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納人生的低谷
每個人都會遇到人生低谷,有人選擇在困境中重生,有人則在低谷中一蹶不振。面對低谷,這次論壇中的五位選擇正視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牛: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是人生的組成部分,正是這一整條曲線構成了完整的人生。至于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期,我引用一位長輩的話:熬過去就好了。
楊:我贊同博楊的觀點。這也正是我今年作為北京人藝新話劇《借光》的顧問時想通過該劇傳遞的信息:想開點。甘英知道這個劇,有5組人物,其中有一對想自殺,男的叫羅蘇,女的叫秦然,不堪工作壓力或家庭破裂……
甘:我知道這個劇,很有新意的,能引發人思考該如何正視不同的人生。回顧以往的經歷,我有一種感受,就是那些讓我比較痛苦和失落的經歷往往正是自己最有感觸和收獲、成長最快的階段。當身處其中時很艱難,但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的,一旦走出來了,便是一種超越。我們要學會把所謂的低谷變成生活給予的禮物,試著去享受它。這是非常可貴的人生智慧,也是要學習一生的功課。
吳:是的。永遠要以 “樂觀向上地笑對人生”的態度應對低谷!我當年以36歲年齡并帶著剛滿3歲的兒子和近80歲婆婆到中科院讀博士……正當我人生低谷爬坡時,結識了楊佳老師及楊伯父和伯母!我的兒子這些年也在楊老師和家人的悉心關照下,和我一起經歷了并不平坦的歷程而成長起來,今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學。
楊:恭喜!可見言傳身教的作用。孩子一定是在耳濡目染母親的樂觀向上中學到了人生重要的課程!真為你感到欣慰。
李:剛才大家說的對我很有啟發。我覺得低谷是挺自然的狀態,全力做好當下的事情就好。當你沒有為一件事全力以赴,也沒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要學會駕馭負面情緒
在大多數人眼中,他們是各自領域中的精英,而光鮮的背后,他們也有不為人所知的焦慮和不安。
楊:有焦慮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看當年為世界杯激情演唱的帕瓦羅蒂不也同樣焦慮嗎?他克服緊張的法寶是演出時握一塊手帕。不同的是,我比在座的各位更容易焦慮,更缺乏安全感—因為我中途失明了。我有三怕:一怕陌生環境,二怕發言人放PPT,三怕路面井蓋“不翼而飛”—這就是我為什么今年兩會時提出了《珍視生命、化解“腳下之危”的建議》。希望有關部門能像教育部這次落實我那份《關于視障人士參加普通高考的提案》那樣,付諸于行動,杜絕悲劇的發生。
甘:人非圣賢。人之所以來到這個世界,正是因為還未能實現內心世界的真正和諧,也就是我們所向往的終極幸福狀態,在生活中自然會無法避免地產生焦慮不安。
李:我是做研究的,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個了解未知世界的過程,更何況我的研究對象是正在發展變化中的幼兒。每一次研究都經歷研究設計、收集數據、處理數據、論文寫作與發表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只要一個環節有瑕疵都會影響到最終的成果。所以,只要實驗一開始,我就天天提著心。即使是論文投稿后,仍然會焦慮。
吳:在現代生活節奏下,每個人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有焦慮或缺乏安全感。我2002年剛加入環境保護部WTO環境與貿易談判專家組時,每次為參加談判準備對案的階段,晚上都會用英語說夢話呢!
甘:在對待焦慮上,我覺得問題在于是否能把這些看似消極的情緒或狀態,當成了解自己、對生命產生覺察的契機,從這些“不和諧”的呈現中,看到、理解、接納進而化解內心深處客觀存在的那些真實的糾結所在,讓自己的身心得到呵護而趨于平和寧靜。
牛:安全感和不安全感是相對的吧,在工作中沒有風險意識也就感覺不到不安全,但其實各種問題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關鍵是如何面對。焦慮這種情緒有利的一面是提醒自己要小心,但過分的焦慮終歸不好,對身心皆無好處,人應該學會駕馭負面情緒。
李:嗯,過分的焦慮會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不過,適當的焦慮會促使我們有更好的表現,所以要學會在工作中及時調節自己的狀態。
選擇是一種能力
馬云成功的兩個信條是:態度比能力重要,選擇比能力重要。決定我們人生成功的究竟是選擇還是能力?
楊:我認為選擇比能力重要。不過,要做出正確的選擇絕非易事,正如希拉里的新書《Hard Choices(艱難的抉擇)》。而一旦做出選擇,你就會心甘情愿為之付出,你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即便最初能力低下,最終也會實力超群。我碰到過不少這樣的學生,其中有位來自新疆的女生,英語底子很差,她苦惱地來找我。我說:既然你選擇出國留學,不打好基礎怎么行?于是我給她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她每天向我匯報也很努力。終于有一天,她聽懂了當天美國的天氣預報。后來,她還考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
牛:“艱難的抉擇”,確實不易。我認為選擇非常重要,能力也很重要,如果非要將二者進行比較,可能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關鍵看如何界定什么是“選擇”和“能力”。其實,我更理解“方向比速度重要”的說法。
李:其實選擇也是一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我們都面臨著選擇。能夠做出選擇,需要有很好地對環境及自我的認識與判斷。當然,做出選擇就意味著要承擔選擇所帶來的結果。
甘:完全贊同李甦的觀點!選擇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有種說法很有意思,人從生 ( B for birth)到死(D for death)的必由之路,就是選擇(C for choice)。人生旅途中,每時每刻都需要選擇,大到職業、伴侶、生死,小到這頓飯吃什么……而我們人生的整個歷程,正是一個承受所有選擇結果的過程。這也是我們為什么會一生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因為選擇需要智慧。成功的人生,看似是諸多的機遇、運氣的巧合,其實更多的是由智慧的選擇聚合而成。
吳:我不太認同“選擇比能力重要”這句話。人生往往有些事情是“被選擇”的,如上世紀80年代計劃分配體制下的工作崗位,甚至有些愛情和家庭生活都是“被選擇”。但是有些人在“被選擇”后,依然能不斷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尤其適應能力,持之以恒、堅強樂觀地向前走。
朋友決定未來
我們經常聽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你所選擇的朋友往往決定你的未來。選擇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需要眼光,更需要智慧。
楊:“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歐陽修在《朋黨論》里說得夠透徹了。我就愛與這樣的人扎堆—有獨到見解的人,坦誠、幽默、有責任感、有愛心的人。遠的不說,眼下這次論壇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我一個電話,大家就風風火火趕來了。這里除了我,都是初次見面,但談得很投機,我甚至聽到甘英、李甦、博洋在談生死觀了,大家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牛:朋友的選擇是相互的,我的擇友原則是品質第一,脾氣投緣,僅此而已。
吳:真誠是很重要的一個品質,當然價值取向一定要一致!
甘:的確,共同的價值觀,決定了彼此是否真正的認同。
李:誠信、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人,是我比較看重的。