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高調慈善的時候,我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幾年來一直默默地助醫。她的對象是貧困的先心病兒童。由于負擔不起高昂的醫療費用,這些孩子很多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我的朋友因“緣”遇見,因“心”動念,因“愛”而為之,堅持數年。它不同于普通的盲捐,而是一對一地定向幫扶。有時為了一個孩子,前后需要付出幾萬到十幾萬甚至更多醫療費用。我和她溝通的時候,她也坦言,它不同于助學、助困、助老,你可以從幫助過的人身上看到他們因為自己的力量而產生的積極的變化,從而一定會獲得預知到的愉悅與滿足感,助醫很特殊,你需要有強大的內心才能支撐著你一直堅持走下去,因為,有可能你付出巨大的精力財力可以挽救一個孩子的生命,也可能相反,他就這樣離去,那種心理上的打擊本身就是一種修煉。你必須對待每個被救助的孩子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才能一直走下來,到現在。
“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我曾一度懷疑墨子的“兼愛”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太過烏托邦,但是我在我的朋友身上找到了它的載體。
墨子構筑了理想國,孔子似乎更接地氣,他講的“仁愛”對受體是有差異的。天地君親師,愛是有遠近親疏,是分等級的,對待自己的父母永遠要好于別人的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也要比別人的孩子多出萬千寵愛,親親血緣永遠無法割舍。龍應臺在《目送》中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就像當年看朱自清的《背影》一樣,讀著有很多心酸與無奈,但卻在無數兒女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其中蘊含的是血濃于水的父女、父子親情。但是,愛之深,痛之切。生活中,我們有太多要求,都歸結于愛,也有太多矛盾,緣起于愛。因為愛,我們理所當然的要求我們的孩子、愛人、父母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給出各種限制和目標,我們發現,越是對自己愛的人我們越是苛刻,越以自己的方式“愛”著對方,最后卻變成對方的負擔與枷鎖。我們問問自己內心,這份愛,是否太沉重?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家所說的“大愛不愛”,聽起來哲學性很強,這種“不愛”不是不去愛,而是對你愛的人的寬容,對你愛的人的理解與釋放。給予愛的人更多的空間。道家講究修煉,這份心靈的修煉,雖歷經千年,卻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嶄新的課題。
我是喜歡繁體字的,因為繁體字更能體現漢字幾千年流傳進化的本意。例如愛字在繁體字中書寫作\"愛\",中間是個\"心\",這顆心就是用來體諒別人的,去給予、去珍惜、去感恩,更是去修煉。在我們這個集體幸福感缺失的年代中,我們更應該靜下來,沉住氣,去修煉我們自己的內心,找回愛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