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人看她,是政壇家庭的第二代,是在投資銀行工作、年薪過百萬的幸運女性,但是,她說這些標簽不由得她可以說什么,她老早就知道,最重要的,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最終得到大家的認同。所以,她作出了事業轉型的決定,也找到讓自己快樂起來的人。在慈善工作中,她為社會作出了貢獻;而她也找到了自己,讓自己快樂起來。
J:在全身投入慈善工作之前,我知道你在商業機構和投資銀行工作了一段時間,是什么原因令你放棄高薪厚職,選擇另外一種事業?
C:我在投資銀行工作的時候,已經在做義工了。那時候上班,面對的都是一堆冰冷的數字,越來越覺得很沒有意思。而在媽媽去世之后,我一直很難過悲痛,于是更積極地參與義務工作,希望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把自己的傷痛減輕一些。我覺得社會工作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也令我很認真地思考往后的路該怎樣走,于是到最后我為自己的人生做了這樣的一個決定。
J:也就是說,親人的離去促使你走上另外一條人生路?至少,這個是原因之一?
C:媽媽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她對我做過的、說過的,就像種子留在心中,到了適當的時候就發芽。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她到廟里去,看到廟前有很多人在化緣,其中也有一些小孩,我就問了很多問題:為什么他們沒有爸爸媽媽?為什么他們跟我們不一樣?為什么我有媽媽牽著我的手但是他們沒有?母親回我說,不要因為這個世界有不公平,你就不去理他們,你要有憐憫之心,你幫助了他們,你才會開心;也不應該因為你有媽媽,就覺得比他們優越,你要知道,反而因為他們沒有媽媽,所以更需要我們的幫助。
J:你的媽媽很有慈悲憐憫之心。
C:是的,她對人是這樣,對動物也很有愛心。她是一位醫生,看到受傷的小貓小狗小鳥,都會帶回家為它們療傷,所以我做海洋公園的保育工作,也是有這樣的一個原因。
提筆為慈善
J:你的父親(前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陳佐洱)在家里擔當的又是怎樣的角色?必然是一位嚴父吧。
C:他對我真的很嚴格,我的童年簡直是充滿了歡笑的汗水和淚水。從五歲開始,爸爸就要我每天寫日記,星期天到外面游玩回來就要寫作文,有錯別字的話,除了扣分,還要重寫。人家小朋友去玩是開開心心的,而我卻很苦惱。不過,我很慶幸有過這樣的一段時間,讓我提高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學會堅持。父親從政之前做過記者和編輯,而我就像他的小粉絲一樣,跟隨著他。試過有一次我們一起采訪著名的乒乓球員郭耀華,爸爸的采訪稿刊登在新聞社,而我的采訪稿則刊登在校園通訊里。小時候,他是我愛模仿的對象。
J:所以現在提筆寫文章對你來說,一點也不困難,可以說一下你寫《兩晴相悅》的來由嗎?
C:“兩晴”說的就是我和熊貓晴晴。我和它第一次見面時,它才出生100天,小小的,軟軟的,在我懷里特別安靜。我覺得跟它很投緣,很快就決定認養它了。5·12四川大地震后它被困在倒塌的小屋中好多天,大家找到它時,它全身發抖,很是可憐。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把我和晴晴一起經歷的故事,用情感動別人,并且把版稅捐贈給保育基金,支持大熊貓保護區的重建項目。
J:這是幾年前的作品,最近可有新的寫作計劃?
C:正在準備寫一個“1米以下小孩”的故事(3歲小孩的身高應該不到1米),是有關于兒子的成長,寫他從在我的身體里孕育、出生后從嬰兒到現在3歲小孩的成長點滴。我會寫下我的感受,以及他和我的一些對話,同時也會加入我做兒童公益工作的事情。我希望我的經歷對于同是媽媽的讀者們會有些幫助。
為兒童謀福祉
J:我記得跟你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個推廣母乳喂哺的活動中,你和我都是支持母乳喂哺的媽媽。UNICEF HK(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在過去一直有做這方面的推廣,可是成效有多大呢?
C: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在十多年前我們已經大力推廣,而根據一些調查,公立醫院的產婦選擇母乳喂哺的百分比,從10%多一些增加到現在的80%左右,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不過,又有一些數據顯示,香港初生嬰兒在首6個月的全母乳喂哺率并不理想,只有2.3%,而國際水平是40%左右,香港是全球數一數二之低!
J:UNICEF 在香港還有哪些幫助兒童的項目?
C:我們推行的項目很多,涵蓋的范圍也很廣。從衛生、疾病、健康,兩性平等、接受教育和免受暴力、剝削、虐待的權利等等,還有青少年計劃和人道救援的工作。最近在推廣的“兒童游戲權利”,則是一個提高大家關注兒童游戲的需要和權利的項目。其實從游戲之中,兒童可以提升學習能力和社交技能,這些對于他們的自信心的培養都很有幫助。我們已經跟香港政府合作,在屯門研究建立香港首個“共融游樂場”的可行性,為父母提供跟孩子一起游戲的地方和設施。我們倡議的兒童游戲權利,除了需要給孩子每天1個小時的自由游戲時間,也鼓勵父母親或家人一起參與。我認識的一個有自閉癥的小孩,他的物理治療師鼓勵他到游樂場蕩千秋,幫助改善病情,但因為游樂場位置不方便,也沒有適合他游玩的設施,令他只能獨留在家騎單車轉呀轉,失去與其他人接觸的機會。
J:除了在香港地區推行項目計劃之外,還有配合聯合國全球性的活動嗎?
C:今年是《兒童權利公約》頒布25周年,我們的活動將會有很多。其實我們希望通過持續多年的計劃,最終能讓“兒童零受苦”。你知道嗎?現在全球有5,800 萬名小學適齡的兒童沒有機會受教育;660萬個5歲以下的兒童死于可以避免的疾病;1.68億名童工,而這些數字在逐年減少,但是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兒童會零受苦”。
與兒子一起成長
J:兒童公益的工作跟一個母親的角色,是可以互相啟發的,對嗎?
C:我想是可以的。首先,我會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做 “虎媽”。我不想我的孩子天天上補習班,我只希望他能夠健康地成長。我覺得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對于一個小孩更加重要。孩子們與我們是互動的,我們養育他們,他們成就了我們,令我們的心更加柔軟、更加廣大、更有包容心、更有耐性及堅毅,也加強了我們體力上的極限及精神上的成長。我小時候也沒有上補習班,而且也沒有被逼著去學芭蕾舞,我愛跳舞,只是因為我喜歡。祖父母和父母對于我的教導,都是言傳身教,讓我知道世間是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爸爸常常跟我說,他們幫我把門打開了,可是往后的路怎樣走,便要靠我自己。我也走過彎路,也是因為走過了彎路,才知道直路該怎樣走。在別人看來,我好像很幸運,可是我也有挫折,也受批評,一路走來,也是有很多艱辛的。不過,爸爸令我相信,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所以我會調整心態,把批評我的人看成是我的逆行菩薩,因為他們,我才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