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喝茶,所以在與茶友們聊天時經常會說,茶道也好,茶文化也罷,無非就是喝茶,不外乎拿起、放下。從這簡單的動作中,我們既可以聯想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拿得起、放得下;也可以直說當下,啜茗在口、心茶相會。豈有他哉?如是而已。
既然是朋友,當然是暢所欲言,于是就有朋友否定我的觀點,認為喝茶就是喝一個品位,一定要喝海拔1200米以上的茶,聞一聞就能知道茶是生長在山陰還是山陽,都有大自然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也有人說,他只喝武夷山的大紅袍,那是昔日皇家的貢品;還有人說要喝就喝有機茶,純天然的才是最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不同意他們的說法,就回答:無論是山陰、山陽,還是海拔,原本就是經驗的積累,昔日的燦爛不等于今日的輝煌,純天然未必就是最好,對于個人來說,適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怎么才算適合呢?我認為:一是要體質適合,二是要口感適合,三是要消費水準適合。理由如下:

茶的種類不同,因此茶性各異,不同體質的人要喝不同茶性的茶才對健康更加有益。比如:綠茶性寒,適合體質偏熱、胃火旺的人飲用;白茶性涼,有祛邪扶正的功效;青茶性平,適宜人群最廣;紅茶性溫,適合胃寒、手腳發涼、體弱、年齡偏大者飲用;黑茶能去油膩、解肉毒、降血脂,適當存放后再喝,口感和療效更佳等等。如果不顧自身體質,只是盲目追崇“山高”“天然”“貢品”就有些本末倒置了,甚至會變成花錢買罪受。
“茶無好壞,適口為宜”,工藝不同、原材料不同,所制出來的茶的口感肯定不同,平時喜歡喝紅茶的人與喜歡喝綠茶的人對“好茶”的定義如果一樣了,那就沒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句話了。更何況口感也是可以培養的,不是經常聽到朋友們在不無自豪地說“越喝口兒越高”嗎?
當然,這個“高”不是指價格高,許多茶商在做宣傳的時候,常講如何的綠色,如何的環保,名家如何關注,制茶工藝如何復雜等等,無形中給受眾一個錯誤的導向,只有價格貴的茶才是好茶。其實呢,拋開每個人體質、口感不講,消費水平、消費習慣也是必要的考慮因素。比如過節孝敬父母,給他們買了上萬元一斤的茶,如果老人家端起杯來就心痛肉疼,失去了寧靜的心態,雅致的情趣,那不喝也罷。
畢竟喝茶要的是一份自在。
千利休禪師曾說:“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后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真是“知者不惑”,“不惑”的真諦在于他不會因為外界事物而困惑,能夠出乎其外入乎其里地洞察問題,一語就道破了茶道的本質,讓人數百年后想來都會贊嘆不已。如今,繁縟的茶服茶禮、豪華的茶器茶具、優美的茶藝表演、宏大的茶博會和茶論壇等,固然是繁榮的表現,而“喝而知其味,喝而知其事,喝而知其本”的茶道精神同樣也是我們需要回歸的。
適合我的,才是最好。
大寫的“天一”
——對話林光霞
鹿鳳琴:據我所知,天一茶業有限公司誕生于福建莆田市。當初您是本著什么初心要做茶的?
林光霞:福建是茶的主要產地之一,而且福建茶山也蠻不錯,很多優質茶都是產自那里。但主要的還是自己喜歡茶,喜歡茶文化,想做些這樣的事情。
鹿鳳琴:我個人感覺,天一茗茶與市面上的茶不同,它別具一格。市面上的鐵觀音綠陰陰的,香味輕浮,和劣質水酒一樣。天一的鐵觀音口感醇厚,大不相同。還有大紅袍,茶湯好,喝一口回味悠長。
林光霞:這些年,我一直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做茶,我是看著茶業發展起來的,1988年公司初建的時候,在莆田那兒就是一個小茶莊。自那時候開始,就堅持自己的特點,不盲目跟風,直到現在。
鹿鳳琴:天一茶業已經輻射到山東淄博、濟南,上海、北京等地,光加盟店就有幾十家,勢頭強勁,您難道沒有考慮過注資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嗎?
林光霞:說到注資發展,這是最讓我頭疼的事。有很多公司想投資我們天一,結果都被我拒絕了。現在茶葉茶具都是我親自到原產地去采購,不達標一律不接收。如果市場做大了,品質或許會下降。這是最讓我擔心的事。
鹿鳳琴:這樣未免有點因噎廢食了,而且品質問題,如果科學管理,是可以避免的。
林光霞:你說的不無道理。我們在產品品質與管理方面也在不斷地改進,并建立了符合國家要求的質量管理體系。其實就我個人而言,目前公司注資發展,步子還是急了些,現在我只想踏踏實實地做茶,把自家的茶做得精致些。而且一旦市場做大了,人會很累,到時候恐怕連喝茶的工夫都沒有嘍!

