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少數國家正在秘密加緊研制氣象武器,在特定的戰場環境中人為地采取一定科技手段改變天氣狀況,實施人造干旱、降霧、降雨、酷熱等,創造出有利于己方而不利于敵方的作戰條件。
電冰箱故障引發科學家奇想
把天上的云水通過人工影響的作用降到地面上來,不讓它在空中白白跑掉,這就是人工降水或者說人工增雨。人工增雨是指根據不同云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機、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使云層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1946年7月,歐文·朗繆爾正在緊張實驗,冰箱卻停止制冷,冰箱內的溫度降不下去,于是他決定采用干冰致冷。當他把一些干冰放到冰箱的冰室中,小冰粒在冰室內飛舞盤旋,霏霏雪花從上飄落,冰室內寒氣逼人,人工云變成冰和雪。根據實驗歐文認識到,塵埃對降雨并非絕對需要,干冰具有獨特的凝聚水蒸氣的作用,即作為“種子”的云中冰晶的成核作用。溫度降低是使水蒸氣變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只要溫度降到-40℃以下,人工降雨就可能成功。在歐文的指揮下,一架飛機騰空而起,飛行在云海上空,試驗人員將207千克干冰撒入云海,30分鐘以后,狂風驟起,傾盆大雨灑向大地。第一次人工降雨試驗獲得成功。
此后,科學家們又發現可以用碘化銀等作為“種子”,進行人工降雨,用于戰爭。1967年3月越南戰爭中,“胡志明小道”上空每隔一段時間便掠過幾架銀白色的飛機。每當這些美國飛機走后約半小時,該地區便會狂風大作、暴雨傾瀉,道路變得泥濘不堪,給越南人民軍的調動和物資運輸造成巨大困難。戰后人們才知道,美軍在越南戰場秘密進行了長達7年的人工降雨,整個過程分為試驗和實際作業兩個階段。試驗階段稱為“鼓眼睛計劃”,于1966年在老撾進行;實際作業階段于1967年~1972年雨季在老撾、越南和柬埔寨交界的狹長地帶內進行。作業方式主要是利用WC-130E氣象偵察機和RF-4C偵察機,向作業地區的積雨云發射裝有碘化銀或碘化鉛的煙彈。煙彈在下落過程中被點燃,產生人工晶核,以達到催云致雨的目的。
戰時人工降雨,可以在對方作戰地域或者即將進攻地域附近,抓住有利戰機,采取飛機、大炮、火箭空地協同作戰的人工增雨方式,給對方制造水災,讓其武器裝備發揮不了正常效能。
人造干旱使高技術武器裝備失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戰爭在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等方面雖然有了很大變化,但氣象條件有時仍可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與結果。伊拉克戰爭實踐表明,高技術裝備的作戰性能依賴于精密的儀器,其核心部件如發動機、計算機等,對工作環境的溫度、濕度、空氣純度等要求較高,戰場適應性不強。像海灣地區這種炎熱干燥、沙塵暴頻發的環境,極易影響直升機等高技術兵器的作戰性能。高溫天氣對武器裝備的使用及保障的影響是很嚴重的,往往會引起設備或元器件熱老化、氧化及結構變化,軟化、熔化及升華,液體粘度下降和蒸發,物理膨脹,還會引起物質的化學反應。飛機上的干擾吊艙、防空導彈的處理與顯示系統、通信設備等會出現消耗過度、部件失靈等故障。火炮的炮管熱分布不均衡,并產生微小變形,導致射擊準確度嚴重降低。士兵會產生錯覺,甚至產生幻覺,嚴重影響對1000米以外目標的觀測和識別。
1970年,美蘇兩國在古巴展開了“干旱之戰”。當時,美國科學家發現,在某地人工增雨將會造成周圍地區雨量的減少,美軍利用這個發現研制出了“干旱武器”。美國中央情報局利用這種武器在古巴的“上游”云層進行播撒碘化銀作業,使古巴周邊國家洪水泛濫,致使古巴出現反常的干旱天氣。對此,蘇聯當然不會坐視不管,曾多次派遣專家去古巴實施人工降雨,幫助古巴克服干旱。
在未來戰爭中,除了人為制造干旱外,還可以改制干旱高溫武器,通過發射激光炮彈使氣溫上升,并產生人造旋風,使敵軍坦克無法行駛。激光炮彈爆炸時會產生超壓、高溫等綜合殺傷和破壞效應。據稱,這種高溫武器炸彈在接近地面目標引爆后,可以將方圓500多米的地區全部化為焦炭。
