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這樣一批超級兵器,它們理念先進且性能強大,令同時代同類裝備難以望其項背,卻最終因為各種原因曇花一現,令人唏噓不已。
“俾斯麥”號戰列艦——初戰3天后即遭遇死亡之戰的納粹海上猛獸
希特勒稱它為“德國海軍的驕傲”,就連敵人丘吉爾也不得不贊嘆“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這就是納粹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它以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凝聚德國最先進的工業和科技智慧結晶,號稱“不沉的海上鋼鐵堡壘”。1939年,“俾斯麥”號舉行下水儀式時,希特勒親自到場發表聲嘶力竭的演說,并親手執行了砸碎香檳酒的傳統儀式,對其寄予無限厚望。
1939年5月24日,“俾斯麥”號駛出丹麥海峽,即與兩艘英國戰艦“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相遇。“胡德”號和“俾斯麥”號均全速駛向對方?!昂隆碧柺紫乳_火,“俾斯麥”號回敬了一連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彈貫穿“胡德”號薄薄的裝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彈藥庫。僅僅不到10分鐘,曾經的英國皇家海軍驕傲——“胡德”號就沉沒了,船上1400余人只有3人生還。
“胡德”號被擊沉的消息傳到英國后舉國震驚,首相丘吉爾深思熟慮之后,決定集結各處的海上力量,將矛頭一起指向“俾斯麥”號。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遭遇風暴,從英國“皇家方舟”號航母上起飛的15架“箭魚”魚雷轟炸機穿越風暴向“俾斯麥”號發起猛攻,一顆魚雷命中“俾斯麥”號艦尾螺旋槳,使“俾斯麥”號喪失方向控制,英國艦隊隨即圍攏過來。英國皇家海軍“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向俾斯麥號開火,不久另外3艘英國戰艦也加入了戰斗。英軍的轟炸持續1.5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近3000發炮彈。令人驚奇的是,“俾斯麥”號在如此打擊之下居然始終在海面漂浮。最終,英軍通過巡洋艦發射魚雷才將其徹底送入深淵。
“大鳳”號航母——“天下第一艦”
無論是來自民間的造船工人,還是日本海軍官員,都對“大鳳”號充滿信心。當時甚至有人在機庫后壁上用墨手書“天下第一艦”??梢哉f,這艘精銳航母一改日本航母的傳統設計風格,采取多種創新設計,集技術精華于一身,強化裝甲防御能力。
1944年6月19日上午,在收到美軍艦隊確切位置的報告后,“大鳳”號上前后起飛了16架“零戰”、17架“彗星”和9架“天山”,與“翔鶴”、“瑞鶴”上起飛的艦載機匯合,組成日軍最大的一個攻擊群向東方殺去。與此同時,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艇以“大鳳”號為目標,發射6枚魚雷。前5枚魚雷都未射中,只有第6枚魚雷擊中“大鳳”號前部升降機附近右舷艦體。本來這枚魚雷并未對“大鳳”號造成重大傷害,軍艦航行如常,只是前部升降機受到沖擊停在中途,導致艦載機無法起飛。然而,致命的是前部油艙被震裂,揮發的油氣溢出并在機庫內聚集,由于士兵操作失誤,油氣遇明火爆燃,引發全艦大爆炸,火焰沖天。16時艦長菊池大佐下令棄艦。16時28分,“大鳳”帶著1650名官兵一起沉入大海。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建造的最現代化的航母,就這樣永遠沉沒了。
“信濃”號航母——服役10天即告殞命的日本海軍最大航母
