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的機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并進行作戰。時至今日,航空母艦已是現代海軍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從本期開始,軍事專家、本刊編委房兵大校帶我們一起走近俄羅斯航母,為讀者逐一掀開蓋在俄羅斯航母身上的神秘面紗。
“莫斯科”級航母是蘇聯乃至俄羅斯海軍的第一代航空母艦,它的誕生頗具傳奇色彩。“莫斯科”級航母到底是在何種背景下被研制出來的?特立獨行的外觀,使“莫斯科”級航母具有怎樣與眾不同的性能?歷盡艱辛試驗成功的卡-25直升機,為“莫斯科”級航母性能的提升起到了怎樣的作用?1973年蘇聯與美國兩大艦隊在地中海對峙中,“莫斯科”級航母凸顯出了哪些不可被替代的作用?“莫斯科”級航母為第二代“基輔”級航母的研制積累了怎樣的經驗?又在俄羅斯航母發展道路上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建造背景
蘇聯的航母建造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曲折的過程,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蘇聯此后的航母都被叫作“反潛巡洋艦”,包括后來的“基輔”級(被稱為“重型載機巡洋艦”)、甚至67000噸的“第比利斯”級航母,以及“庫茲涅佐夫”號,都被稱為“大型載機巡洋艦”。
二戰之前,蘇聯已完成工業化的轉型,當時蘇聯海軍領導人庫茲涅佐夫提出要為海軍建造航母。但是由于當時斯大林的認識還停留在世界普遍水平,他雖然支持發展海軍,支持發展武器裝備,但是他支持的是建造戰列艦、巡洋艦,而不是建造航母。二戰爆發后,蘇德戰爭爆發,蘇聯被卷入戰爭,為應對戰爭,蘇聯傾力建造坦克、飛機等武器,沒有條件建造航母;蘇德戰爭結束后,蘇軍又到遠東對日本作戰,對日作戰涉及到登島的問題,蘇軍最初計劃從日本的北海道登陸,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以“對日本作戰需要航母做掩護”為由,又一次提出建造航母,或者提議從美國(當時蘇美關系還不錯)租幾條也行,然后再學習建造航母,此想法卻被朱可夫等陸軍傳統領導人否定了。二戰結束后,蘇聯總結經驗教訓,意識到未來海軍的發展沒有航母是肯定不行的,于是庫茲涅佐夫再一次提出發展航母。這時斯大林也認識到航母的重要性了,于是同意建造航母,但是事情還沒有來得及啟動,斯大林去世了,機遇又一次被錯過。
本來按理說,條件都已經具備了,財力物力都已充備,技術水平也已經到了起步的條件,但斯大林的繼任者是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奉行的軍備建設方針是“火箭核戰略”,信奉“導彈至上”論。他對海軍的發展極為不重視,他認為發展核武器和導彈比發展海軍更有前途,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在核導彈面前不過是活靶子。
結果,堅持發展航母的庫茲涅佐夫被免職,但赫魯曉夫親手挑選的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同樣是一位航母的擁護者。
1959年,美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建成服役,該型潛艇配備的“北極星”導彈射程可達2200公里。配備了“北極星”導彈的“喬治·華盛頓”號核潛艇,使美國海軍進入了擁有戰略核武器系統的行列。1961年中期,美國海軍“喬治·華盛頓”號彈道導彈核潛艇在蘇聯北部海岸地區完成了3次巡航,直接威脅蘇聯內陸腹地。當時的蘇聯海軍很快就發現,他們無法在“喬治·華盛頓”號潛艇進入其導彈發射區之前發現并消滅它。蘇聯海軍迫切需要構建強大的反潛作戰體系。
