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最具智慧和才華的愛國者之一、一個畢生奉獻給祖國的人去世了……”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總統沃爾科夫
“你的名字,像第一位太空宇航員加加林一樣,是20世紀俄羅斯的一個象征!”
——國際空間站宇航員
“一代槍王”的離去
2013年12月23日,俄羅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總統發言人證實,卡拉什尼科夫當天在該共和國伊熱夫斯克市病逝,享年94歲—“一代槍王”的逝世令世界唏噓不已,也不禁讓人們回想起卡拉什尼科夫90歲生日時的情景……
2009年11月,為了慶祝世界上最成功的槍械設計師之一—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90歲的生日,伊塞夫斯克市歌劇院舉辦了大型的慶祝盛典。與會者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人物,包括政府要員、軍隊將領以及槍械相關行業人員,總共約有2000人。當時會場內的大屏幕播放著俄羅斯國家元首梅德韋杰夫總統授予卡拉什尼科夫“俄羅斯英雄”榮譽(俄羅斯國家最高榮譽)的畫面;影像中,梅德韋杰夫總統對卡拉什尼科夫稱贊道:“AK47是所有俄羅斯人引以為傲的品牌!”的確如此,據說20世紀70 年代曾有這么一句話,“美國出口的是可口可樂,日本出口的是電器,而蘇聯出口的是AK47。”
葉利欽為他慶祝75歲生日,普京為他慶祝80歲生日,而那次90歲生日慶典則是歷次關于卡拉什尼科夫主題活動中規模最為盛大的一次,歡聲笑語似乎還歷歷在目,但沒想到現在竟成為了“絕唱”。回顧卡拉什尼科夫的一生,他有著太多的故事,享受過無盡的榮譽,也經歷過漫長的清貧,伴隨著、支撐著他戰勝無數人生坎坷和心靈沉浮的也許正是他最初研發的AK47—從他的成長際遇中,人們或許可以得出更多的人生感悟。
28歲前的人生與AK47的誕生
他28歲之前的人生屬于“卡拉什尼科夫”,而他28歲之后的人生則屬于“AK47”。
1919年11月10日,卡拉什尼科夫出生于哈薩克斯坦東南部阿拉木圖遠郊庫里亞的一個農民家庭,童年時期他就對機械制造充滿興趣,還喜歡搞點小發明;7歲時入讀10年制學校;1936年畢業后就職于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亞鐵路下屬部門;1938年在基輔入伍服役,由于他表現出對機械制造的才華,于1939年被軍隊領導推薦進入軍械技工技術訓練班學習,很快又被保送到坦克駕駛學校學習,這期間他設計出坦克油耗計和新履帶,并因此而獲獎,他也因此被調往列寧格勒工廠,負責指導生產他所設計的坦克部件。這一切都奠定了這位槍械設計師之后的成功之路。
時間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秋天,卡拉什尼科夫作為一名蘇聯的坦克兵在對德戰斗中負傷,于是被轉移到后方醫院—正是這次經歷使得卡拉什尼科夫得以有機會研發出經典的AK47。
在卡拉什尼科夫休養期間,他常聽到戰友們談論德國人使用的沖鋒槍等自動化武器如何厲害,以及對自己武器的落后的感慨,于是卡拉什尼科夫想,應該設計一款自動化單兵武器來對抗敵人。雖然他有過一些機械設計經驗,但是實際上當時他對于槍械設計毫無頭緒。他開始查閱相關槍械設計的技術資料并試做草圖,當時的醫院圖書館為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因為傷勢的原因他不能重返戰場,這反而使他有了充足的時間來安心研發。此后他很順利地設計出一款沖鋒槍,雖然這款槍的風頭被“波波莎”、“波波斯”等沖鋒槍蓋住了,但這次設計為他開啟了新的機遇—1943年,卡拉什尼科夫被推薦進入正規軍事學校學習,并被分配到武器試驗場擔任技術員。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以7.62×39毫米M43中間威力步槍彈為基礎,設計了一款適用該口徑的卡賓槍,該槍應用的相關自動原理奠定了此后AK47的基礎;1946年,他帶著經過改進的這款卡賓槍參加了一次公派的槍械選型,在1.5萬發子彈的連續射擊中沒有出現任何卡殼或其他故障,其強大的火力與可靠性令所有人都感到震驚。此前籍籍無名的卡拉什尼科夫也因此脫穎而出,直接躋身于國家最頂尖的核心武器設計團隊之中。終于在1947年,他在這款卡賓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突擊步槍(自動步槍)被蘇聯軍方制式定型,制式名稱AK47,A代表自動步槍,K代表卡拉什尼科夫,47則為定型年份(1947年)—聞名于世的AK47由此誕生!
