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縣為基本單元,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創新能力、居民生活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等6個方面,構建由25個評價指標構成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對縣級單元的綜合城鎮化水平和子系統水平進行分析評價,劃分了4個發展類型區,并提出了差異化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AHP-熵值法;湖南省邵陽市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9-055-05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819.1849.00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8/19 18:49:07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城鎮化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地域遼闊,區域差異顯著,城鎮化水平各異。隨著新型城鎮化目標趨于多重性和內涵的日益豐富,采用傳統的人口城鎮化率單指標難以全面反映區域城鎮化的真實水平,也難以多維地提出有力措施推進城鎮化進程。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發展緩慢,區域內凸顯出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服務功能弱的問題[2]。因此,對欠發達地區的新型城鎮化進行綜合評價和現狀診斷,采用縣域的尺度,刻畫新型城鎮化的空間分異格局,在認清地域差異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提出新型城鎮化發展對策,這對于引導和加快推進城鎮化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居環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義。
湖南省邵陽市處于武陵山片區南部,屬于貧困縣較多的區域。本文選擇邵陽市為研究對象,展開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及類型區劃分的探討,以期為類似區域的城鎮化提供相應的決策支持。
1邵陽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特征
邵陽市位于湖南省中部略偏西南,轄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綏寧、城步、新寧8縣,武岡1市,大祥、雙清、北塔3區。
1.1城鎮化率滯后
邵陽市屬于江南丘陵大地形區,丘陵、山地約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3,由于長期邊緣的經濟、地理區位影響,邵陽市城鎮化進程較為緩慢。據統計,歷年來邵陽市城鎮化率一直低于湖南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2001—2012年,年增長率為1.04%。到2008年,該市城鎮化率才略超過30%。2012年邵陽市城鎮化率為36.06%,比湖南省低10個百分點,在14個地州市中,處于最低,而該水平僅相當于我國2000年的城鎮化水平(圖1、圖2)。目前,邵陽市尚處于城鎮化發展初期階段,整體呈現嚴重滯后的城鎮化水平特征。
1.2中心極點的輻射帶動功能較弱
目前,邵陽市的非均衡發展特征尚未突出,“城市—重點鎮—一般鎮”的城鎮等級規模結構不明顯,縣中心城區對農村區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弱,農村區域的要素聚集能力不強和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2012年,邵陽市除中心城區外的其他9個縣的城鎮化水平都低于湖南省的平均水平,其中8個縣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以邵陽縣為例,該縣轄12個鎮,10個鄉,縣城城鎮常住人口8.82萬人,占總人口的68%,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其他11個建制鎮中,2個鎮的城鎮化率超過30%,2個鎮的城鎮人口超過2萬,因此,“以城帶鎮”、“以鎮帶鄉”的拉力不夠。
1.3城鎮建設特色不足
邵陽市有民族鄉21個,占總鄉鎮數的11%,其中綏寧縣14個,占總民族鄉的66%。新寧縣聚居著漢、瑤、苗、壯、侗、回等14個民族。由于沒有把城鎮文化和民俗特色有機的融入到規劃建設中,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建筑風格都缺乏本土特色,真正上規模、上檔次、有特色的專業城鎮比重小。
2邵陽市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2.1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遵循系統性、主導性、可操作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基于生態型、集約型、融合型、宜居型、多樣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借鑒已有的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的相關研究成果[3-4],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創新能力、居民生活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等六個方面,構建由25個評價指標構成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
2.2熵值法確定權重
利用2013年《湖南統計年鑒》以及2012年邵陽市所轄的3區8縣1市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以及其他政府官方網站公布數據,借助SPSS17.0軟件,通過熵值法確定權重[5-6],得到各縣(市、區)的綜合得分(表2,圖3)。
3邵陽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空間格局 與類型區評價
根據以上邵陽市各縣市區的綜合值,借助SPSS17.0軟件,采用聚類分析法,結合《邵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將邵陽市12個縣(市、區)分為4個發展類型區(表3,圖4)。
3.1高城鎮化水平區
包括雙清區、大祥區。該類型區的人口城鎮化率高,分別達82.88%、76.00%,已遠遠超過了全國水平。經濟發展快,社會創新驅動能力強,居民生活質量優越,基礎設施條件好,城鄉統籌發展迅速。該類型區主攻方向是通過多元化的第三產業助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在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需要將以交通運輸、批零貿易、住宿餐飲為主的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為金融保險業、信息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業、社區服務業等為主的新興行業。同時,提高信息產業水平,將其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動力之一,為工業、農業、服務業提供高新技術支撐[7]。在城鎮化進程中實施集約經營。根據邵陽市城市規劃,中心城區的人口規模2020年、2030年將分別達到90萬人、125萬人。因此,在城區人口要素的集聚的同時,要注重各種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尤其是使用城市建設用地中走節約集約內涵挖潛的道路,做好地下空間利用規劃,保障宜居的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實現城市空間的內涵式拓展,集聚人才、信息、資金、科技、信息等生產要素,形成規模效應,提升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的基本功能,強化城市特色、突出城市的主導功能[8],同時注重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實現城鎮的可持續發展。