為了應對不斷來犯的美國核潛艇,戈爾什科夫元帥采用迂回戰術,把航空母艦稱為“反潛巡洋艦”,這艘后來被正名為蘇聯第一代航空母艦的“反潛巡洋艦”,就這樣被戈爾什科夫巧妙地塞進了蘇聯海軍的軍艦建造計劃。在戈爾什科夫的努力下,首艦“莫斯科”號于1962年開工建造,1967年12月服役。二號艦“列寧格勒”號于1969 年服役。兩艘艦都部署于黑海艦隊。
試航遭遇埋首現象
1970年1月3日,“莫斯科”級航母的首艦“莫斯科”號出航赴地中海和北大西洋,進行適航性試驗并參加代號為“大洋-70”的演習。當時的蘇聯國家驗收委員會主任委員拉姆海軍少將主持了此次試驗,并用電影攝影機對整個過程進行了拍攝。在這次航行中,“莫斯科”號的部分設計缺陷被暴露了出來,“莫斯科”號在大浪中發生了埋首現象:在地中海迎著5級浪全速航行時,先是艦首1號位的火箭深彈發射裝置被從基座上撕開,水壓將18毫米厚的鋼質基座螺栓拉斷,所幸發射裝置沒有脫落;接著,海水灌入彈藥艙,淹沒了輸彈裝置和彈艙內的火箭深彈;緊接著,2號位的深彈發射裝置的基座也發生變形,發射裝置偏離垂直狀態15°。
參加試驗的黑海造船廠交船隊長謝列金后來回憶說,當拉姆海軍少將向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報告所發生的情況時,戈爾什科夫只簡短地回答:“是委托您去試驗該艦,而不是去破壞它,以后謹慎點。”
隨艦的造船廠34號車間安裝工別蘭在艦員的幫助下,很快將兩座火箭深彈發射裝置修補復位,沒有影響后面的試驗。隨后,“莫斯科”號駛入大西洋,為了測試在惡劣氣候條件下“莫斯科”號的狀態,“莫斯科”號繼續往北航行至北緯56°,在6級大風的條件下反復檢查了減搖裝置,清晰地記錄下在幾個不同的航向角時,海水會涌進吸氣室進入鍋爐爐膛的問題,這就是后來外界傳說的主機問題。
在整個試航期間,雖然暴露了“莫斯科”號的一些設計缺陷,但值得一提的是,“莫斯科”號在地中海試驗航行中,遭到了美英等國艦艇的接力跟蹤。
美軍舷號DD-843的“基林”級驅逐艦“ 沃林頓”號幾乎不間斷地跟蹤著“莫斯科”號艦艇編隊。當“莫斯科”號艦艇編隊進入北大西洋海域時,“沃林頓”號驅逐艦便返回葡萄牙的里斯本港休息。在告別時,“沃林頓”號驅逐艦的艦長還向“莫斯科”號發來信號:“再見,和你們一起航行很愉快。”隨后,英、法的艦艇代替“沃林頓”號驅逐艦繼續跟蹤“莫斯科”號。
卡-25歷盡艱辛終成“莫斯科”級航母艦載機
“莫斯科”級航母艦長189米,艦寬34.1米,飛行甲板長81米,標準排水量14600噸,滿載排水量19200噸,最高航速31節(約合57公里/小時),艦員850人,可搭載14架卡-25反潛直升機。“莫斯科”級融入了導彈巡洋艦的設計理念,其艦首為典型巡洋艦艦型,有2具反潛火箭發射器,其后為1具反潛導彈發射器,再后為2具防空導彈發射器,艦橋兩側另有2座57毫米兩用炮,艦尾僅有一個飛行甲板,這種設計使得“莫斯科”級航母搭載的艦載機只能是直升機。
由于不能起飛固定翼飛機,所以更準確地說,“莫斯科”級應該是一型直升機母艦,它上面搭載的主力戰機是卡-25反潛直升機。卡-25反潛直升機在“莫斯科”級航母上進行試飛并最終定型,也經歷了艱辛的歷程。
1962 年12月15日,“莫斯科”級的首艦“莫斯科”號航母開工建造,1965年1月27日編入蘇聯海軍艦艇序列。而作為其主力艦載機的卡-25反潛直升機,則于1961年就已經開始了飛行試驗。當1967年7月14日“莫斯科”號在黑海進行海試的時候,卡-25隨艦一同進行了飛行試驗。原本一切順利的海試,卻被突如其來的一次事故給打斷了。
事故發生在“莫斯科”號艦上航空武器裝備部分工廠試驗階段結束的前一天夜間,在進行雙機夜航飛行時,第一架完成飛行科目的卡-25在降落時,搖擺著墜入“莫斯科”號艦尾部的海水中;飛行員葉弗多基莫夫被救,領航員米哈伊洛夫不幸犧牲。試驗因此被迫停止。
其實依照工廠飛行試驗大綱,雙機夜航是倒數第二個科目,最后一個是四機夜航協同飛行。眼看勝利在望卻功虧一簣,卡-25反潛直升機的建造計劃面臨被封存的威脅;“莫斯科”號也不得不返回船廠。