AK47的成長之路與動作原理
AK47定型這一年,卡拉什尼科夫只有28歲;而在他此后66年的人生中,“卡拉什尼科夫”這個名字則與享譽世界的AK系列武器緊緊聯系在一起。“AK”的俄語發音是“阿卡”,而英文發音才是“AK”,所以兩種稱謂都對,為了顯得更加專業,大家喜歡使用蘇俄血統的“阿卡”。
人們似乎很少聽聞AK47性能上的負面消息,即使有的話,經核實發現大多是仿造的雜牌武器或者非正規蘇俄廠商出品的組裝貨。而蘇俄正規生產的AK47則始終保持著它在世界槍械領域內驕人的地位!“士兵沒有大學學位,他需要一個簡單可靠的武器。當敵人逼近你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操作一個復雜的武器。”正如卡拉什尼科夫所說,簡單、可靠是AK47最好的注釋:“你可以把它放入水中幾個星期,然后把它從水中拿出來,給它上膛,就能射擊。”
提到AK47驚人的可靠性,不得不提到美國的“越戰”。當時的叢林潮熱環境對參戰人員與武器裝備都是相當嚴苛的考驗。也正是這個時期,美軍開始列裝和使用M16系列自動步槍,就此樹立了對世界影響深遠的兩大槍械陣營!而當時兩者的對比似乎更能說明問題,其中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就是:在戰場中使用M16的美軍放棄自己號稱“劃時代的杰作”,而去撿取北越裝備的AK47—很多人都會對此津津樂道,這就是AK47可靠性優于M16的有力證明!
但其實不然,M16被美軍列裝之初,因為士兵們被上級告知該槍“極其優秀,甚至不用保養”。正是由于這個誤導,使得士兵們甚至不去維護使用后的M16,嚴重的火藥殘渣混合上潮濕環境中的污物腐蝕,導致構件精密的M16屢屢出現卡殼或擊發不良的現象。事后證明只要適當維護,M16在當時環境中依舊可以保持不錯的穩定性,雖然在“越戰”中人們低估了M16的性能,卻使得發揮更加穩定的AK47揚名天下!
AK47和當時的沖鋒槍、步槍相比,擁有更加適合突擊作戰的性能和外形。標準的AK47擁有上下機匣結構,清理或維護時可以方便打開兼做防塵蓋的整個上機匣,而所有動作部件則都安裝在下機匣,所以即使不安裝上機匣,AK47依舊可以正常射擊。配合木質的槍托、手槍型握把以及上下護木結構,重量不輕,符合人們對蘇俄產品的一貫印象,雖然不夠精致卻夯實耐用。并且為了適應蘇俄獨特的嚴寒氣候,AK47設計有便于戴著厚實手套就可以操作的扳機護圈和發射模式選擇撥片,尤其是這個撥片非常之大,可以控制保險、單發(半自動)、連發(全自動)三檔。槍管上方是導氣部件,用于完成自動方式的循環動作,槍管下方是通條,用于清理槍管。標準的機械式瞄具,準星護圈里設有可調式柱形準星和可翻倒式U形缺口照門表尺,可以通過調整表尺刻度來設定照門射擊距離。
說到AK47,還是要先了解其研發演變的過程。前文提到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曾設計過一種發射7.62×39毫米M1943式中間威力步槍彈的半自動卡賓槍,當時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導氣管在槍管上方,導氣活塞和活塞導桿相連,有了后來長行程活塞的雛形,彈匣容量10發。該槍采用槍機回轉式閉鎖,參考自美國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在經過1945年試驗型后才進化到1946年讓卡拉什尼科夫揚名立萬的參選槍型AK46(樣槍),進而在AK46基礎上開始全新改進之后,最初的AK47又歷經了多種改進和試制槍型后才正式定型,并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產,被稱之為“第1型”。可見,AK47雖在1947年就被定為蘇聯軍隊的制式裝備,但直到1949年才最終定型,并正式開始大量生產。1951年改進為“第2型”,通過機械銑削出來的機匣雖然強度大大增加,但是耗工耗力,效率比之前低了很多,所以很快便被“第3型”取代。1953年,在改進了機匣加工方式之后,這種便于大量生產的“第3型”才正式確定——這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AK47標準型了。實際上,直到1959年,大量生產的AK47才算真正成熟起來!