3.2中城鎮化水平區
包括北塔區、邵東縣。該類型區城鎮化勢頭足,人口城鎮化水平較高和居民生活質量較高,城鄉統籌發展良好,經濟發展較快,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迅速。該類型區的主攻方向是通過新型工業化驅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實踐表明,提高現代工業水平是新型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可以為城鎮形成核心產業鏈,并提供建設資源、先進技術,為城鎮居民與轉移人口提供就業崗位,從而提升城鎮的綜合實力[9]。該類型區應借鑒和吸取先進地區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尊重自然環境、以人為本,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北塔區需結合區域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產業功能,打造未來城市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邵東縣以邵東經濟開發區建設為重點,加速產業聚集,按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求,依托現有企業,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基礎設施的配套工程建設,尤其扎實推進民生工程,加快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發展科學教育事業,為新型城鎮化培育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3.3中低城鎮化水平區
包括新邵、武岡、洞口3縣。該區域的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處于中低水平,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居民生活質量相對于其他方面較好。新邵要積極利用好區位優勢,接收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融城推進新型城鎮化。武岡作為市域西部副中心,應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區位優勢形成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將機械制造、能源、建材、醫藥化工、冶煉和農產品加工六大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并構建產業鏈,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聯動、上下游企業聚集培育優勢產業集群。洞口縣的社會創新能力較強,應進一步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創新要素,激活創新資源,提升創新成果轉化率,提高社會創新能力[7]。要統籌城鄉產業布局,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積極擴大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系。同時,該區應以婁邵盆地基本農田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實施為契機,引入景觀設計,將具有生態功能的農田,建成“綠心、綠帶”,形成強烈的景觀效能,構建“環境友好、景觀優美、生態和諧”的具有田園風光的城鄉宜居環境。重構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搭建新的承載平臺。
3.4低城鎮化水平區
包括邵陽縣、隆回縣、綏寧縣、新寧縣、城步縣。該區域的人口城鎮化低,該區中有3個縣的城鎮化率在30%以下,綏寧縣為全市最低只有23.94%。經濟城鎮化水平低,人均GDP邵陽縣僅為9653元,地均GDP為98.08萬元/平方千米。基礎設施配套薄弱,社會創新能力不強,居民生活質量不高,城鄉差距大,尤其是邵陽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達4.09,為全市最高。但該類型區內氣溫、光照、降水等氣候因素垂直變化顯著,立體農業層次分明。農業生態環境優良,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適于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生產。同時,該區旅游資源特色顯著,少數民族聚集、文化特色濃厚。因此可以走文化旅游引導+特色農業產業拉動的路徑加速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一是要充分利用和開發區域內的地理、歷史和人文資源,發展區域性高端旅游服務,加強旅游產業配套建設,建立完善內外暢通的旅游交通網絡,提高景區間連接線的等級標準,努力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務水平,建立區域性的包括城步南山避暑度假旅游區、綏寧黃桑生態康體度假區,西部神奇崀山觀光旅游區、隆回花瑤民俗文化旅游區在內的旅游中心,推動具有地區特色的旅游產業發展。在城鎮化過程中注重保留與繼承特色民族文化,積極規劃建設旅游小城鎮,采用就地城鎮化。二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以隆回金銀花、新寧鐵皮石斛等為品牌特色的現代中藥業;城步乳業、高山蔬菜;綏寧外銷蔬菜;邵陽縣油料、煙葉產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產業帶動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吸納和轉移農村勞動力。通過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機聯動,實現該區域新型城鎮化的本土轉化。
邵陽市各縣市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各地區應從自身的資源稟賦與新型城鎮化類型特征出發,進一步制定適宜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從而推動區域協調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suzhou/2014-03-17/c_119793661.htm,2014-03-16/2014-03-17.
[2]黃亞平,林小如.欠發達山區縣域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探討——以湖北省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2,(4):44-50.
[3]牛曉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鎮化視角的區域城鎮化水平評價——以陜西省10個省轄市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3,36(2):354-363.
[4]衛言.四川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及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王洋,方創琳,王振波.中國縣域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及類型區劃分[J].地理研究,2012,31(7):1305-1316.
[6]劉新衛,張定祥,陳百明.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中國城鎮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研究,2008,63(3):301-310.
[7]王發曾.中原經濟區的新型城鎮化之路[J].經濟地理,2010,30(12):1972-1977.
[8]邱建.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提高城鎮發展質量[J].四川建筑,2007,27(3):1.
[9]徐維祥,唐根年,陳秀君.產業集群與工業化、城鎮化互動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05,25(6):868-872.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