1967年8月5日在莫斯科空軍司令部召開的會議上,確定了直升機主旋翼支架鎖緊裝置的損壞是導致事故的原因。空軍代表認為,卡-25的同軸技術太復雜,檢修養護困難,他們同時列舉了各國同類方案的直升機在制造過程中的大量故障,并對卡莫夫工廠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表示懷疑。歷經三個星期的改裝和檢修,1967年8月27日,卡-25反潛直升機重返“莫斯科”號繼續試驗。在隨后進行的約100次白天和夜間、簡單與復雜氣象條件下飛行試驗,以及在“莫斯科”號停泊與航行中、在飛行甲板上不同風向和風速時的各種試驗中,卡-25以優異的成績全部通過試驗大綱。
1968年9月19日,“莫斯科”號航母第一次前往地中海執行戰斗勤務。出海前一天,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登艦為其壯行。在48個晝夜的海上戰斗勤務中,直升機完成497次飛行,在海域面積達到37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展現了良好的晝夜搜索、發現以及長時間跟蹤核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的性能。這一肯定評價從后來海軍航空兵司令米羅年科空軍上將所宣布的結果可見一斑:當時他表示,“在所有型號的反潛飛機中,跟蹤美國潛艇時間的90%是由卡-25承擔的。”
卡-25反潛直升機是第一種非常成熟的反潛直升機。它的主要特點是有上下兩層螺旋槳,這樣的設計可以更好地實現飛機的穩定性。實踐證明,這樣的雙軸雙桿的設計滿足了此后幾十年蘇聯海軍艦載直升機的一個基本需求。而這一點后來被演變成蘇聯陸軍的公用直升機,此后蘇聯海軍艦載直升機卡-27、卡-28、卡-29,甚至到卡-31,全是在此機型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蘇美兩大艦隊1973年地中海大對峙
1967年7月14日,“莫斯科”級航母的首艦“莫斯科”號在黑海進行試驗,當時蘇聯海軍第一副司令卡薩托諾夫海軍元帥乘坐艦艇進入地中海,向艦艇指導員宣布黑海艦隊-地中海分艦隊成立,這標志著蘇聯海軍開始在地中海執行戰備執勤航行。
在地中海,美國海軍第六艦隊和北約海軍力量長期以來一直對蘇聯海軍保持著巨大優勢,以至于地中海在冷戰初期被稱作北約的“內湖”。
蘇聯是地中海的“新到者”,1967年后,地中海成為蘇聯海軍航空兵的第一個戰區。美國于1963年將可搭載“北極星”導彈的潛艇部署至地中海后,促使蘇聯將大量資源投入反潛力量建設,“莫斯科”級航母于1967年部署至地中海時受到了美國的高度關注。
“莫斯科”號及同級的“列寧格勒”號最多可搭載18架卡-25反潛直升機,與美軍航母相比,在航速、航程和續航力等方面都處于劣勢,盡管如此,當時蘇聯海軍地中海分艦隊還是進行了大量的偵察和收集情報工作。
據悉,蘇聯地中海分艦隊在此期間的監視活動具有高度集中性,主要是以美軍航母特混艦隊為目標。1973 年4月5 ~6日,“莫斯科”級航母派出直升機,在“尼古拉耶夫”號反潛巡洋艦和1艘“卡辛”級驅逐艦的幫助下,對美軍彈道導彈核潛艇在第勒尼安海域進行監視和跟蹤。在1973年5月9日黎巴嫩軍隊與巴勒斯坦武裝發生大規模沖突時,蘇聯在東地中海實施了另一項針對美軍的大規模搜索行動,直至確信美國第六艦隊沒有登陸干涉的意圖后才停止搜索行動。1973年5月14日,蘇軍艦載直升機又實施了另一項大規模反潛行動,在西西里海域搜索美軍“喬治·馬歇爾”號潛艇。而美軍“獨立”號航母于1973年6月29日離開卡迪斯時,也遭到蘇聯地中海分艦隊一個戰斗群的持續跟蹤。
“莫斯科”級航母通過在地中海對美海軍第六艦隊潛艇的跟蹤與監視,顯示出其主力戰機卡-25反潛直升機吊放聲吶的有效探測距離是50公里,美國海軍的潛艇很難擺脫由卡-25反潛直升機設置的無線電聲吶浮標的“天網”。
這次發生在1973年的地中海大對峙,蘇聯地中海分艦隊的艦艇總數曾一度最高達96艘,其中包括34艘水面艦艇、23艘潛艇,由此組成了一支能在首次攻擊中發射88枚反艦導彈的龐大海上力量。而美軍共部署60艘艦艇,包括3艘攻擊型航母、2艘兩棲攻擊型直升機航母和9艘攻擊型潛艇。美軍發現,與蘇軍作戰力量相比,他們處于形勢日益惡化的不利局面之中。
這次在地中海的對峙,充分顯示了“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在蘇聯海軍未來編制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充當雅克-38垂直/短距起降艦載機海上訓練平臺