溫壓炸彈是美國國防部降低防務威脅局在2002年10月組織海軍、空軍、能源部和工業界專家,利用兩個月時間突擊研制的,并成功應用于阿富汗戰場。溫壓炸彈爆炸時能產生持續的高溫、高壓,并大量消耗目標周圍空氣中的氧,打擊洞穴和坑道目標效果顯著。目前,一種新型的激光制導BLU-82燃料空氣彈(也稱云爆彈、氣浪彈或窒息彈)已用于實戰,該型炸彈在目標區爆炸后,頃刻間可將目標區內的氧氣全部吸收掉,使躲藏在隱蔽處的武裝人員窒息身亡。
氣象武器的多樣化發展
隨著大氣科學的發展,人類已掌握了20多種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其中可以起到戰術武器作用的主要有人造洪暴、人造干旱、人工造霧和消霧、人造寒冷和酷熱、人工控制雷電和人工引導臺風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軍搜集、整編了全世界上千個機場的氣象資料,并定期修正。美軍先后投資進行過數十個秘密的氣象研究項目,其中包括制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計劃”、制造雷電的“天火計劃”和在颶風周圍實施人工降雨以改變風暴方向的“暴風雨計劃”等。飛機在厚厚的云層上拋撒硝酸銀粉塵,使云層中的水蒸氣凝固,大雨就會如洪水般從天而降,這種設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美國曾派出無人駕駛飛機在敵方上空拋撒硝酸銀粉塵,雨水導致敵軍的雷達系統失靈,而雷雨交加的天氣也使敵軍的轟炸機無法起飛。空襲中,美軍無人駕駛飛機借助晶體狀的粉塵,通過微波在目標上空布下厚厚的云層,造成不良天氣,阻止敵人的空中行動。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軍方為了保護重要工業基地和軍事設施,采納氣象專家的建議,在意大利伏爾特河岸地區播灑大量造霧劑,制造出漫天濃霧,使英法盟軍的戰機無法靠近這一地區。還是在這里,1943年,美軍利用人工造霧的方法,制造了一條長5公里、高1.6公里的霧層。濃霧為美軍的行動創造了良好的掩護,使美軍得以順利渡河作戰。
越南戰爭中,美國密謀在越南南方建立一條十里寬的緩沖地帶,以阻止越南人民軍南下。為了清除緩沖地帶茂密的植被,美軍分別出動4架C-130運輸機,在南方朱邦山區撒播了大量的二氯苯氧乙酸正丁脂和三氯苯氧乙酸正丁脂混合植物殺傷劑。3天后,這片山區的樹葉開始枯黃,芭蕉腐爛變黑;一個星期后,山區附近植被發生了急劇變化,樹葉落光,并開始枯萎,地面的矮小灌木林、嫩草相繼死去,原來隱藏在密林中的公路、倉庫和房屋等陸續暴露出來,隨后這些暴露目標在美軍狂轟濫炸中迅速被摧毀。
冷戰期間,蘇聯曾秘密研制過另一種氣象武器,代號“水星計劃”,到俄羅斯時代更名為“火山”。該計劃具體內容為:利用核彈引發大規模地震和海嘯。提出這一計劃的蘇聯科學家認為,核爆炸可以制造海嘯、引發火山爆發和改變大氣物理結構,從而產生極大的殺傷力。當時,蘇聯在與美國的核軍備競賽中處于劣勢,正為此大傷腦筋的赫魯曉夫立刻批準了這項可以改變兩國核競爭態勢的計劃。蘇聯科學家立即投入到這項研究中。他們進行了多次試驗,充分證實了核爆炸產生的沖擊波能引起環境變化,可以用于毀滅敵方。在此后的20多年里,蘇聯投入巨資進行代號為“墨爾庫里斯-18”的環境武器研究計劃,并在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地進行了30多次試驗。
細菌也可以幫助降雨。科學家發現,在海洋表面,有大量的細菌浮在海面與海藻之間,它們進入大氣層就能導致海上降雨。美國科學家據此成功地將從海洋里收集的各種附著細菌的海藻研成粉末,放入充滿水蒸氣霧的密室中,成功形成降雨。
截至目前,人類對影響、改變天氣的技術的研究還很有限。貿然啟用氣象武器,不僅打擊不了敵人,反倒可能帶來一場全球性災難。比如,人造酸雨、人造臭氧洞等,對環境的破壞是人類遠遠無法控制的災難性后果。但令人擔憂的是,盡管聯合國在1977年就通過了禁止將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用于軍事領域的法案,但一些國家的氣象武器研究從未停止。
責任編輯: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