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市潼南縣農業委員會,402660;2.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重慶 400716;
3. 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重慶 400712)
摘 要 以‘11S12’為材料,采用三因素的裂-裂區試驗設計,探討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對新型藍粒雜交小麥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對產量均有極顯著影響,產量隨播期、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均表現為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播期以11月5日、施肥量以300 kg/hm2、密度以1.80×106株/hm2組合最好,此種組合可使小麥產量達最大值。
關鍵詞 小麥;播期;密度;施肥量;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9-006-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819.1914.03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8/19 19:14:16
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由于氣候變暖的影響,小麥安全面臨嚴峻的考驗[1]。播期、密度和施肥量是影響小麥產量形成的重要因素。適宜播期可充分利用光、熱和水資源,有利于培育壯苗;適宜施肥量既能保證小麥生長的營養需求,又能防止植株徒長,使小麥產量潛能發揮到最大;適宜密度可以構建合理的群體結構,有利于產量構成因素的協調發展[2-4]。以藍粒為標記性狀的兩系法雜交小麥的選育方法,可有效地降低雜交種選育和制種成本,是一套很有競爭力的雜交小麥系統,且方法簡單,兩用系自交結實正常,不育系繁殖系數大、風險小,易獲得強優勢雜交組合,可將有益的外源細胞質轉育到不育系中來增強雜種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試驗探討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對新型藍粒雜交小麥‘11S12’產量的影響,以期為新型藍粒小麥高產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供試作物品種為新型藍粒雜交小麥‘11S12’(西南大學提供),供試肥料為總養分≥45%的高濃度硫酸鉀復合肥(含N 15%、P2O5 15%、K2O 15%)。
1.2試驗時間、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3—2014年西南大學歇馬科研基地進行,試驗地前茬為蕎麥。試驗地土壤為沙壤土,含有機質12.60 g/kg、堿解氮73.20 mg/kg、有效磷21.00 mg/kg、速效鉀106.00 mg/kg、全氮0.84 g/kg、全磷0.46 g/kg、全鉀17.50 g/kg,pH值5.80;地力均勻。
1.3試驗設計
采用裂-裂區試驗設計。播期(A)為主區,設10月28日(A1)、11月5日(A2)、11月12日(A3)、11月19日(A4)、11月26日(A5)5個水平;施肥量(B)為裂區,設150 kg/hm2(B1)、300 kg/hm2(B2)、450 kg/hm2(B3)3個水平;密度(C)為裂區,設1.35×106株/hm2(C1)、1.80×106株/hm2(C2)、2.25×106株/hm2(C3)3個水平。共45個處理組合,小區面積10 m2(5 m×2 m)。人工條播,行距25 cm,種植8行,3次重復,小區之間留一空行,區組走道50 cm,播種行與區組走向垂直,試驗地四周播種3行保護行,肥料一次性施入作為種肥,常規管理。
1.4測定項目及方法
待籽粒成熟時,各處理按小區單獨進行收割,單獨脫粒,晾曬,測定小區產量,然后折合成每公頃的產量。
1.5數據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數據,DPS v3.01專業版軟件統計分析,Duncan氏新復極差(SSR)法檢驗顯著性。
2結果與分析
2.1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區組間F值不顯著,說明本試驗區組間土壤差異小,試驗地肥力均勻,試驗結果的精確度高。播期、施肥量、密度、播期與施肥量的互作效應,播期與密度的互作效應,施肥量與密度的互作效應,以及三者之間的互作效應對產量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
2.2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不同播期間的多重比較結果(表2)表明,產量隨播期的推遲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A2播期下產量最高,達5255.89 kg/hm2,A1播期下產量次之,A5播期下產量最低,且不同播期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說明在本試驗條件下,以A2播期(即11月5日)最好。不同施肥量間的多重比較結果(表2)表明,B2施肥量下產量最高,為4636.92 kg/hm2,與B1和B3施肥量有極顯著差異,B1施肥量下產量最低,與B3施肥量有極顯著差異,說明產量隨施肥量的增加表現為先增加后下降。在本試驗條件下,施肥量以B2,即300 kg/hm2最好。不同密度間的多重比較結果(表2)表明,C2密度下產量最高,達4625.59 kg/hm2,與C1和B3密度有極顯著差異,C1密度下產量最低,與C3密度有極顯著差異,說明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表現為先增加后下降。在本試驗條件下,密度以C2,即1.80×106株/hm2最好。
3討論
根據當地積溫、土壤肥力等情況掌握適宜的播期、施肥量和密度是栽培小麥的關鍵措施之一。周鳳云等[4]研究表明,播期對渝麥12號產量有極顯著影響,早播(10月29日播種)產量顯著高于其他播期;陳素英[5]研究表明,隨著播期的推遲,冬小麥產量逐漸降低。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型藍粒雜交小麥‘11S12’產量隨播期的推遲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A2播期(11月5日)下,產量達最大值,這與前人的觀點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在本試驗生態條件下,適時早播可延長生長季節,使小麥根系發育良好,小麥進入分蘗期時溫度較高,有利于小麥分蘗,增加有效穗數,進而提高產量。
肥料是小麥生長發育所需的直接養分,不但影響小麥生長發育以及生命史的完成,而且影響小麥的產量,受傳統觀念“施肥越多,產量越高”的錯誤影響,小麥過量施肥不僅引起了資源的過度消耗,還造成了土壤環境的污染[6],因此,探討小麥生長所需的適宜施肥量,對提高小麥產量具有重要意義。鈕力亞等[6]研究表明,小麥產量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張杰等[7]研究表明,適當增加施肥量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型藍粒雜交小麥‘11S12’產量隨施肥量的增加表現為先增加后下降,在B2施肥量,即300 kg/hm2時,產量達最大值,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其原因可能是所用肥料種類和N、P、K配比不同,有待進一步研究。
適宜密度可以構建合理的群體結構,利于產量構成因素的協調發展。田文仲等[1]研究表明,堰展4110籽粒產量隨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周鳳云等[4]研究表明,小麥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表現為先增加后下降。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型藍粒雜交小麥‘11S12’產量隨施肥量的增加表現為先增加后下降,在C2密度下產量最高,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在本試驗條件下,密度以1.80×106株/hm2最好。
此外,在生產中,影響小麥產量的因素很多,品種、地理環境、溫度、光照和氣候條件都對小麥產量有一定的影響,同時,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田間管理措施和病蟲草害的防治,以利于形成規范的生產體系,為小麥高產提供保障。
4結論
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對新型藍粒雜交小麥‘11S12’產量均有極顯著影響。當在11月5日播種,施肥量為300 kg/hm2,密度為1.80×106株/hm2時,產量最高。
參考文獻
[1]田文仲,溫紅霞,高海濤,等.不同播期、播種密度及其互作對小麥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2):45-49.
[2]蔣會利.播期密度對不同小麥品種群體莖數及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2,21(6):67-73.
[3]董劍,趙萬春,陳其皎,等.陜西關中地區不同冬小麥品種晚播高產的適宜播期和密度[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3):66-69.
[4]周鳳云,李伯群,楊明,等.播期、密度與施肥水平對渝麥12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2,32(1):131-134.
[5]陳素英,張喜英,毛任釗,等.播期和播種量對冬小麥冠層光合有效輻射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4):681-685.
[6]鈕力亞,于亮,付晶,等.滄州地區撒可富小麥專用肥適宜施肥量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3,17(2):41-43.
[7]張杰,胡開明,付鵬,等.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對小麥品種煙農19若干農藝和品質性狀的影響[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8,35(1):61-64.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