鹿鳳琴:過去老百姓常講“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柴米油鹽依然屬于我們生活的必需品,而茶卻日漸成為高端消費品。許多茶商傾向于做高端茶,脫離大眾,高高在上,不接地氣。您對天一茶業的定位是怎樣的呢?
林光霞:很簡單,本本分分做茶,做有感覺的茶,純凈的茶,至少不要有雜味。譬如金駿眉,紅茶就是紅茶,有些茶商做得不紅不綠的,做得很青,就有些雜味。
鹿鳳琴:品牌營銷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品牌,提高銷售業績。天一茶業公司在這方面似乎很低調,類似的營銷活動你們做了哪些?
林光霞:營銷這一塊,我們也在做,比如網絡營銷,就是很好的渠道。配合網絡營銷,我們也組織一些線下活動,如線下體驗、舉辦禪茶活動等等。
鹿鳳琴:做活動一般都有哪些人可以參與呢?
林光霞:老客戶,有業務聯系的茶商,還有對茶文化感興趣的人,我們都歡迎。
鹿鳳琴: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茶文化交流活動,主辦人說如果一場活動下來,不能拿到20萬元的訂單,這場活動就算失敗了。對于他的這個說法,您怎么看?
林光霞:我們不會這樣做。舉辦活動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體味茶文化,真正地感受一下我們做的茶,絕不會以訂單的多少作為活動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
鹿鳳琴:我發現天一茶業做的微信營銷這一塊,總是將禪理、茶文化、感悟類的短文置頂,自家的產品卻放在不起眼的地方,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或者說這也是一種營銷策略?
林光霞:首先,愛茶之人,都是對人生有感悟、對茶文化有著某種認同的。開始的時候并沒有想通過這個渠道賣茶,只是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天一茗茶這個品牌。直到關注的用戶達到一定數量,我們才考慮通過微信做營銷。

鹿鳳琴:相比那些直白的廣告營銷,這種方式似乎更符合用戶的心理。不過,任何一種單一的營銷方式都難以有良好成效,立體的全面的營銷網絡似乎更能助推產品銷售,提升產業品牌的知名度。
林光霞:我想,茶葉這個東西,知名度和品牌固然重要,而且由于宣傳的問題,人們更相信知名度和品牌,忽略了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但我始終認為適合你的茶就是好茶。只要茶的口感好,有益身體健康,適合自己就可以了。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參茶是好茶,但如果不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非要勉強自己喝下,喝茶人心里是極不舒服的。
鹿鳳琴:炒作、過度的宣傳包裝已經成為業內的大問題。茶商們動輒宣傳自己的茶葉采自某某高山,經過多少道工序,有多么神奇的功效等等,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林光霞:現在有許多的茶商都在講“故事”,把普通的一包茶葉說得天花亂墜,消費者往往不辨真假,聽得云里霧里,喝得也是稀里糊涂。無論是粗茶還是細茶,都是各有特色。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茶的評價和定位也應該不同。一句話,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茶做好。
鹿鳳琴:大道至簡。其實,好茶葉不需要過度宣傳,產品是會說話的。
喝茶人要隨心,做茶的人要有度,過度宣傳包裝,很容易忽略茶文化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