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稻農的生活是這樣的:春天,蹲在“小拱棚”里,汗流浹背地育苗;夏天,腳踏泥水、彎腰弓背地插秧。
如今,在長春市各大水稻主產區,已是另一番景象。
據長春市農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出臺,以及水稻新技術、新機械的應用和推廣,長春市水稻生產發生顯著變化,從育苗、整地,到插秧、收獲等環節,都呈現出標準化、機械化和智能化。可以說,在長春這片黑土地上,正上演著一場“水稻革命”。
(1)水稻育苗“智能化”。在長春市榆樹市大嶺鎮水稻高智能工廠化育苗基地,一棟高大、寬敞、透明的高智能育苗室和15棟秧苗養護棚現代感十足,分外醒目。“這種育苗技術能夠提前一周播種,不受外界氣候影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水稻秧苗移到養護棚后,抗性強、不發病,單株可增加1~2個分蘗。工廠化育苗管理規范,省種、省肥、省工。每盤秧苗成本2.6元左右,比傳統育苗每盤省1.2元,每公頃可降低育苗成本720元左右。
(2)水稻插秧機械化。在長春市九臺市龍嘉鎮蓮花村,九星農業合作社今年花19萬元“請”來一位“快插手”——高速插秧機。望著水田里正干得起勁兒的“快插手”,合作社負責人李振興自豪地對記者說,1臺高速插秧機1天能插4公頃水田,效率是人工的40倍。
(3)水稻品種多樣化。近年來,長春市水稻種植品種呈現出多樣化、高端化的趨勢,不僅有“稻花香”“富硒大米”,還有“胚芽米”“黑糯米”等特色稻米。
(來源: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