標準排水量62000噸,服役時間10天,這兩個數字足以說明“信濃”號航空母艦的特別之處和凄慘境遇。“信濃”號繼承了“大鳳”號重裝甲航母的設計風格,進一步強化了防御措施,從理論上講是一座最堅固的海上堡壘。直到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服役前,它一直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1944年11月28日下午13時30分,“信濃”號搭載大部分艦員和少量工人離開母港橫須賀,開始處女航。擔任護航的是“磯風”、“濱風”和“雪風”,其中“雪風”號是日本海軍中出名的頭號祥瑞艦,屢經苦戰卻極少受傷,而與其作戰的友艦往往慘遭厄運,故“雪風”號被視為“掃把星”。而日本人不信邪,讓其為“信濃”號護航。正在自由游弋、意圖營救落水飛行員的美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信濃”號航母,開始對其進行追擊。29日凌晨3時許,“射水魚”抓住良機,在距“信濃”號1280米的距離上順次發射了6枚MK14-3A魚雷,1分鐘不到,第1枚魚雷就擊中了“信濃”號右舷艦尾,隨后又有3枚中的。29日上午9時35分,艦長阿部俊雄下令棄艦。最后,包括阿部艦長在內的1435人與艦同沉。
V-1、V-2導彈——難以挽救納粹命運的瘋狂“復仇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納粹德國對英國倫敦發起猛烈的轟炸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倫敦上空出現了一種像飛機一樣飛行、卻長得不像飛機的“怪物”。這一個個“怪物”落地后,發出巨大的火光和聲響,倫敦隨之遍地廢墟。這種“怪物”就是現代導彈的鼻祖——V-1和V-2導彈。
V-1導彈由位于佩內明德基地的納粹德國空軍研究機構研發,由于它是納粹德國V系列“復仇武器”中第一個問世的,故被命名為V-1。1944年6月13日,V-1導彈從部署在法國、荷蘭海岸的代號為SKI的發射場起飛攻擊倫敦。到1945年最后一處V-1發射陣地被攻占時,V-1導彈共造成了22892人傷亡,其中大多數是平民。
V-2導彈是一種無人駕駛、帶導航的彈道導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實戰的彈道導彈。1944年9月,希特勒下達了使用A-4/V-2導彈對倫敦進行攻擊的命令。英國港口城市安特衛普也成為V-2襲擊的重災區,從1944年秋天到1945年3月共遭受106枚V-1和107枚V-2的襲擊,共有1萬名市民傷亡,被《時代》雜志稱為“猝死之城”。
戰爭結束后,納粹德國導彈的技術被美蘇等國瓜分,成為日后各國獨立研制導彈的基礎或者參照物。有軍事評論家認為,如果V-1和V-2導彈更早地被希特勒應用到戰場上,那么二戰的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然而,歷史不容假設,V-1和V-2導彈最終也沒能挽救納粹德國敗亡的命運,它們作為一種重要的武器形態被沿承下來。
“虎王”坦克——火力超強、機動性超差的二戰坦克之王
“虎王”坦克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末期研制的重型坦克,美英蘇盟軍部隊多次遭遇“虎王”坦克,因為無法有效擊毀這種德國坦克,各國強烈要求軍工企業研制新型武器?!盎⑼酢北徽J為是二戰期間火力和防護最強的坦克。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征?!盎⑼酢碧箍四茉?000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制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不僅如此,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盎⑼酢碧箍塑圀w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為盟軍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
“虎王”坦克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這些成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7月又在波蘭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由于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