AK47的外形大家已經再熟悉不過,本文不再贅述,下面詳細介紹AK47的動作過程:
扣動扳機,阻鐵釋放擊錘(AK47的扳機和阻鐵是一體式,而在一些步槍上扳機和阻鐵是兩個不同的部件,通過連接軸聯動),擊錘向前方轉動,撞擊擊針。擊針撞擊裝填到彈膛內的7.62×39毫米步槍彈的底火,底火點燃發射火藥,彈頭被向前噴出的火藥燃氣推動,在槍管膛線作用下旋轉加速射出。在這一階段中,由于閉鎖塊的作用,槍機與彈膛后端緊密閉鎖,使得槍機和槍機框不會后退。
接近槍管前段的上部加工有小孔(導氣孔)。彈頭經過這一小孔后,部分前推的高壓燃氣通過小孔流入上方的活塞筒內,進而產生動能。AK47的導氣孔直徑很大,但沒有氣體調節器。
流入活塞筒內的氣體向后推動活塞。由于活塞和槍機框形成一體,槍機框也一起后退。槍機框后退約10毫米時,槍機開始旋轉。槍機框進一步后退約6毫米時,槍機已旋轉90度,解鎖與彈膛后端之間的閉鎖狀態,并與槍機框一起后退。發射數百發或數千發槍彈后,活塞筒內會積攢一些火藥殘渣,但大直徑導氣孔設計和機匣與槍機框之間預留的充分間隙等設計,正是確保AK47在惡劣環境中也能動作可靠的主要原因。
后退的槍機(機頭)卡住空殼,從彈膛內抽出空殼。在這一階段,彈頭已經飛出槍口,膛壓已經下降到安全程度。后退的槍機框壓倒擊錘,使其進入待擊位置。扳機護圈前方設有解脫部件,選擇單發模式時,擊錘被該解脫部件卡住。
空殼被拋殼挺向槍體右側彈出。完全后退的槍機框和槍機借助復進簧的力量,開始前進并從彈匣內推入下一發槍彈,槍機閉鎖,完成循環。
從彈匣內推出槍彈的槍機被復進簧繼續推動前進,將槍彈推入彈膛內。槍機框右側設有拉機柄,拉機柄與槍機框和活塞組件形成一體。即使活塞筒內污垢過多、活塞被迫在中途停止前進(不完全閉鎖)時,可以用向前方敲推(甚至用腳踹)拉機柄的方法來使槍機強制閉鎖,依舊可以繼續射擊。
據說有人作過統計,自AK47誕生后,死于其槍口下的人數已經超過幾百萬,而且還以每年幾十萬的數量增加—卡拉什尼科夫也曾因此遭受抨擊,據說卡拉什尼科夫最反感被人問及“對那么多人因為你的發明而死亡,你感到遺憾嗎?”這樣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充滿敵意至少是不友好的問題。的確,由于AK47造價低廉、性能可靠、簡單易用、補給方便等原因,導致AK47在世界上尤其是一些動亂地區泛濫成災,但正如卡拉什尼科夫所說:“罪孽不在于步槍,而在于扣動扳機的人!”
結 語
60多年來,AK47已經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生產量最大的單兵自動化武器。150個國家引進或仿造,產量超過1億支,從美國的“越戰”到之后一系列的“反恐戰爭”,從蘇維埃國家崛起到第三世界的紛爭,從正規武裝部門到黑幫罪犯,從特戰人員到索馬里海盜,AK47似乎無處不在,甚至AK47的經典造型還成為了某些國家(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東帝汶)國旗和國徽的素材,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可見一斑。
滿載榮譽的AK47并沒有給卡拉什尼科夫帶來錦衣玉食的生活,尤其在與斯通納(M16系列發明者)那次著名的會晤后,卡拉什尼科夫的境遇在人們看來就更顯辛酸:之前他的退休金、各種補貼和獎金全部加在一起,每月總共只有1.48萬盧布,折合成人民幣不到3000元,但卡拉什尼科夫依舊充滿自豪地說:“你能在其他國家找到本人還活著就給他建銅像的設計師嗎?你能在其他國家見到總統和總理親自向一名設計師祝賀生日嗎?”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這句經麥克·阿瑟將軍之口而盡人皆知的名言,現在用在卡拉什尼科夫身上再恰當不過,雖然“一代槍王”逝去了,但AK47和其他的AK系列槍族則依舊會延續這位老兵未走完的道路……
責任編輯:李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