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羅飛(醫管院2007級本科生、2012級碩士研究生)
時間: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
足跡:恩施州來鳳縣大河鎮中學
剛站上講臺時,羅飛很是吃了一陣子苦頭。他任教的班級以紀律差著稱。
“我站在講臺上一看,很少有學生在認真聽講,大多數在嘰嘰喳喳地講話,有的甚至還在組團做游戲。”羅飛說,自己曾在課堂上勸說一位學生認真聽講、專心學習,至少能做到不影響其他人,可是沒想到那孩子直接就怒氣沖沖跑出了教室。
回憶起當時那段艱難的磨合a期,羅飛坦言很苦惱,但是他也能理解這些學生,“當地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性格比較叛逆”。思來想去,他覺得只有與學生多交流、溝通才能改變局面。
于是,羅飛每次上課都會提前到教室里四處溜達,或是與學生一起吃飯,尋找與他們的共同話題,有時還跟他們開開玩笑。學生打乒乓球、羽毛球,他也會湊上去殺幾局。
周末時,羅飛會與學生結伴去野炊,“我很享受與學生一起生火、搭爐子的過程”。城市長大的他不會干這些活計,所以只能提供食材,請學生幫忙干活。“他們經驗多,我就跟著學。”羅飛笑著說。
漸漸地,羅飛得到了學生的認可。課堂上,“小伙伴們”會照顧他的“面子”,不再像之前一樣搗亂,認真聽講的人多了起來。一些學生還悄悄把家里捎來的桔子放在羅飛宿舍的桌上。
現在羅飛與“小伙伴們”保持著聯系,“我當時教的兩個班,90%的學生還在繼續讀書”。他說,自己為孩子們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