盡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手中,“虎王”仍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于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并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未能完全發揮實力的超級坦克獵手
“獵虎”坦克殲擊車是在“虎王”坦克的底盤及部件的基礎上,加裝了1門128毫米的PaK 44 L/55型火炮以及2挺用于防空和自身保護的MG34/MG42機槍,其火炮是二戰中威力最強大的反坦克炮,可以輕易地在盟軍絕大多數火炮射程范圍以外擊毀盟軍的坦克。
“獵虎”坦克殲擊車個頭大,火炮口徑也大,側裝甲板一直延伸到車體頂部構成其炮塔體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顯得碩大無比。車體兩側各安放2排2列共4組8塊履帶板,既是備份履帶板,又起到輔助防護的作用。希特勒的想法是把“獵虎”坦克殲擊車改成火焰噴射坦克,不過他的愿望并沒有實現。
1945年夏天,美軍對繳獲的“獵虎”坦克殲擊車進行測試,發現它能在2100米的距離上擊穿美軍M26“潘興”坦克的前部裝甲板,這遠遠超出美軍的想象??上н@些龐然大物更多的是倒在了彈藥油料匱乏和機械的障礙上,而不是對方的炮口之下。
BGM-109G“戰斧”陸射型巡航導彈——超級威懾武器意想不到的短命結局
“戰斧”巡航導彈可謂大名鼎鼎,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軍火庫的基本配備。它因政治而生,因政治而亡;曾經是被北約寄予厚望的超級威懾工具,最終卻變為一堆堆昂貴的廢鐵。
1977年,西方情報機構突然發現,蘇聯軍隊裝備了一種SS-20型中程導彈。這種導彈可攜帶3枚分彈頭,命中精度極高,而且采用機動發射方式,還可以再次裝彈發射,北約對此深感恐懼。1980年,北約諸盟國商定立即在歐洲國家部署2種對抗性威懾武器:“潘興”II型中程彈道導彈和BGM-109“戰斧”陸射型巡航導彈。美軍認為,這種導彈可有效對付蘇聯北方艦隊司令部和海軍基地等后方固定目標,而它強大的機動能力可以保證更高的生存性。
1985年,美蘇重開歐洲中程核力量談判。經過一番討價還價,1987年,戈爾巴喬夫接受了美國人最初的“雙零方案”。同年,BGM-109G型導彈開始撤出歐洲。至1991年5月,大部分BGM-109G型導彈還沒來得及用一次就變成一堆堆廢鐵,軍方僅保留了8套系統留作紀念。今天,曾在格林漢姆卡門基地最先投入的BGM-109G型導彈被安放在美國俄亥俄州懷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它提醒人們,在冷戰最高潮還曾經有這樣一種最短命的陸基巡航導彈存在過。
F-89J“蝎子”戰斗機——掛載空空核火箭的史上最牛截擊機
1947年蘇聯首次公開展示圖-4轟炸機,這意味著蘇聯人隨時可能把核武器投向美國本土,而當時美國還沒有能夠對付這些轟炸機的全天候噴氣式截擊機。為了應付這種尷尬局面,美軍加快了相關戰機的研制。1948年6月,諾斯羅普公司研制的XP-89(即F-89)出廠。根據其外形特點,F-89被正式命名為“蝎子”。
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核大戰理論指導下,美國開始研制帶核彈頭的空空火箭—MB-I“妖怪”。為了獲得“妖怪”的發射平臺,諾斯羅普公司發展出F-89J。F-89J安裝了當時最新的休斯MG-12火控系統。該系統能夠自動追蹤目標,并選擇1枚“妖怪”火箭,指導飛行員打開核彈保險,自動發射火箭并控制截擊機急轉逃離核爆區,然后遙控核彈在預定時刻起爆。1957年7月19日,F-89J進行了“妖怪”火箭的首次試射。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從飛機上發射帶有核彈頭的空空火箭,由此“蝎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種能發射核武器的截擊機。
盡管F-89J是美國空軍威力最強大的截擊機,但它注定是短命的。“蝎子”不僅難以操縱而且維護費用高昂、故障率較高,它是冷戰最初階段截擊空戰思想的體現,是遠程核打擊威懾下的產物,因此注定曇花一現。1959年7月,超音速的F-101B“巫毒”和F-102A“三角標槍”逐漸將其取代。
