融入石耶浮珠泉、野人洞、峨溶溫泉、洪安邊城紅色之旅、三不管演義);(5)鹽水井湖城市花園—溪口花谷—膏田獼猴桃莊園—轎子頂森林公園,可融入膏田鎮穿釬洞、白砂溪清涼戲水親子游。
4.3行業管理與政策措施
4.3.1 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管理責任
秀山縣農家樂雖然起步很早,但是發展緩慢,農業旅游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自身的發展機制和管理還很不完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導,特別是一些宏觀層面上的問題,更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幫助才能解決。土地征用或流轉、道路交通、電力通訊、供水排污、有線電視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必須由政府統籌安排,也就是要求政府部門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管理責任;同時農業科技支撐和技術指導當然必不可少。為此,建議對秀山縣農業旅游的管理和指導,應明確由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并成立專門機構具體抓,責成其抓緊研究制訂關于秀山縣農業旅游發展的可操作性文件,以便規范管理和指導,同時做好旅游、環保、國土、工商等部門的協調。
4.3.2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投資渠道
要使秀山農業旅游上規模、上檔次、出精品,應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開發,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納境內外各類資金投入到項目建設之中。同時,應建立政府資金為引導,業主資金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補充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農業旅游資金投入機制,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
4.3.3 實施政策扶持
應整合農業、旅游、商務、文化、交通等部門的發展資金建立農業旅游專項扶持基金,重點扶持實施農業旅游開發的企業或個人。對參與農業旅游區(點)開發的企業,應該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扶貧龍頭企業看待,享受扶持政策。對新、奇、特或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業旅游開發項目,可打破常規實施政策及資金扶持。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