作為蘇聯乃至俄羅斯海軍航母的開山之作,“莫斯科”級航母具有重要的探路意義。它不僅為蘇聯第二代航母“基輔”級的研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還曾充當雅克-38垂直/短距起降艦載機的早期海上訓練平臺,為促進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的建設做出貢獻。
1970 年7月,蘇聯海軍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基輔”級航母的首艦“基輔”號在黑海船廠開工,其艦載機選擇了雅科夫列夫試驗設計局設計的垂直起降的雅克-36M,也就是后來的雅克-38。為了縮短艦載機的試驗,1971年9月,蘇聯海軍決定將已投入使用的“莫斯科”號航母作為雅克-36M型第一次垂直著艦的試驗艦。為此,黑海造船廠在“莫斯科”號上加裝了一個臨時起降平臺,比飛行甲板高出0.3米,以防止雅克-36M的發動機尾焰著艦時燒壞甲板下的設備和絕緣層。由于當時耐熱飛行甲板尚在研制中,所以給“莫斯科”號上加裝的起降平臺是用10毫米厚、尺寸為20米×20米的鋼板制成的,下面敷以絕緣材料;并在著艦處的板上焊上焊縫,增加機輪著艦時的摩擦與咬合;同時在直升機上層機庫中安置了小型彈藥艙,以檢查飛機航空彈藥的布置情況。
1972年11月8日首次著艦試驗開始。一架從費奧多西亞的基洛夫斯基機場起飛的雅克-36M在“莫斯科”號艉部起降平臺成功著艦,由于當時蘇聯并沒有艦用航空近距離導航和自動無線電系統,僅憑艦上飛行指揮員的口頭指令和飛行員目測參照物及方位標完成降落動作,整個飛行動作堪稱完美,實際著艦點偏離為機輪標出的著艦點不超過10~15厘米。
1972年11月22日,雅克-36M又進行了完整動作試驗,從艦上垂直起飛,按試驗大綱要求飛行和垂直著艦,整套試驗動作十分規范。出席試驗的海軍航空兵司令鮑爾佐夫空軍上將指示“莫斯科”號艦長多弗勃尼亞海軍中校在值班日志上寫下:“1972年11月22日─艦載航空兵的誕生日!”由于雅克-36M的成功研制,蘇聯政府在一個月后晉升鮑爾佐夫為空軍元帥,這是蘇聯在二戰后海軍航空兵司令中惟一獲此軍銜的人。
而人們長時間津津樂道的英國“海鷂”,在1979年6月18日才完成第一次著艦飛行,這距離蘇聯“艦載航空兵的誕生日”已近7年之久!正是基于“莫斯科”級航母的平臺,雅克-38這種后來的主力艦載機才能夠得以順利定型。
開山之作的最終命運
作為俄羅斯航母的開山之作,“莫斯科”級航母的出現使得當時的蘇聯組建了黑海艦隊地中海分艦隊,令蘇聯海軍首次進入地中海開始戰備執勤;在1973年冷戰時期,“莫斯科”級航母又作為艦隊的主力之一,成功地與美國第六艦隊在地中海進行對峙,令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當時的蘇聯海軍;同時,“莫斯科”級航母還甘愿為后來的航母扮演鋪路石的角色,幫助試驗艦載機。可以說,用“功勛卓著”來形容“莫斯科”級航母是毫不為過的。
但是,由于“莫斯科”級航母作戰使命相對單一,同時又存在著設計上的缺陷,在“莫斯科”級航母服役近30年之后,1996年11月7日,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79周年紀念日這一天,“莫斯科”級航母的首艦“莫斯科”號正式退役并舉行了隆重的降旗儀式。1997年5月27日,“莫斯科”號航母被當作廢鐵賣給了印度,從其長期駐泊的塞瓦斯托波爾港被拖往印度的古吉拉特邦阿蘭格港,并在那里被拆毀。
“莫斯科”級航母的二號艦“列寧格勒”號,1974年曾在蘇伊士運河中被用作掃雷直升機母艦。1991年6月,因狀況較差被停止使用。1995年9月,“列寧格勒”號先于“莫斯科”號在希臘被拆毀。
可以說,正是通過設計和制造“莫斯科”級航母,俄羅斯海軍才開始走上獨具特色的航母發展之路。雖然“莫斯科”級航母未能走得更遠,但它開啟了俄羅斯海軍的航母時代。
責任編輯:安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