B-58“盜賊”超音速轟炸機——難以操縱的超音速轟炸機
在1961年的巴黎航展上,有一架飛機與眾不同,它帶著雷鳴般的呼嘯從大洋彼岸飛來,創造了新的跨越大西洋的速度記錄,它擁有一副巨大的三角機翼,以及4個巨大的發動機吊艙,最奇特的是機腹下那個碩大無比的吊艙。這種飛機,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轟炸機—B-58“盜賊”。
“盜賊”的性能令人震驚,它可以與它可能遇到的戰斗機飛得一樣快,甚至更快,達到比一般戰斗機更高的飛行高度。一個工程師這樣描述“盜賊”:“薄薄三角翼穿過音障如同切奶酪般輕松,它穿過音障沒有任何的振動或其它不便?!盉-58 擁有創紀錄般的爬升速度,經常被形容為“像火箭一樣”,尤其是飛機輕載的時候。
然而,“盜賊”是一架難以操縱的飛機,只有有經驗的飛行員才獲準駕駛它,很多飛行員對它深懷恐懼。這是因為它那過于先進的設計以及容易出現不可挽回的危險情況:忽略規定的迎角,在起飛、著陸甚至是巡航中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復雜的燃料供應系統維護困難;高速飛行時如果有發動機熄火,就會導致飛機急劇偏航而被撕成碎片;如果液壓系統故障則要馬上緊急著陸。B-58共生產116架,在事故中損失了26架,造成36名機組乘員喪命。1969年11月5日,編號59-2446的B-58進行了最后一次飛行,目的地是美軍軍機“墳場”—戴維思·蒙坦空軍基地。因飛行速度而驚駭世人的B-58“盜賊”,其退役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
I-400系列潛艇——未戰先降的日本“潛艇之王”
曾經是I-401潛艇艇長的南部上尉說,I-400系列潛艇的機動性與其他潛艇相比,并沒有多大的特殊性,不過由于它體積巨大,又可以攜帶戰機,因此在同時期的同類戰艦中,它的靈活性相對較高,戰斗力也更強。在I-400潛艇系列研制成功之后,日本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異常興奮,因為有了這種巨型潛艇,他就可以實施轟炸美國大城市的計劃了。不過隨著山本在1943年4月命喪美國人之手,這項“雄偉”的計劃也隨之流產。由于日本當時的實力有限、鋼材緊缺,山本的繼任者把計劃加以修改,決定建造9艘I-400系列潛艇。不過1943年之后,日本軍隊在各條戰線節節敗退,造艦計劃也一改再改,由9艘縮減為5艘,而實際上最終只投產了3艘。
1945年3月日本海軍中將、聯合艦隊司令小澤治三郎做出了一個冒險的決定,準備利用“晴嵐”戰機攜帶生物武器襲擊美國西海岸城市。這次計劃被陸軍參謀長重光葵獲悉,他命令小澤治三郎取消該計劃,由對美國發動細菌戰轉為控制巴拿馬運河。不過當時日本已經面臨燃料短缺的困局,潛艇甚至沒有足夠的燃料駛往巴拿馬運河,因此日本軍界要求它們先到中國東北,裝滿燃料后再秘密前往目的地。但是這兩艘潛艇剛剛駛出100多海里就遇到水雷。好不容易完成修理駛出日本,卻接到大本營的新命令——襲擊烏里希環礁。這時意外再次發生:為I-400系列潛艇提供能源補給并且搭載2架“中島”戰機的I-13潛艇不聲不響地沉沒了。在日本士兵積極準備新的襲擊時,8月14日他們通過美國電臺得知日本很快就要投降,當時幾乎沒人相信。直到第二天天皇發表投降講話后,“潛艇之王”上的所有人才如夢方醒。不久后兩艦接到日本總部的命令返回國內。兩潛艇人員在美國人趕到接收兩艦之前,破壞了大量設施。
雖然只是兩具“空殼”,美國人也為此興奮了許久,因為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艇。盟國的專家不約而同地表示,在同等級別的潛艇中,盟國無能出其右者。因此美國方面甚至有些后怕:一旦日本投降太晚,I-400“兩兄弟”或將行駛到美洲各大港口,屆時一場災難似乎不可避免。蘇聯人得知美國獲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艇后,依據美蘇之前簽署的“共享協議”,要求到潛艇上“看看”。心事重重的美國人擔心蘇聯人獲得機密軍事技術,在蘇聯人到來前,匆匆炸沉了兩艘潛艇。
總之,無論一種武器多么無與倫比,最后都將被歲月的塵埃所掩埋。在歷史的滾滾洪流面前,在世界和平的大勢面前,任何力量都無法逆轉。
摘編自新華網
責任編輯: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